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孝文帝全盤漢化, 以鮮卑族消失為代價, 取得華夏正統繼承權!

中國歷史分分合合,幾乎每三百年一次改朝換代,期間,無論是強盜起家的賊寇,亦或者逐水草而居的外族,一旦成功入主中原,無不改頭換面,宣稱擁有“華夏正統”,是前朝唯一的繼承人。此即為爭奪政權合法性,又稱:“爭正朔”。因此,任何人只要一踏進中原,馬上就能與三皇五帝掛鉤,藉以標榜自己。

最典型的就是五胡十六國前趙皇帝劉淵,其人本是匈奴後裔,但起兵時卻聲稱是漢朝外甥,還將國號定為漢,甚至追尊阿斗為孝懷帝,“正朔”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而在這種“假冒成風”的環境下,卻也湧現出一股清流,其爭正朔的手段不同於附會祖先,而是從文化著手——奪取華夏文明的繼承和復興者身份。簡而概之,就是“夷人入夏則夏,夏人入夷則夷”,

把自己變成中華,繼而成為華夏正統繼承人

。這股清流的締造者,正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最初只是一個遊牧性質的部落聯盟,直到公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才正式仿效漢制,成為封建國家。此後,經過幾代人努力,北魏統一了北方,與南方“劉宋”形成南北朝對峙局面,兵鋒之盛,一時無兩。伴隨著東征西討,北魏也同時在進行漢化改革,如孝文帝祖母馮太后,就曾頒佈過“均田制”、“三長制”等改革措施,甚至直接影響到後世中原王朝。有此祖母,可見孝文帝童年薰陶。

但北魏畢竟是一個鮮卑人為主的國家,人人穿胡服,說胡語,以刀矛騎射為樂,要說華夏正統,估計連自己都騙不過。而鮮卑貴族又與北方士族衝突不斷,民族矛盾層出不窮,長久下去,北魏肯定步“十六國”後塵,曇花一現既消逝無蹤。

有鑑於此,孝文帝決心全盤漢化,徹底摒棄鮮卑舊俗,從而穩固統治,爭奪華夏正統繼承權。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邁出了第一步,將國都遷至洛陽。北魏立國百年,舊都平城一直是鮮卑大本營,若貿然遷都至中原腹地,其實帶有很大風險,一不小心就國本動搖。但孝文帝力排眾議,堅決遷都洛陽,從中便可知其漢化決心。

遷都之後,孝文帝馬上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具體而言,頒佈了以下詔令——

禁穿胡服、禁說胡語、禁回胡地、改漢官制、改易漢姓、與漢通婚

。可以看出,這些措施不只是想推行漢化,更想讓鮮卑人徹底融入漢族。但對華夏正統資格而言,光”融入“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孝文帝又幹了一件事——“尊孔興儒”。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孔夫子及其門徒便成為華夏文明的代表,但在戰亂四起的南北朝時代,“清談老莊”才是主流,而佛、道學說的興起,更讓儒家禮教瀕臨崩潰。孝文帝從大興儒教入手,堪稱是一著妙棋,不但填補了空白,更樹立起中華文化復興者形象,而坐擁中原優勢,也讓北魏壓倒南朝,就此取得華夏正統繼承者資格。

?至於孝文帝的漢化成就,從“白袍將軍”陳慶之的話中就能窺見一二。北伐中原時,陳慶之在親眼目睹洛陽景物後,有過這樣一番感慨:“

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

。”可見,當時的北魏已經徹底變成一箇中原王朝。

當然,不乏有人認為,孝文帝改革導致鮮卑民族消失,是千古罪人,但五胡亂華時,那些並未漢化的民族今日又在何處?而接過孝文帝衣缽,隋唐兩代就此開啟盛世模式,將華夏文明推向輝煌頂點,不得不說,這就是永載史冊的“千秋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