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您信了嗎?“康熙遺詔”出現,就充分證明了雍正繼位的合法性

近年來,經過《雍正大帝》等一系列與雍正有關的清宮戲的熱播,很多人都對這個“四阿哥”心生好感,不惜把“清朝最完美的君主”光環加在他的頭上,在情感上就不肯接受“篡位說”,當聽說臺灣或遼寧公開展出康熙遺詔,且遺詔明確寫“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就由衷歡呼:我說嘛,雍正一代明君聖主,怎麼可能做出弒父篡位的惡行來呢?那些惡意抹黑他的人,太可惡了!幸好,證據已經出現,真相大白,雍正繼承帝位完全合法!

這些人,甚至還會把民間那些本來就不經一戳的“十四子”篡“於四子”的段子盡情狂噴一番,以彰顯自己的高明。

真是幼稚!

如果“真相”得來是如此之容易,那麼,雍正是否篡位之謎也不會高懸兩百多年而不能破解了。

要知道,所謂的康熙遺詔,並不是康熙親手所書,這種遺詔,對已坐穩了帝位的雍正來說,你就算要一百份、一千份,他都可以炮製出來,能說明什麼問題?!而且,既然要造假,誰又會傻不拉嘰地在一份並非真跡的東西塗塗改改,自露馬腳?!

事實上,現在發現的《康熙遺詔》,已經有四份,一份藏於臺灣故宮,一份藏於遼寧檔案館,另外兩份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未發現的還有多少,就不知道了。

至於遺詔的內容,雍正登位後,不用任何人提醒,也早已頒佈天下,告示全國。

甚至,雍正三年,英國還出版了完整英文版《康熙遺詔》——那是由康熙身邊的傳教士馬國賢(馬特奧?裡帕)於康熙六十一年帶到倫敦出版的。

館藏的四份遺詔中,早在2002年6月,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就展出過臺灣故宮的館藏品。

而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的那兩份,也分別在2005年、2010年公開展出過。

每次展開,都有些人津津樂道地強調:“雍正沒篡位。”

然並卵!

道理很簡單,康熙已經死了,死無對證,一切都由雍正說了算,可信效能有多高?

如果覺得這些遺詔可以作為證據,那您乾脆以《聖祖仁皇帝實錄》上記載的種種康熙要指定雍親王為儲的跡象來作證據好了,不過,您得明白,這個《聖祖仁皇帝實錄》可是雍正登位後主導編纂的哦。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

上面提到的傳教士馬國賢(馬特奧?裡帕)是康熙的貼身畫師,康熙暴斃時,他是在宮中的,事後他描述說:“(皇帝)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可斷言也。”

還有一個名叫路易斯法國人,康熙暴斃之夜,他也在宮中給康熙製作天文觀測儀。回國後,他寫了一部回憶錄,裡面清楚地記述了康熙死亡當夜的具體詳情:“奉敕令,我當時在給中國的這位最高統治者打造觀星儀器,因為,皇帝他十分熱愛西洋的器物與科學,為方便他隨時心血來潮來親臨觀看,當夜我就在皇帝寢宮的附件,忽然聽到一群急躁的腳步聲,暢春園外似乎來了一大群陌生的侍衛,他們並不像是皇帝平時的貼身警衛,而像是突如其來應付緊急情勢的外來人。緊接著,不久從皇帝寢宮內傳來了極為淒厲的慘叫號呼,我認得出那是皇帝本人的聲音。”

這兩個已經回國了的外國人的話語權,是雍正所無法控制的,所以,他們的話也許更接近真相。

當然,最令人生疑的是雍正自己的表現。

彷彿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外加一個“隔壁阿二不曾偷”。雍正為了消弭世人的懷疑,於雍正元年八月發上諭說:“聖祖……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在這種說法裡,並未提及聽到遺命的人。而且也清楚地表達:所謂的康熙遺詔,事先是沒有的,關於“纘承統緒”,乃是臨時“一言而定”的。

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清史專家李學智指出,史語所儲存著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至12月28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75件,其中有一件記:“康熙六十一年11月14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原來,原來《康熙遺詔》是隆科多“撰書”,後又交內務府、翰林院正式撰寫的。

