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皇帝駕崩後,遺體為何要擺幾個月才下葬,屍體腐爛了怎麼辦?

中國的喪葬禮儀算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傳承下來的一種特殊文化,分“喪禮”和“葬禮”。喪禮即是死者自死亡到下葬之間所需要遵從的禮儀,而葬禮就是抬棺到下葬那段時間的禮儀了。古人迷信,認為人剛死後靈魂是還未離開屍體的。

於是在世之人一般是不會在親人剛死後就為其下葬的,一般都會在家裡停靈幾天。待到親人的靈魂離開屍體之後,才會將其下葬。民間一般是停靈3天或者是7天,3天一般是等親人的屍體離開。而7天則是為了等一個“回魂夜”,讓親人回家看看。

至於皇室家族,則停靈的時間要更久,且若是皇帝,一般停靈後也不代表要下葬。他們的棺材還會被繼續挪到殯宮之中停放,最長的甚至有幾年之久。比如說清聖祖順治帝,他就停靈了25天時間。

後挪到殯宮之中,又停放了2年零兩個月,後將棺材移動到陵墓,又停了幾天的時間。等於愛新覺羅·福臨在死後,其棺槨是在人世間呆了近三年的時間才入土下葬的。而之後的皇帝也都莫過如此,少的在死後幾個月才下葬,多的甚至是幾年的時間。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不怕這屍體會腐爛發愁嗎?且按規矩,屍體在殯宮停放的時候,新皇是經常要去祭拜的。新皇也不忌諱這個味道嗎?其實這一點,我們就要從皇室的喪葬制度來說。

我們還是用清朝舉例子,在清代,皇帝的葬禮又被稱為“凶禮”。是要由禮部和內務府一起共同操辦的。首先皇帝在將將斷氣的時候,宮中專門負責給人入殮的“裸人”和“鬱人”就會準備好。

等待太醫把脈確定皇帝真正斷氣了,這二者就會馬上去熬製鬱金香香湯,以及準備好用黑黍等名貴穀物發酵的白酒。待一切準備好後,就將皇帝的遺體放置在香湯中擦拭沐浴,再用白酒塗抹。這就是第一道防腐步驟了,古籍《儀禮義疏》的記載也證明了這個步驟的防腐效果甚好:

“大喪築鬻,則此酒中兼有鬱金香草,故得香美也”

這一步在禮儀中是為“不豫”,又叫“浴屍”。等這一步驟完成之後,就是給皇帝穿上各種精美的華服,再放入靈柩中了。而靈柩中早已放上了各種防腐的香辛料,還有木炭等,隨後等待大殮。

在大殮之前,無論皇帝是停靈於皇宮還是後停放於殯宮之中。其屍床下面都是源源不斷的要補充冰塊的,據記載:

“葬儀督監選擇殯殿。殯殿內建屍床,屍床下置冰,將大行國王屍體置於屍床之上屍床周圍設屏障上置華蓋。屏障外設儀仗供桌等物。擇日大殮。”

我們可以看到,不僅僅是冰塊。這屍床的周圍還要設定上層層疊疊的華蓋,而這華蓋,除了最覆上的綢緞等。裡面俱都是一些草木灰,木炭,竹蓆等圍繞包括著的,這一定程度上就起到了隔絕空氣和溼氣的作用。

這防腐的手段,絲毫不亞於今天的太平間,自然是不用擔心遺體腐爛的問題。而且那層層疊疊華蓋,就算是遺體真的腐爛了也聞不到。至於為何非得停放這麼久的原因也就出來了。

就這樣的一套遺體安置流程走下來,大都數週的時間也就過去了。更別說中間還要經受後宮哭臨,新帝哭臨,大臣哭臨,屬國使臣哭臨等等流程。自然時間就更久了,數月的時間也不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