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秦始皇陵裡面的水銀海洋,是事實是傳奇是誇張!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封建帝王,秦始皇的一生充滿著傳奇的色彩,在眾多榮耀光環和未解之謎的縈繞下,使得他的故事成為後世討論的經久不衰的話題。甚至是他死後位列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秦始皇陵,為成為今人用來探索歷史,發掘文化的重要途徑。不過秦始皇陵在留給後世眾多驚豔獵奇的事物時,也同樣遺留了撲朔迷離的謎團。秦始皇陵中的水銀之謎便是其一!

水銀存在的真偽性

首先有一點我們必須得承認,那就是秦始皇陵內部確實存在水銀。這一說法無論是從歷史文獻還是近代考古發現,都可以為之打上證據確鑿的標籤。

我們先來看看史料的說法,據司馬遷《史記》記載: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百來字的記載中,除了向後人展示宏偉輝煌的陵墓時,同樣也提及了數量龐大的水銀,至於水銀的量是否有司馬遷所言的那樣如山河百川,筆者在此暫不給出自己的看法,我們接著往下看看近代考古對水銀存在的證實。

2002年4月我國首次對秦始皇陵進行地下考古勘探工作,在歷時長達一年的考古勘探當中,研究人員初步確定:地宮的深度是達到了35米,足足穿過了三層地下水,地宮的高度為15米。同時也還發現一個極為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在地宮的封土堆上居然存在著嚴重的汞異常。

考古學者運用儀器進行檢測之後,推測陵墓內部確實存在大量的水銀。甚至還有傳聞說裡面的水銀居然有多達100噸。

其次,就是原秦陵考古隊隊長、西北大學教授段清波對此次考古的看法:

‘’物探考古表明,秦始皇陵地宮位於高大的封土之下,深30米,底部呈長方形,東西長80米,南北寬50米,墓室四周、頂部為石質結構,墓室的空間高度15米。經過兩次科學測試,以及文獻資料、相同時代考古資料推斷,秦陵地宮底部存在以水銀為材料製作的秦帝國水系版圖,地宮頂部為四神二十八星宿的天文影象。‘’

除此以外,段教授還認為,秦陵地宮的設計理念是戰國晚期以來形成的陰陽五行宇宙觀的再現,墓室頂部象徵著天,墓室底部象徵著大地,以水銀製作的帝國水系版圖,是秦為‘’水德‘’(秦水德是秦王室以黃帝為自己祖先所推導得到的德行,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的象徵。

所以透過上述的記載,我們大可判定秦始皇陵記憶體在水銀這一事實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陵墓內建水銀的目的

縱觀史上那些功成名就的帝王,他們陵墓中的陪葬品無非是對其身份地位的彰顯。雖然水銀也是權貴的象徵,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將其視為單一的奢侈品,那麼得出的結論可能就會與始皇的初衷相違背。筆者雖然也從知曉內建水銀的最初目的,但是透過一些喪禮文化、水銀特性以及始皇的為人,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一,水銀的特性:

又名汞,別稱神膠、元水、鉛精、流珠等,常溫下呈銀白色閃亮的重質液體,化學性質穩定,不溶於酸也不溶於鹼。可蒸發,汞蒸氣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劇毒……

在光鮮亮麗的外表和富含劇毒的性質上,缺乏科學常識的秦始皇果斷選擇了前者。在那個金銀珠寶已經爛陵墓的時代,選擇用白色閃亮性質穩定的水銀作為陪葬品,瞬間就將陵墓逼格提升。這也恰恰證明始皇需要這種稀有物質來彰顯自己的身份。

其二,喪禮文化:

陵墓內建水銀並非是秦始皇的專列,他也是眾多效仿者之一。在他之前,就已經存在一些王侯在墓葬中也早已使用了灌輸水銀的現象了。例如齊桓公葬在今山東臨淄縣,其墓中傾水銀為池。

而作為功高蓋世的始皇,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肩比前任帝王的機會,所以在考慮到自己陵墓規格時,也就‘’跟風‘’了一把:地宮頂部裝飾二十八星宿圖,地下是水銀灌輸的山川湖海,秦始皇身穿金縷玉衣,躺在黃腸題湊的棺槨裡,他的靈魂與長明燈相伴,地面的九層樓臺,讓他的靈魂飛昇、瞻望天下。

其三,始皇的為人:

除了上文提及的張揚、跟風等個性,秦始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惜!命!作為歷史上出了名的怕死的皇帝,秦始皇在渴望長生不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還弄出尋藥上當的鬧劇。

《神農本草經》記載了汞這種藥材的功效:味辛,性寒,有毒,入心、肝和腎經,功用殺蟲、攻毒,主治疥癬、梅毒、惡瘡、痔瘻等。這裡要說明的是《本經》雖然成書於漢代,但是其發展歷史卻有千百年,將水銀作為藥材可能在秦朝之前就有了。

其次,雖然水銀的主治功能並沒有保健,但是對於‘’飢不擇食‘’,續命心切的秦始皇而言,就算是劇毒那也得試試,生前如此,死後恐怕也是如此。

此外,在水銀髮現之初,也有學者認為水銀在陵墓的可能是充當隔熱殺菌的角色用於防腐。但是隨著史學家的深入發現,很快意識到在始皇之前古人並還沒有注意到水銀有這些作用,所以防腐防盜這種說法不攻自破。

大量水銀的來源之謎

我們不妨先來做個推算,水銀的密度為13。6*10㎏/m,每立方米13。6噸,按照學者預估的100噸,那麼地宮裡的水銀體積為7。35立方米。

數量如此龐大的水銀來源何處呢?要知道,自然狀態下水銀的產量極低。雖然《史計》中有記載:‘’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數世,家頗不貲。‘’但是由於那個年代的技術手段的落後和採集地區的匱乏,所提取的水銀也無非只做為皇室日常消費品,根本沒有多到可以在陵墓內化為江河的量。哪怕是利用後期的下火土凝法,產量也微乎其微,所以司馬遷《史記》中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不信的話,我們再來看看當今工業社會對於水銀的生產能力。

據國內資料顯示,世界汞礦資源量約70萬噸,基礎儲量30萬噸,2014年全球汞礦總產量也不過1870噸(其中中國以1600噸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可想而知,如果在兩千多年前,僅中國秦始皇陵墓中提取的水銀就有100多噸,那是一個多麼恐怖的資料。但結合當時生產能力以及水銀的稀有程度,幾乎可以斷定這個說法存有誇張成分,至於‘’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純屬是司馬遷的誇張寫作手法。

透過以上對於是否存在水銀、內建水銀可能的目的以及水銀的來源的分析,筆者得出的結論是:秦始皇陵內部確實存有水銀,但是數量絕非傳聞的那樣超過100噸,具體數量無從知曉。關於秦始皇陵內部的水銀之謎或許只有科考人員真正深入內部時,才能將各種謠言粉碎,將真相公之於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