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鏡頭下的1925年營口:迎來春天的遼河,幻想復辟的前清貴族

輕輕的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的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跟著小編一起去探索藏在歷史裡的秘密吧!

文章主要透過營口嚴冬過後的春天,大石橋的景緻,生活在這裡的百姓三個章節,對這片土地的歷史進行再一次的還原。並且為了使這些原本黑白色的照片更加生動,本片文章對所有舊照全部進行重新上色,還原其本身應有的樣子。

屬於營口的歷史

在歷史上,營口有過很多名字,清朝之前營口雖然在史書上有所記載,但這裡並沒有形成規模化的城鎮。一直到1688年,為了配合清廷開墾關外遼東一帶的要求,河北和山東的移民成為這裡最早的一批居民。此時營口叫做沒溝營。

1860年咸豐皇帝年間朝廷在遼河口設立了鎮海營,又因地處遼河出海口,“營子口”便成為此地新的稱呼,但在1864年的地圖中,可以看到遼河的出海口處還沒有標註任何地名。

1864年遼河口區域性圖

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營口被迫的開埠,再加上日本與俄國在甲午戰爭之後分別對營口的殖民,這裡逐漸成為遼東半島的通商口岸之一,發展程序也隨之加速。1913年的奉天省地圖中,這裡的標註已經改為和如今一致的營口。

1913年地圖上標註的營口

下文照片所拍攝的1925年,營口剛剛成立營口縣政府。遺憾的是,因日本侵略者一直沒有歸還1904年日俄戰爭後佔領的營口新市街、二本町、牛家屯等地,因此當時的中國政府只能管理當時的半個營口。

這裡是1925年的營口

一,營口嚴冬過後的春日

營口位於遼河河口大約14裡的左岸。因第二次鴉片戰爭而開放口岸,碼頭主要分為民船與商船兩處。與民船碼頭相比較,商船碼頭在此基礎之上長度增加了1700尺(約560米),河道寬度也可以達到2500尺(約830米)。與潮滿時的水位相比,潮落時這裡的河道只有40尺(約13米)的深度。

從第一年的十一月開始,一直到來年的四月為止,河道因為冰封的緣故一直處於禁航期,再加上因遼河出海口處有沙洲阻擋了大型貨船的駛入,成為當時嚴重阻礙營口一帶發展的因素。

雖然已是初春時節,但這時的遼河依然是千里冰封的轉改。隨著2月的到來,遼東半島各個地方都慢慢開始湧現出春意盎然的跡象。但河道內無數不規則的堅冰卻又暗示著所有人,此時距離營口真正的春天還為時尚早。

二,1925年的大石橋

1925年夏日裡的大石橋全景。這裡直到清末之前一直都是人跡罕至的地方,自從營口線鐵道開通以來,大石橋一帶成為了重要的交通節點。根據統計,當時居住在此處的人口總數也超過了1500人。

畫面的左下角為當時日本侵略者所設立的大石橋神社。隨著1945年東北解放,見證著戰爭罪惡的神社被本地百姓拆除。

大石橋的戰爭遺蹟。畫面中所出現的紅旗山大約在大石橋東南方向的四公里處,這裡幾十年前曾經是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的重要戰場之一。從戰略位置上來講,這裡處於金州與遼陽城的中間位置,對於雙方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來講是絕佳的地點。

時過境遷,這裡已經由從前的古戰場轉變成了如今的滄海桑田(1925年視角)。一輛騾馬車靜靜地從其中穿過,車上鈴鐺所發出悅耳的聲音響徹田野。

迷鎮山的娘娘廟會。隨著五月份的到來,東北地區的廟會也陸陸續續開始進行。這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迷鎮山娘娘廟會了。當時在這裡舉辦的廟會從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六開始一直到農曆四月十八。方圓幾十裡的人們都會在這幾天趕到這裡來,人數頂峰之時可達到幾萬人之多(1925年)。

三,生活在營口本地的百姓

營口天后行宮前的大街。街道上聚集著各式各樣的人群,有看熱鬧的,也有買賣商品貨物的,在鏡頭的遠端還有一支正在向部武堂行進的奉系步兵隊伍。

1913年營口街市全圖

營口郊外一家機織店鋪正在田野間,透過手中的機器把線一圈圈地捲起來。即使是上世紀20年代,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也使得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作坊開始變得經營困難。

雖然此時已經進入民國十年有餘,但在街頭巷尾不時還可以看到留著髮辮的男性。更有一些前朝流散到各地的王公貴族們,日思夜想地做著復辟前朝的美夢夢。鏡頭中的這位清朝遺族就是其中之一。

結語

時光易轉,歲月流逝。百年前營口地區那些熟悉的生活場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悄然發生了改變,有些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在這些曾經的老照片中,我們尋回了他們原本所擁有的模樣。

在歷史的肩膀上承載著太多過往的苦澀與豪情,下期再和小編一起回憶那令人感慨唏噓的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