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漢武帝想出一個奇招,徹底解決了匈奴問題,比派衛青出征管用多了!

自有信史以來,北部邊患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人家仰仗高明的騎術,全民皆兵的強悍戰力,可以隨時隨地集結兵力,從任何一個有利的方向進攻,利則來,不利則走,擄掠燒殺,讓中原王朝十分頭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始皇時期,一統天下不久,即派蒙恬率兵三十萬督造長城、直道,並以這兩項工程為依託,主動向盤踞在河套地區的匈奴發動進攻,結果呢:卻匈奴七百餘里,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匈奴單于頭曼不能勝秦,北徙。

直接將匈奴趕回漠北,轉而尋找什麼月氏人的麻煩,中原,那是看一眼都覺得害怕,蒙恬就能有這麼厲害,為了鞏固勝利果實,秦始皇在河套地區設北地、九原、雲陽等三郡四十四縣,除駐紮軍隊之外,還從內地先後遷徙十餘萬戶老百姓填充。

古人常以“五”為基本計算單位,十餘萬戶,合計下來約五十多萬人,為了解決匈奴問題,為了解決北部邊患,秦始皇就花費了這麼大的心思,然而,匈奴問題徹底解決了嗎?

一:秦始皇的錯誤

河套地區,黃河從寧夏到內蒙到陝北的一個大彎道,地方兩千餘里,三面環河,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最為要緊的是, 它處於匈奴與中原爭鬥的緩衝地帶,自來誰佔領河套,誰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從這個層面講,秦始皇重視河套地區,是很有道理的,然而重視歸重視,他在採取一系列重大措施的同時,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什麼錯誤?對於河套,李斯說: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

什麼意思?

認為河套只是戰略上重要,經濟上並沒有什麼用處,為什麼這麼說?要害就在於河套地區的“水草豐美”上,水草豐美,意味著適合匈奴遊牧,而中原呢,又以農耕為主,青草又變不成莊稼,因此,對於老白姓是沒什麼用的。

正是出於上述想法,秦始皇對遷徙至河套地區的數十萬百姓,非常寬容,普遍賜爵一級,甚至有的地區,還一竿子免役十二年,就是希望老百姓能輕鬆的自食其力。

朝廷對遷徙的老百姓,至少沒有長期的規劃,造成的結果,是非常可怕的,蒙恬在的時候還好,最起碼軍民百姓還有個主心骨,還有個相對安定的環境。

前210年,秦始皇死,胡亥、趙高等為了奪權,篡改遺詔,害死蒙恬,蒙恬死後,又趕上陳勝吳廣起義,天下洶洶不安,北方的匈奴找到機會,又開始蠢蠢欲動,他們蠢蠢欲動怎麼辦?

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諸侯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渡河南與中國界於古塞。

蒙恬死了,軍隊無人統領,老百姓本身就不適合北地的生活,本身就對這些地方沒有歸屬感,如今沒人管了,還留在這裡幹嘛,一時間,紛紛向內地遷移,河套出現許多空城,匈奴乘隙而入,奪回河套,又恢復到秦始皇以前的局勢。

單純仰仗軍事取得的勝利,就這麼很乾脆的丟光了,其後一百餘年的時間,匈奴又成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致使西漢成立之初,漢高祖劉邦,不得不聽從謀士婁敬的建議,以和親的方式平息匈奴的怒火,換取相對穩定的周邊局勢,漢朝就委屈到了這個地步,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情況又發生了變化,什麼變化?

二:漢武帝的奇招

到漢武帝時期,西漢經幾代發展,國力已經達到巔峰,於是漢武帝決定,不可以再像前幾代人那麼委屈,必須挺直腰桿,跟匈奴算一算總賬,算賬自然離不開軍事。

說起軍事,漢武帝有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於是派出他們, 以長城為依託,分多個方向向匈奴出擊,不用多說,戰爭自然取得了勝利,衛青等又奪回了河套地區。

奪回河套地區怎麼辦?

像秦始皇一樣,只將其發展成軍事要塞?秦始皇前車之鑑不遠,漢武帝怎肯重蹈覆轍,除了軍事之外,他還得考慮,尋找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 哪怕多花費一些時間以及代價。

好在朝廷內有許多能幹的大臣,就在漢武帝為如何解決河套地區問題發愁的時候,大臣主父偃提出一個很好的建議,總結下來三個字:廣中國。

這三個字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擴大漢朝的土地,另一個很重要,就是努力推廣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以及與之配套的技術。

一句話,“水草豐美”之前不還有個“土地肥沃”嗎,總計下來,即意味著,河套地區不光能做上好的牧場,還能當成上好的土地,靠推廣農耕,讓土地獲利,土地獲利之後,河套地區自然能富裕起來,河套地區富裕了,對始終觀望河套的匈奴能沒有影響嗎,一定會贏得他們的歸順和忠誠,因為但凡是人,誰不想過好日子呢。

朝廷虛弱的時候他們靠搶,朝廷強大之後呢,搶不可能,只能羨慕,以至於遷移,以至於歸順,這個時候朝廷再給點優惠政策,還怕他們不老老實實的成為漢朝的屬民嗎?如此一來,匈奴必將分化,而分化之後的匈奴,還能是問題嗎?

古人就是聰明,所謂的“廣中國”,發展河套,就能帶來這麼多利益,既然有這麼多利益,還有什麼理由不趕緊著手呢。

於是漢武帝奪回河套不久,即重設朔方、五原、雲中、定襄等郡,一方面建築和修復城池,一方面從內地大量移民, 這回移民,漢武帝考慮的比秦始皇還周到,朝廷除發錢、發房子、發土地,妥善安置他們的生活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這回是朝廷出面,以國家之力大力發展農業。

國家出馬,可比老百姓自己幹厲害多了,什麼提供良種、開鑿水利、獎勵農耕等等,想了很多辦法,更加之郡縣之內,都有朝廷駐軍以保障安全,河套地區就這樣毫無後顧之憂的發展的熱火朝天,沒用多久,便從遊牧區變成農耕區,成為漢朝重要的糧食產地,怎麼個重要法?

原本,朝廷數十萬大軍的糧草,都需要內地補給,但發展河套之後,河套地區自給綽綽有餘,非但綽綽有餘,還能幫助別人,漢元帝時期,前60年,娶了王昭君的呼韓邪單于上書朝廷請求救濟,朝廷沒用內地半分糧草,直接從雲中、五原撥糧兩萬斛,很乾脆的賞給他們。

當時,河套地區就能有這麼富,試想,有這麼強大而富裕的朝廷,對匈奴又那麼寬鬆,匈奴還打什麼仗,漢武帝時期就有部族向河套地區遷徙,要求歸附朝廷,到漢元帝時期,也就是在呼韓邪單于單于手裡,匈奴分成南北兩部,北匈奴大規模西遷,惹不起我躲得起,南匈奴呢,朝廷很大度的將之安置在長城內外。

匈奴問題就這樣徹底解決,起之以軍事,繼之以經濟,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徹底解決問題,漢武帝的奇招就這麼厲害,的確比派衛青出征管用多了。

>文:斯文卿相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等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