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鄭莊公的功績與治理理念!

從漢代開始,帝王陵墓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被“關進去”的土堆。由於土堆基本都是一致的,而且稱呼都很相近,我們也就很容易記住帝王陵墓都安放在什麼樣的地方。在當今各類的盜墓工程四起的今天,去陵墓處尋寶倒也無甚趣味,反倒讓我想起兩位先人的故事。“帝之道”是先人們借用商朝那些有成就的人物來形容鄭莊公的功績與他的治理理念。

在商朝,主體的社會支柱是公、侯、伯、男四級等級,稱為貴族等級。而這些人中,最受重視的其實是兩個:公、侯,公就是貴族,侯、伯則是官吏等級。這裡面只有一種地位是最平等的,那就是最高貴的君王。這個等級的社會關係相當複雜,既有大到軍國大事,小到老百姓看病吃藥都交給他,還有小到一句話就可以決定了另一個人的人生與命運,可以說是權力至上。公、侯、伯、男四等是天授的,是人人平等的。

當國君做得有點功績的時候,自然會被提拔升職加官進爵。如果其他人不服從,皇帝很可能會被迫委曲求全,從而搞個道德敗壞處死,但到了實權者手裡就可以無所顧忌地打壓他們。到了宋朝,實權者的權力就更小了,也不會對應有什麼地位,只要有本事,不管你做什麼,就是無可挑剔的。那鄭莊公本身是做什麼的呢?他確實是一個輔佐商朝前期發展的臣子,對商朝社會的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鄭莊公在自己有成就的時候,他的功績往往被誇大,人們對他也是好評如潮。甚至對他的性格和能力都給予很大期待。

鄭莊公一方面對下巴不停地表示自己很滿意,另一方面對自己的功績卻不停地保持著否定的態度。不管做了什麼,都會看成是應該做的;說是自己不該做的,也會讓他人不舒服。他甚至對他人不相信他的行為很不滿意,每次謀劃一件大事都要派人進行校核。對不相信他的人,他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吞下不相信,便滿懷憤怒的維護自己的行為,另一種是透過顯擺來堅持自己的觀點,以彰顯自己的修養。那面對一群不認可自己的人,他又有兩種態度,一種是趁人不備離去;另一種則是把自己的事告訴更多人。

要知道,當時還沒有政府官員這一職位,要管理更多人的行為更是難上加難。他把自己的事告訴更多人,便讓他們認可自己的想法。當時齊國、晉國、秦國還在進行著對北方的爭奪,每個國家的每個想法都不同,其他國家對他們只是默許或者模仿,而他自己則非常明確地表示:我的想法是對的,是天下大同的,不必對任何人都負責。在說服其他人認可自己行為的同時,他其實是在告訴眾人:我是做對的事的。這種態度其實也讓他很累。他想把一切都做好,但是這個過程又太累了,他堅持不下去。

大家認可我的觀點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