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五代朝廷與藩鎮關係,改變五代藩鎮格局,為宋解決其問題提供參考

開篇思考:

為了恢復中央權威,削弱各藩鎮勢力勢在必得,尤其在五代時期,他們士採取哪些措施進行削弱的呢?

五代各朝採取各措施進行削藩,歷經幾朝其藩鎮地域變化越來越大

為恢復中央權威,五代各朝從多個方面加強了自身的力量,在原來藩鎮兵的基礎上建立起強大的禁軍,收回了地方州政,開始了恢復朝廷體制的行動。自上而下的權力的重建,改變著唐廷朝令不行於藩鎮的局面,也改變了五代王朝在與地方藩鎮博弈中的地位。

在自身實力發展之時,中央進一步採取了瓦解藩鎮跋扈土壤的行動,分割強藩,遷轉節帥,消滅牙兵等,這些舉措則成為藩鎮走向衰微的關鍵。

藩鎮勢力

早在唐憲宗時,唐廷就曾採用分割屬州的辦法來削弱藩鎮,因此,也造成了地方藩鎮建制的變化。元和年間,憲宗在消滅淄青李師道後,命楊於陵分割其治地為三鎮。同樣的,魏博鎮也曾被分割。

唐文宗大和三年,在田布被殺後,朝廷便以魏博節度使史憲誠充河中、晉絳節度使,到了五代,藩鎮分割,地域分合的情況更加明顯。

歷經幾朝,五代藩鎮地域變化較大。尤其是在邊界地帶,分裂勢力之間拉鋸式的攻掠征戰,使得某一個政權很難實現長期有效地控制。而不同勢力的互相爭奪,鄰藩鼓動軍將叛變的誘導,以及朝廷所採取的裂地分鎮的舉措,這些都改變著五代北方王朝的版圖,使得州鎮地域分合頻繁。

唐憲宗

五代藩鎮地域變遷的特點,致使其在朝廷的分割下權力慢慢弱化

五代藩鎮地域變遷的幾個特點。首先,節鎮名稱在梁晉之間多有變化。如河南道匡國軍被改為忠武軍,鎮國軍被改為保義軍,關西道忠武軍改為匡國軍等,皆復唐之舊稱。這些藩鎮名稱的改易,主要是由於以李唐繼承者,自稱的後晉統治者恢復前朝舊制的行動,妄圖以此來顯現王朝正統,表明王朝的合法性。

其次,節鎮及其轄州的廢置,分合十分頻繁。如在河南道,後梁、後唐兩朝所設軍額並無較大變化,而後晉將平盧軍節度使降為防禦州,又在第二年置鎮安軍與威信軍。

在河北道,後梁太祖開平二年將昭德軍廢止,同年又於邢州置保義軍,到了末帝貞明元年又將其恢復。還有云州大同軍,貞明元年有置,龍德二年又被廢為刺史州,後唐時得以恢復節度使額,到後晉時被割屬契丹。諸類之事頗多,甚至存在一年之中廢立節度軍額的情況。

起義軍隊

再者,在分裂政權的交界地帶,及其與少數民族相鄰的地區,州鎮歸屬變化很大。由於史料缺乏,五代地區變遷詳細的狀況難以知曉,邊地州鎮具體的變遷也只能瞭解其概況。

莊宗對蜀作戰的勝利使朝廷得以在此處設定節鎮,改變了西南地區節鎮的佈局。後唐明宗天成二年,朝廷在夔州置寧江軍,天成四年在閬州置保寧軍等,皆是受到了這次軍事行動勝利的影響。另外,像後晉石敬瑭獻幽雲十六州對河北州鎮歸屬的影響也頗深。

五代時期,州鎮軍額時常更易,藩鎮廢置頻繁,在分分合合之中強藩地域萎縮的現象明顯。朝廷的分割行動極大地削弱了強藩統治的勢力範圍,使其進一步碎片化,逐漸失去了原來囂張跋扈的土壤。