由於雍正的上諭裡沒有提到有其他人在場,那也可以理解,遺詔多半是隆科多一個人搗鼓出來的。

毫無疑問,這種說法的漏洞實在太大了。以至雍正五年十月,雍正不得不再發上諭補充:“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諸兄弟及隆科多入見,面降諭旨,以大統付朕。是大臣之內,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

即補充了“諸皇子”以作人證,不過,後面那一句“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仍讓人浮想聯翩。

現在我們看《清朝野史大觀》,上面說,康熙死後,隆科多從寢宮出,出示掌中所書“傳位於四皇子”字樣,聲稱是康熙親筆所書,於是皇四子胤禛得立。

當時的暢春園內,全部衛兵都是隆科多的屬下,隆科多還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史料也稱:世宗(雍正)之立,外得力於年羹堯,內得力於隆科多。

因此,雍正即位後,馬上把隆科多和年羹堯同加太保。改年,又賜隆科多和年羹堯同賜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

與此同時,又雍正手腳麻利地捕殺了康熙帝晚年的貼身近侍太監魏珠、梁九公、趙昌等人。

箇中原因,各人自己體會。

沒多久,年羹堯和隆科多也先後被賜死。

隆科多被諸王大臣會議定了四十一條大罪。

雍正為了避免授人口柄,並沒立刻將隆科多處死,而是將隆科多圈禁在康熙駕崩的暢春園附近。圈禁了一年多,隆科多莫名其妙地掛了。

隆科多被圈禁前,曾悲嘆說:“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

隆科多的悲嘆,也若隱若現地揭示著某些內幕。

雍正七年九月,雍正為了駁斥篡位流言,寫《大義覺迷錄》,詳述康熙臨終授命情形:“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時皇考聖躬不豫,靜攝於暢春園。……至十三日,皇考召朕於齋所。朕未至暢春園之先,皇考命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禵、允祹、怡親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

雍正列舉出的這些“證人”,已是殺的殺、關的關,剩下的也只有半條命,根本就不敢多說一句話。

還有,雍正剛一即位,就下令收回康熙所有的硃批諭旨,聲言“若抄寫、存留、隱匿、焚棄,日後發現斷不寬恕,定從重治罪”,顯然是擔心有某些不利於自己的證據被世人窺見。

康熙死後,雍正畢生不踏入康熙暴斃之地暢春園半步,也從不去康熙最愛的木蘭秋獮場,甚至,不敢把自己的陵寢建在清入關後的帝陵陵區京東馬蘭峪,而另建在數百里以外的京西易縣,是否心中有鬼,就不得而知了。

再補充一下,康熙的孫子弘旺所編《皇清通志綱要》和康雍時期蕭奭編的《永憲錄》,是記載有康熙帝去世逝情況的兩本私人著作,在這兩本書中,都沒有記載康熙皇帝臨終前召見七位皇子和下達傳位遺旨這件事。

特別駭人聽聞的是,《永憲錄》裡面收集的康熙駕崩後所頒遺詔上書竟然是:“雍親王,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注意,“胤禎”可是雍正帝同母弟皇十四子本來的名字!

本來,雍正在登帝后把所有兄弟名字中的“胤”字一律改為“允”字,其中十四阿哥的名字改為了“允禵”。但從現在儲存在清代檔案裡的一份康熙帝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月十二日年封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的原敕命稿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所寫為“皇帝敕諭王胤禎……特命爾為撫遠大將軍”。

皇帝釋出的敕文是不容一字有錯的,而這又是原敕命稿,則十四阿哥曾經的名字就叫“胤禎”確鑿無疑!

另外,《給撫遠大將軍、王、胤禎敕書稿》並非是“十四阿哥本來的名字叫胤禎”的孤證。

《明清史料》丁編上,還發表有一篇《大將軍、王、胤禎題稿》殘件,該件起頭就寫“臣胤禎謹題,為奏聞事”。

而《給撫遠大將軍、王、胤禎敕書稿》未並發現之前,象張爾田、吳昌綬等史學家也注意到弘旺所著的《皇清通志綱要》內有允禵原名為胤禎的記載。

——既然十四阿哥本來的名字是胤禎,那《永憲錄》又記“雍親王,皇四子胤禎”,是不是要向世人透露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