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湖南老農仿照《詠鵝》作《詠雞》,短短18字,卻斬獲國家級文學獎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唐·駱賓王《詠鵝》

如果說有那首古詩比李白的《靜夜思》更加朗朗上口,更加適合啟蒙,那一定是駱賓王的《詠鵝》。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之一,後因參與討伐武則天之事而下落不明。估計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首《詠鵝》乃是駱賓王7歲時所作。

我們7歲時在學人家7歲所作的詩,的確可以看出駱賓王在文學方面的天賦,不過更重要的還是其對於平常生活細節的觀察。

駱賓王小時候住在義烏旁邊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口還有一個小池塘。古代人看家護院除了狗之外基本就是靠鵝了(鵝戰鬥力非常強),於是每到春天,湖面上就有成群的鵝游來游去,春風、柳絮、清波、大白鵝,形成了別有一番風味的農家美景。

有一次駱賓王家中來了個客人,客人見駱賓王小小年紀卻十分穩重的樣子,於是準備考考他,沒想到駱賓王對答如流。二人一個問一個答,不知不覺就走到了湖邊,客人乾脆以鵝為題,讓駱賓王賦詩一首,於是有了《詠鵝》的誕生。

不得不說《詠鵝》雖然只是其7歲所作,但動靜結合,無論是鵝的體態、習性、還是外表等全部都濃縮在了這短短的18個字當中,朗朗上口又回味無窮,不愧是如今的啟蒙詩。這首詩的格式並不難,因此歷年來仿詩者眾多,這不,湖南一老農也仿照《詠鵝》作了首《詠雞》,還拿了國家級文學獎呢。

寫《詠雞》的老農危勇來自湖南湘陰,是位一輩子都在跟農家活打交道的地地道道的農家老漢,已經年過七旬。老人家小時候家裡沒條件,讀不起書,等到義務教育普及後終於有了讀書的機會,雖然礙於年齡跟學習能力,沒辦法學習太過高深的學問,但一些基礎的唐詩倒學得有模有樣。

一般的農家基本都會飼養一些家禽,危勇家就飼養了好幾只雞,這些家禽對農民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財產,危勇家的雞都是他一點點喂大的,因此可以說對於雞的神態、習慣,危勇都非常瞭解。

一件事如果做得足夠用心,那麼一定會有所收穫,至少危勇在養雞上花費的功夫,就足以讓他仿照《詠鵝》寫出一篇獲獎作品。我們一起來看看危勇的《詠雞》到底寫的是什麼內容:“雞,雞,雞,尖嘴對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

“尖嘴對天啼”5個字一出,是不是雞的形象直接躍然紙上?任誰看了這一句都能聯想到雞仰著腦袋“喔喔喔”叫的樣子;“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一句不僅對仗工整,並且“呼”與“喚”二字用得非常傳神。

就這樣,危勇憑藉著一首《詠雞》在第二屆“農民文學獎”中獲得了萬元大獎,可以說這是對一個農家老漢一心向學的最好的鼓勵。其實網上也有人不認同這首詩,覺得其藝術價值過低;還有一些網友腦洞大開,認為如果這樣仿寫也能獲獎的話,那麼還能《詠豬》、《詠鴨》、《詠牛》。

但換一種思路來看,危勇參加的本來就是“農民文學獎”,從這個獎來看,就是為了鼓勵農民創作學習的一個獎項,要的是能夠貼近生活且體現出農民積極好學的作品,如果非要用這些農民的作品跟詩詞大家相比,這才是真正的強人所難了。

對於危勇的《詠雞》獲獎一事,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