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袁崇煥死後,乾隆親自為他平反,可為何後世對其評價依然爭議不斷

乾隆四十九年,掌握清宮秘史一手資料的乾隆皇帝,下詔為一個已經死了一百五十多年的人,平反。

這個人就是袁崇煥。

《清高宗實錄》載:

“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磬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為可憫。袁崇煥系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曾否出仕,著傳諭尚安,詳悉查明,遇便覆奏。”

隨後,乾隆下令尋找袁崇煥的後人,朝廷最終找到了袁崇煥五世孫袁柄,並給其授予官職撫卹。

當時的袁柄一定是感到五味俱陳,一百多年前,先人抱著一腔忠貞,最終以奸賊之名,被凌遲處死。

當時的世人皆罵袁家奸邪,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而其後人,更像喪家犬一般,在一片罵聲中倉皇地踏上了流放之路。

一百五十多年後,乾隆親自為袁崇煥平反,袁柄當時以為總算是塵埃落定了,但後世之人,對於袁崇煥的評價卻並沒有因為乾隆的蓋棺論定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使得袁崇煥成為了明末時期,爭議最大的一個歷史人物。

有人說他是拯救明朝的最後一個希望,有人堅持認為他是剛愎自用、被誇大的悍將,那麼為何袁崇煥會有如此大的爭議呢?

接下來,咱們一起看看袁崇煥揹負的那些爭議,或許就能明白了:

爭議一:袁崇煥不死,明朝就不會滅亡嗎?

這個是很多人心中有的一個梗,因為袁崇煥被殺爭議如此之大,首先大在他的死牽涉到明朝滅亡。

大家都在想如果歷史可以假設,那麼袁崇煥不死,明朝是不是就不會滅亡呢?

首先,袁崇煥確實是明朝末年危亡時期足以力挽狂瀾的人才,但是他不死,明朝是否就可以起死回生呢,這真很難說。

明朝東北大局糜爛,眼看沒有任何希望,大家也就慢慢死心,就認了,可袁崇煥橫空出世,連勝數場,朝野上下自然對他有巨大希冀,希望他能夠扶危救難,扭轉乾坤。

可是這顆巨星最終變成了流星,突然被冤殺了。

期望變成了一場幻夢,於是乎我們升騰了願望,變成了想象。

想象是可以自動填補空白的,我們就覺得歷史走錯了閘口,死了的袁崇煥也就被神話,變成了無敵的存在,但是這種無敵只能停留在想象階段。

事實就是袁崇煥也並沒有進行過戰略進攻,而單純從防守及野戰爭鋒而言,關寧軍向來維繫著較好的戰績,山海關一直未失守,關寧鐵騎也一如既往的強大,但是無濟於事,明朝滅亡了。

也就是若袁崇煥還在,他的主要能力也就是保障遼西的防禦不出問題。

我們再來說袁崇煥若活著,明朝就不會滅亡,就沒有必要了。因為大勢已去,區域性戰局無法拯救行將就木的大明王朝。

但是,反過來說,清朝一波蓋過一波的強大攻擊撲過來,袁崇煥是不是能在遼東牢牢站得住腳,能聳立潮頭而力抗強敵的大將呢,絕對是!

那麼袁崇煥的存在,肯定能夠讓遼西戰局多一名宿將,對於明朝政權的續命肯定有一定幫助。

拖得長點,守時待變,會不會有其它的機緣出現呢?

譬如天降甘霖,旱災緩解,來個大豐收,民變烈度自動降低,再出幾個人才什麼的,這倒是有可能的。

爭議二:即算犯了大錯,終究也是大功臣,最多也就是斬首棄市,為啥會被凌遲處死?

他被凌遲處死,當然是冤案,但是事情總有因果,自己不該負一部分責任嗎?崇禎皇帝為啥那麼恨他呢?

崇禎皇帝是有殺大臣的習慣,但是他沒有凌遲處死大臣的習慣啊。遙想岳飛當年也是被冤殺,斬首而已。

為啥到了袁崇煥身上,出現那麼大的悖反呢。

當然,首先應該說說崇禎皇帝自己有問題,不是個有胸襟的皇帝。

世說新語裡面有個小故事:

魏武有一妓,聲最清高,而情性酷惡。欲殺則愛才,欲置則不堪。於是選百人一時俱教。少時果有一人聲及之,便殺惡性者。

大意是魏武帝曹操有一名歌女,她的歌聲最是清脆高昂,可是品性卻極其惡劣,讓人受不了。

曹操想殺她又愛惜她的才藝,可是又忍不了她的調調。於是就挑選了一百名歌女同時悉心培養。不久後有一名歌女的歌喉趕上了她,曹操就把那個性情惡劣的歌女殺了。

說句誅心之論,看看曹操,雖然奸詐狡猾,但是就是沉得住氣,換成他來做明朝最後一個皇帝,袁崇煥就算千錯萬錯,為了他本身的價值,也不會殺,崇禎皇帝卻忍不住脾氣,自毀長城。

