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崇禎如果沒殺此人, 明朝未必亡, 中國也不會落後西方几百年!

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往往會出現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們的命運不但跟國家的興衰息息相關,甚至還影響了歷史的程序。今天我們就來說一個明朝歷史上的關鍵人物。他的名氣並不算很大,但作用卻至關重要。此人名叫孫元化。

孫元化是何許人?孫元化為一代儒將,其祖父孫抬是明給事中孫浚的後裔,居江東高橋鎮(今上海浦東),有子3人。父親孫繼統,致力於詩作,不願為官,後遷居嘉定。明神宗萬曆九年(1581),孫元化出生在嘉定縣高橋何家弄,後遷居嘉定縣城。他“天資異敏,好奇略”,(光緒《嘉定縣誌·人物》)曾到上海縣徐光啟學館受業。(程嘉燧《壽懷西徐翁序》)明萬曆四十年(1612)舉人,從徐光啟學習火器和數學,只因熱心西學,未能考中進士,遂放棄科舉功名,潛心研究西學。

天啟二年(1622),遼省防務吃緊,孫元化向朝廷條呈《備京》、《防邊》兩策,受到朝廷的重視。兵部尚書孫承宗出任薊遼經略,用孫元化築臺製炮主張,築寧遠城,孫主其事。(《明史·孫承宗傳》)後經侯震暘保薦從軍遼東,協同袁崇煥駐守寧遠,對袁崇煥等幫助極大,袁崇煥譽為“識慧兩精”。次年,孫助袁崇煥守寧遠,天啟六年,努爾哈赤率6萬大軍號稱20萬猛攻寧遠,明軍城頭共佈置有11門大炮,威力驚人,努爾哈赤身受重傷,七個月後病死,史稱“寧遠大捷”。事實證明築臺製炮是抗金最佳方略。

天啟七年(1627年),後金新任大汗皇太極率軍圍攻錦州(今屬遼寧)、寧遠。明軍的火炮又發揮了巨大作用,後金八旗軍再次遭受慘敗。事實證明,在遼東戰場上,用火炮對付後金八旗軍是最有成效的方略。

崇禎元年(1628),崇禎接位,誅殺魏忠賢,袁崇煥復出,點名要孫元化襄贊遼省軍務。第二年,金兵直犯北京,多疑的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冤殺袁崇煥。孫元化在關內關外隔絕的困境中,團結將士,藉助西洋大炮,駐防的八城、二十四堡屹立不動。

崇禎三年(1630年),孫元化調往山東,任登萊巡撫。一直對西方科學技術有著濃厚興趣的孫元化開始在登州網羅西學人才,並組建了一支由27名葡萄牙人組成的西洋炮隊。登州成為了當時明朝研製火器的中心。

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率清兵攻大淩河(今遼寧錦縣),祖大壽圍於城內,糧盡援絕。孫元化奉命派兵赴援。孫元化撫登時,遼人避戰亂居山東者十萬餘人,孫認為遼人可用,重用了一批遼將,今要赴援遼省,急令孔有德以八百騎趕赴前線增援。然登州遼東兵與山東兵素不和,孔有德抵達吳橋時,因遇大雨春雪,部隊給養不足,士兵搶劫譁變。孔有德受毛文龍舊部李九成之子李應元的煽動,在吳橋發動叛亂,史稱“吳橋兵變”。

在此次兵變中,孫元化不幸成了俘虜,後又被孔有德釋放。孫元化想要回京陳述兵變詳情,讓朝廷前往登州招安。可是沒等他到達京城,就被錦衣衛逮捕了。朝廷中一些官員乘機落井下石陷害孫元化。

孫元化有口難辯,被崇禎以禍亂之首判處死罪。首輔周延儒欲免元化死罪,求救于徐光啟,終無法挽回。最後餘大成、宋光蘭、王徵等遣戍充軍,崇禎五年七月二十三日(1632年9月7日),孫元化與張燾同被處死。孫元化在北京西市斬首,年僅51歲。

至此之後,明朝再沒有精通西洋火炮鑄造技術的專家,火器方面的研究戛然而止。而發動兵變的孔有德後來帶著火炮以及製造技術投降了滿清。最終,清軍利用這些威力強大的火炮,轟開了明朝一座又一座的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