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皮具大百科之金獎靠運氣?不!這是愛馬仕手工藝人贏來的榮耀

19世紀初,身為新教徒的愛馬仕家族,為逃避宗教迫害,舉家從法國前往德國。1801年,愛馬仕創始人蒂埃裡(Thierry Hermes)在德國出生,27歲那年返回巴黎謀生,那個時候的巴黎,大部分居民以飼養馬匹為業、為生,銷售馬具有相當寬廣的市場前景,於是,1837年,因機緣巧合接觸學習馬具製造的蒂埃利,在繁華的巴黎瑪德琳(Medeleine)地區的一條大街上開設了他的第一間高階馬具店——它並不起眼,規模也不是很大,但因其產品的精緻,在當時巴黎最漂亮的四輪馬車上,都會發現愛馬仕馬具和皮件的蹤影,甚至還被譽為‘’配戴愛馬仕馬鞍,馬兒比主人更帥氣‘’。

儘管如此,也還是沒有人會料到,若干年後,它將會變成無數女子隔著窗戶引頸眺望的夢想座標——並不斷在艱辛的製造過程中提升產品的品質,力求達到完美的境界。

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法國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歷史時刻,在法蘭西第二帝國結束、巴

黎公社成立、杜勒麗宮殿和皇家官殿遭焚燬等一系列大的歷史變動即將發生之前,巴黎地區有過一段相對安定繁榮的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La Belle Epoque‘’(美麗年代)——此時的巴黎,約有八萬匹馬,堪稱馬車最活躍的時期。

當時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逐漸從當時的頭號工業大國英國波及到法國,最

顯而易見的表現就是巴黎街頭的人潮總是川流不息、車潮總是絡繹不絕,男人們之間的話題也總是圍繞著馬、女人和流行玩意兒,其中更以‘’巴黎咖啡廳‘’和‘’德雷小館‘’最為出名,因為總是聚集著許多穿著時髦的男子居高臨下地對往來穿梭的仕女們品頭論足。與此浮華景象不同的是,馬具工匠蒂埃裡,在他深為摯愛的馬具工匠職業和身份裡,同時體驗著上流社會和平民百姓各自不同的雙重生活風氣,恪守本分,盡心、盡意、盡力的想要把馬具做好。

1867年,第二屆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愛馬仕參展的作品是女用馬鞍,獲得銀牌獎的殊榮,愛馬仕的聲譽開始傳遍整個法國。但對技術精益求精的愛馬仕創始人蒂埃裡來說,這一榮譽並沒能使他馬上籌備開設專門的馬鞍店;他還不滿足於此時取得的榮譽,因為此次博覽會上首次增加的文化內容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愛馬仕生產的馬具還可以更完美,他期待以一種不留遺憾的完美贏得一個單單屬於愛馬仕的榮譽和肯定,為此,他願意等待下一次博覽會,並在這等待的時間裡,以極大的耐心和毅力.去鑽研、打磨自己的馬具製作技術。

普法戰爭後,在變幻莫測的時代變遷中,蒂埃裡仍一本初衷繼續致力於他所熱愛的馬具制

作;並以他堅強的意志和嚴格的要求,創造出愛馬仕企業力求完美的精神本質。遺憾的是,1878年1月.在距離第三屆巴黎世界博覽會還有三個月時間的時候,蒂埃裡·愛馬仕靜靜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77歲;三個月後,第三屆巴黎世界博覽會正式開幕,愛馬仕獲金獎

(Grand PRIX),實現了蒂埃裡未竟的心願。所以,這其實也是愛馬仕的美麗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