其次,袁崇煥還真是幹了不少出格的事情。

譬如,擅自議和,譬如賣米給蒙古部落。而且按照當時薊遼督師的責任,袁崇煥沒有防備好滿清,讓皇太極率領十萬大軍入侵京師,其實就是死罪。

可是死則死而,為何凌遲處死呢。沒啥,就是目無君上,膽大妄為。

議和,是國家層面上的外交,賣米給蒙古,有資敵的重大嫌疑。

另外擅殺皮島總督毛文龍,威福自用。很多文章都提到毛文龍該不該殺,然後辯論殺了帶來的後果是好是壞,這些都是一些就毛文龍個人的問題以及其軍事集團價值的分析和推論,其實最大的問題在於袁崇煥該不該不經請示就殺毛文龍。

拿大將軍衛青的事蹟舉個例子。

漢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天,大將軍衛青率師出定襄。其所部右將軍蘇建率先鋒3000騎兵遭遇匈奴主力,激戰之後打敗了,全軍覆滅, 僅以身免,回來蘇建向大將軍衛青請罪。

衛部將建議衛青殺掉蘇建以立威。衛青沒有這麼做,而是把事情上報,讓漢武帝處置,漢武帝最後選擇饒恕蘇建,貶其為庶人。

要知道,當時衛青可是皇后衛子夫的弟弟,太子的親舅舅,屢戰屢勝,此時官居大司馬大將軍,炙手可熱,深受漢武帝的信任,但是他都如此小心,從不自假威福。

袁崇煥呢,跟崇禎皇帝並非親故,靠著孫承宗的推薦力保方才有施展才能的機會,開始就忽悠崇禎皇帝說五年平遼,接下來一通憑自我感覺的議和賣米等操作,然後殺掉官階如此之高,之前並不是直屬於他管理的總兵級將領。

崇禎皇帝坐上皇位之前經歷了無數艱險,本已經如此猜忌,為了給自己立威,算得上是殺伐決斷,非常果毅。

袁崇煥呢,居然就是啥都不管,仗著自己立了大功,朝廷需要倚重他,啥都敢幹,那麼,崇禎皇帝會咋想呢,此人無父無君,狂妄之極,必須殺了他,讓天下人看到朕的權力和威嚴。

不只要殺,而且要殘殺,然後袁崇煥就遭著了。

孫承宗為什麼不保他,師徒關係出了啥問題。

孫承宗可是忠誠廉潔,明朝末年大學士裡數得上的乾淨人,換個角度,難道袁崇煥人品不行?

首先,寧錦防線的肇基者是孫承宗,不是袁崇煥。孫承宗是袁崇煥的伯樂,甚至可以算是袁崇煥的恩師。

袁崇煥私自同清廷議和,我們且不管他的緩兵之計,眩惑之計到底起到了多少作用,他做的這一系列事情為什麼不報備給他的上級崇禎皇帝,即算他願意直接告訴崇禎皇帝,為什麼不報備一下給自己的恩師呢?

只能說此時的袁崇煥做到薊遼督師,兵部尚書的位置以後,已經師心自用,目中完全沒有孫承宗這個恩師了。

這時候的袁崇煥,說起來真的是有點驕傲得不行,剛愎自用了。孫承宗其實也沒有辦法,自己帶出來的人居然膽大狂妄到了這種程度,其實本身就是失察。即算有心去救,也感覺很難把住立場。

袁崇煥,無論如何,不該太過自作主張,忽略掉孫承宗,從而在關鍵時刻失去助力,也是他的死因之一。

其他大臣為什麼集體失語?

當時的輿論&清議為啥不幫袁崇煥呢?

其實這個事情很簡單,崇禎皇帝喜歡殺大臣,喜歡殺兵部尚書,這是出了名的。今天救袁崇煥,救成了還好,救不成搞不好一塊被崇禎皇帝收拾了。

青史悠悠,袁崇煥固然是擎天之柱,但是卻不好好保住有為之身,身死隕滅,導致明朝滅亡,滿清入主中原,引申出甲申之恨,不能釋懷。

眾多後人在探討明亡的原因時,一個不敗的將軍,一個冤死慘死的將軍,如何不引人矚目,因此人們每每都對此事反覆探討,爭議紛紛,爭論多了,觀點自然也就多了,爭議也自然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