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北宋時期真正的大儒,他寫下的這篇119字文章,中國人幾乎都會背

蓮花在大家印象中是高潔、清麗、自有風骨的,古代許多文人墨客都寫過讚揚蓮花的文章。比如楊萬里寫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再比如王昌齡的“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這些雖然都是讚美荷花的千古名句,但真正一提到荷花就讓人聯想到的是下面這兩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這出自周敦頤《愛蓮說》,《愛蓮說》全文不過百餘字,對每個中國人來說是不會背誦也聽說過,這最出名的兩句早已深刻在每個中國人的記憶裡,甚至是不少人信奉的座右銘。不過相比起文章,作者周敦頤在我們心中的形象就不是那麼清晰了,那麼寫下這樣千古奇文的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周敦頤原名周敦實,又名周元皓,字茂叔,諡號元公,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與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和稱北宋五子,其中程顥和程頤還是他的學生。周敦頤出身汝南周氏,家風優秀,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家中文化氛圍濃厚,與父母和兄弟姐妹關係都非常好。

周敦頤從小就熱愛學習讀書,而且非常能靜得下心,天聖七年(1029),年僅十四歲的他就在向父母請示後帶著僕人周興、一些簡單的行李和大量書籍奔向山中的月岩溶洞中靜心讀書思考。這是很多成年人都難以做到的事情,但還是個小少爺的周敦頤卻能做到,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心性,後來有如此成就也是理所當然的。

本來周敦頤可以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成長,但造化弄人,年幼的他不得不學會一次又一次和至親告別。周敦頤有一個大他十歲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周礪,一個小他四歲的弟弟周敦賁,還有一個大他五歲的姐姐周季淳,孩子們之間關係非常好,經常在一起玩樂,但在天聖六年(1028),她的姐姐周季淳因病早逝,僅兩個月後弟弟周墩賁也因病夭折。

家中突然走了兩個人,大家都沉浸在悲傷中。可不久後的天聖八年(1030),周敦頤的父親也因病去世了。一家之主走了,周敦頤的母親無奈之下只得帶著他長途跋涉兩個多月去投奔他的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孤兒寡母就這樣安定下來,但好在鄭向對自己的姐姐和侄子很好,且周敦頤聰慧仁孝,深受舅舅鄭向喜愛,所以他們之間關係非常融洽,

鄭向知道自己的侄子酷愛白蓮,於是就在鄭向就在自家宅前的湖邊構亭植蓮,周敦頤常在此處參經悟道。景祐三年(1036),鄭向還將朝廷的恩蔭的名額給了周敦頤,雖然只是朝廷將作監主簿這樣的小官,但周敦頤也是真正走入了仕途。本來一切都很美好,但變故又一次猝不及防到來。

景祐四年(1037),舅舅鄭向和母親相繼去世,周敦頤一下子就失去了兩位至親,在悲痛之中他暫離官場,在潤州鶴林寺中開始為期三年的守孝,在這期間期間見過范仲淹。康定元年(1040),周敦頤二十四歲,三年守喪期滿重回官場。幾次受到家中人去世的打擊,後來妻子陸氏也在嘉祐二年(1057)病故,留下一個一歲的孩子。但不知道是不是上天有意安排,他的仕途倒是十分順利。

他在做分寧主簿時有件案子一直是懸而未決,但是他審訊之後真相立刻分明。在調任南安軍司理參軍遇見轉運使王逵要處死一個法不當死的囚犯,王逵是有名的兇悍殘酷,沒人敢和他爭辯,但周敦頤不在乎,據理力爭。王逵怎麼都不聽,氣的周敦頤痛斥:“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說完竟然是要棄官而去。王逵此時幡然醒悟,按照律法處置了囚犯。

史書記載他在知南昌時,南昌人都誇他:“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當地的富翁豪紳、貪官汙吏,甚至是橫行霸道的富家少爺都很敬畏他,官員們在他治下都以貪汙腐敗為恥。在合州時,任何事沒有經過他的批准,下面人都不敢隨意處置,因為百姓知道這不是周敦頤的意思後不會服從。

周敦頤很有政治抱負,嘉祐五年(1060)六月,他遇見了王安石。這二人之間彼此仰慕已久,於是在一個晚上週敦頤應邀造訪了王安石,二人坐而論道,互相交流自己的思想與觀點。整整一夜,二人沒有絲毫睏倦,反而是越說越激動。直到周敦頤離開,王安石還仍在回味感慨,甚至一直思考忘記吃飯睡覺,這是一次對二人思想的巨大提升。

三年後嘉祐八年(1063)的五月,周敦頤應邀與一群文人墨客聚會玩樂,大家才情高漲,紛紛寫詩作文。周敦頤厚積薄發,提筆而成,眾人看後都甘拜下風。這篇文章就是《愛蓮說》

周敦頤一生恪守著初心,堅守著自己如蓮的品性始終如一。他一生潛心好學,晚年隱居,最終在熙寧六年(1073)六月七日,他病逝於廬山濂溪書堂,享年五十七歲。黃庭堅對他的評價十分貼切 “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於取名而銳於求志,薄於徼福而厚於得民,菲於奉身而燕及煢嫠,陋於希世而尚友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