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銅仁江口:“四安家園”讓搬遷群眾更幸福

走進江口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梵瑞社群,一排排現代化樓房整齊劃一,社群里人來人往,群眾安居樂業。

“這輩子都沒想過能住上電梯樓,周圍還建有醫院、學校、產業園區,吃飯、看病、孩子上學這些問題一下子全解決了!”易地搬遷安置點梵瑞社群居民張祖裔興奮地對筆者說。

自“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啟動以來,江口縣緊緊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聚焦群眾所急、黨政所需、工青婦所能,積極建立居安、業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園”,促進搬遷群眾“搬得出”向“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轉變。

宣傳政策。

黨建引領搬出幸福新生活

“劉老,您最近身體怎麼樣?住得還習慣不?”梵瑞社群第三黨支部張萬富組織支委成員對轄區黨員進行了逐一走訪,詳細瞭解他們近期生產生活情況。

“現在成立了黨支部,我們就又有了組織,而且參加組織生活也比以前更方便了。”從閔孝鎮搬遷來的83歲高齡黨員粟老貴激動地說道。

來自民和鎮的黨員楊秀益,臉上掛滿了興奮與滿足:我們一家人從偏遠的農村搬遷到這裡,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子,現在一家人都在城裡,其樂融融。但生活上好轉了,組織上卻“脫了鉤”,成立黨支部,讓他感覺有了堅實的依靠。他的話語樸實而真切:“沒有黨做後盾,我們那能過生這麼安逸的生活?今後黨支部的活動,我隨叫隨到!”

“移民搬遷到哪裡,黨支部就建在哪裡”。社群黨委成立之後,為解決黨員與組織“脫鉤”問題,社群黨委按照“機制健全、執行高效、服務規範、管理精細、群眾滿意”的目標要求,從社群所在凱德街道選派黨建指導員進社群指導建立黨組織,成立了5個黨支部和9個黨小組,形成了“黨支部建在小區、黨小組建在樓棟”的組織管理架構,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

據瞭解,自黨支部成立以來,各黨支部每月都會利用“黨員活動日”等活動組織黨員群眾開展座談會、夜談會,透過一系列活動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促進鄰里之間和睦相處。

易地搬遷安置點黨建陣地建設。

後續扶持全面增強幸福感

江口縣德旺鄉福旺小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住著193戶750名搬遷群眾,搬遷群眾“上樓”後,農村傳統的紅白事務操辦形式與新環境格格不入,也是小區群眾的“心病”。

在福旺小區建設“紅白事務辦理場所”成了社群幹部的當務之急,小區群眾只要符合小區制定的紅白事務辦理章程,就免費提供場地,並有小區居民組成的廚師團隊幫著操辦,不僅價格適中,而且不失體面。

“自從有了紅白事務辦理場所,現在有誰家過“事務”大家都會主動去幫忙端盤洗碗,大家安心養老沒有後顧之憂。”談到現在的生活,社群居民陳玉芬的笑容爬上了嘴角。

但搬家容易搬“心”難,從“山頭”到“城頭”,除了環境,大家最關心的還是能否長期安穩的生活下去。為了讓搬遷群眾安心,德旺鄉工作人員想了不少辦法:挨家挨戶上門詢問生活難題,手把手教老人用新家電,逢年過節組織文化演出……一樁樁、一件件,幫著搬遷群眾由“農民”順利向“市民”轉變。

為讓搬遷群眾“穩得住”,德旺鄉還有一個“大手筆”——將原來集鎮趕集有序引導到福旺小區,並將安置點農貿市場攤位、商業門面等經營性場所,以限期免費方式租賃給搬遷戶,推動安置點與集鎮融合發展。目前,已提供就業崗位300餘個,實現了有勞動力家庭至少1人穩定就業目標。

安置點青少年活動中心。

用心服務全力提升滿意度

“大爺,最近經常下雨屋裡比較潮溼,衣物容易發黴,您老人家要多開窗戶通通風。”

“大叔,這是我的電話,您一人在家,出行也不怎麼方便,平時沒有桶裝水了就打我電話,我來幫您來換。”

這是安置點青年志願者在入戶走訪時與搬遷群眾的對話。

“現在日子好了,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還有這群年輕人經常來看我,給我收拾家裡。孩子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我沒有文化,不會教育,還好有這群年輕人。”

“上個月,幾個年輕人到我家裡,問我家裡面缺點什麼。家裡沒有衣櫃,衣服、被子都放得比較亂,他們來我都不好意思,就說想要一個衣櫃,前幾天真的給我送來了一個木衣櫃,現在家裡衣服、被子都有地方放了,真的很感謝他們!”

“安置點的年輕人們”是搬遷群眾飯餘閒時最愛談論的話題。

“共青團工作站組織我們為安置點小學、初中等年級的弟弟妹妹們開展興趣愛好培養等活動。很感謝共青團工作站讓我們用實際行動來回報家鄉。”從民和鎮清水村搬遷到盛世興隆小區的凡美玲說道。

為把搬遷群眾的需求落實好,江口縣在各個以易地扶貧安置點將需求群體、服務場所、服務內容和志願隊伍進行合理匹配,建立愛心陪伴、教育培訓、鄰里互助等志願服務隊。同時,整合現有資源,配齊配套文體活動裝置,為各項志願服務活動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圖/文 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