削藩爭奪戰爭

後唐朝廷為削弱藩鎮勢力採取了各項措施,有計劃地實現中央集權制

後梁王朝建立之初,朝廷廢置節鎮的活動就已經開始了,其中開平二年到開平四年之間,諸鎮分合頻繁。太祖開平二年六月,邢州建為保義軍節度,割洺、惠二州隸之。開平四年四月,冀王友謙上奏,晉、絳邊河東,乞別建節鎮。

於是,朝廷即以晉、絳、沁三州建立了定昌軍。相較臨時的巡幸活動以監控地方,建鎮從戰略上來講,意義更為重大。這有助於朝廷加強對邊地長期的管理,穩定局勢,而此處置鎮就是為了應對北邊晉軍的威脅。

這裡就是在魏博鎮附近新置了昭德軍,並割其屬州,極大削弱了魏博鎮的兵力。因此,引起了魏兵強烈的反抗,相聚而欲謀亂,最終,遭到了朝廷的血腥鎮壓。

魏博鎮的兵力

後唐朝廷為削弱藩鎮也採取了裂地分鎮的措施,而其中廢州為縣的手段很有特點。自唐末以來,李茂貞在鳳翔鎮便已佔地稱王,據有秦岐。至其去世之後,長子李從曮遺奏權知鳳翔軍府事授鳳翔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似乎李氏子孫又能繼續執掌秦岐政權,這也得到後唐朝廷的認可,實則非然。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十一月,在滅掉王蜀政權後,朝廷派遣的王衍軍並沒有直接班師回朝,而是來到岐州,要求李從曮入朝。後來,明宗長興元年,朝廷又將李從曮移鎮汴州,同年將鳳翔鎮管轄的屬州降為縣,想必發生的種種不會是巧合。

以上這些舉措,定然是朝廷有意為之,在李茂貞去世之初讓李從曮繼任鳳翔節度也不過只是緩兵之計而已。從平蜀開始,中央就在有計劃地收回鳳翔鎮的控制權,這裡遷轉李從曮駐地,降州為縣的方式頗具策略性。

滅掉王蜀政權

結尾:五代時期的各項削藩鎮勢力的舉措,對當時朝廷治理藩鎮起到很大作用

後晉時期,王朝地域的變化主要受到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其時,燕雲十六州一舉被石敬瑭割予契丹,北方邊界壓縮,從此造成了契丹對中原地區長期的侵擾。在政權建立初期,石氏延續了前代治理藩鎮的策略,割地治之,加強朝廷控制下州鎮的軍事實力。這點在河北道,河南道的節鎮中多有體現。

後漢享國祚短,二世朝廷地方政策延續了前人的做法,改變了後晉時期的藩鎮建置,將其恢復到了後唐時的狀況。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集中發生了推翻後晉藩鎮政策的情形,新鎮被廢,降鎮恢復其舊。其中,開運二年所設的鎮安軍、威信軍被廢,防禦使州青州復為平盧軍,襄州復為山南東道節度,安州復為安懷軍。

後漢高祖

儘管漢高祖依舊稱天福年號,但對於後晉出帝舉族北遷之事,仍是心存憤惋,這種做法概是後漢高祖革契丹之政以自詡,宣誓天下。以上舊鎮的置廢,體現了王朝政權更迭對朝廷藩鎮政策的影響所在,其中新設立的藩鎮為前代所不曾見,發展變化的過程引人注目。

總體上來看,五代時期,各朝為了控制強藩勢力的發展,皆採取了分割屬州,降屬州為縣,廢節鎮為防禦使州等一系列的手段。

這些措施不僅有利於朝廷在與強藩叛鎮的軍事鬥爭中取得勝利,威懾企圖擁地自重、為亂一方的鎮使,而且也改變著五代藩鎮州縣分佈的格局,使得藩鎮進一步走向細碎化。

五代時期

這對於朝廷治理藩鎮,乃至宋初徹底地解決強藩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這種手段到後來也為宋所沿用。

參考內容來源:《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