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恭親王假傳旨意晉封自己生母為皇太后,四哥咸豐帝是如何反擊的?

清朝的皇太后之中,有這麼一位特殊存在,既非前朝皇后,也非皇帝生母,只是前朝皇貴妃,但卻被新帝晉封為皇太后,而且在位9天以後便死去,她便是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丈夫是道光帝,兒子是大名鼎鼎的恭親王奕訢,養子則是“四無皇帝”咸豐帝。

那麼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為何可以被晉封為皇太后,為何在位9天以後便死去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一般來說,古代的皇太后,要麼是前朝皇后,為六宮之主,新帝繼位以後,自動晉升為皇太后。要麼雖非前朝皇后,但卻是新帝生母,所以母以子貴,被新帝晉封為皇太后。

如果新帝繼位,嫡母和生母都在,便是

兩宮並尊

。一般嫡母皇太后要比生母皇太后政治地位高一些,但新帝因為血緣關係,往往是偏向生母。像清朝同治年間,同治帝嫡母慈安太后和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后,便是兩宮並尊。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於道光年間透過選秀入宮,初封靜貴人。後來日益得寵,先後為道光帝生下三子一女,也因此屢屢晉封。

道光二十年(1840年),道光帝第三任皇后孝全皇后病逝,道光帝悲痛之下決定不再立皇后,同年晉封已經是貴妃的博爾濟吉特氏為皇貴妃,稱呼為靜皇貴妃,成為實際上的六宮之主。

靜皇貴妃博爾濟吉特氏三子一女中最為著名的是道光帝第七子,也就是後來的恭親王奕訢,

道光帝還將逝去的孝全皇后留下的皇四子奕詝,即後來的咸豐帝,交付博爾濟吉特氏撫養

,這兩兄弟年齡相仿,又朝夕相處,所以從小便有著很深的感情。

到了咸豐帝登基以後,也許是為了報恩,也許是為了做給天下人看,以示自己仁孝之心,或者說兩者都有之,至於哪點更多就只有咸豐帝心裡清楚了,因此對靜皇貴妃很不錯,

尊其為康慈皇貴太妃

並且參考父親道光帝侍奉孝和太后的方式來對待康慈皇貴太妃,是宮居壽寧宮,園居綺春園,生辰定名為“慈壽節”。沒有重要事情的話,每日都親自去請安,可以說除了沒有給皇太后的名分,其他都是按照皇太后的標準來的。

咸豐帝之所以沒有晉封康慈皇貴太妃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太后,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禮制上來說,康慈皇貴太妃只是她的養母,按照清朝制度,只有皇帝生母可以尊封為皇太后,養母並不能。更何況清朝乃至之前朝代,也沒有皇帝尊封養母為皇太后的先例。

所以咸豐帝不尊封康慈皇貴太妃為皇太后,禮制上也說得過去,畢竟這是於禮不合。而且以皇太后的規格對待康慈皇貴太妃,已經是逾制了,已經是很可以了。

二是咸豐帝對於自己精明能幹的六弟恭親王奕訢太過猜忌和防備。

道光帝晚年,對於繼承人選,其實就是在咸豐帝和恭親王兩兄弟之間選擇。

雖然清朝在康熙年間有著殘酷的九子奪嫡,但

等到雍正帝繼位以後,有鑑於此,對於皇子的權力是大為限制。

不過好歹還有點實權,比如說派皇四子弘曆和皇五子弘晝辦理苗疆事務。到了乾隆帝以後,對於皇子的限制更大,沒有什麼實權,平常也就是派遣修修書什麼的。

可以說自乾隆帝以後,清朝的皇子並沒有實權,即使想要奪嫡也掀不起什麼風浪,因為沒實權。因此咸豐帝與恭親王之間的皇位競爭,並沒有拼個你死我活,是以文鬥為主。

咸豐帝自知才幹不如恭親王,在師傅杜受田的指點下,以

仁孝之心

打動了道光帝,因此道光帝認為這個兒子

人品

比六子恭親王要好,最終選擇了他,實現了彎道超車。

但即使如此,兄弟二人也因此心裡留下了疙瘩。更要命的是,道光帝在遺詔不只是指定咸豐帝繼位,更是破天荒的立六子奕訢為親王,這足以說明他複雜的心情,但更是使得咸豐帝大為猜忌自己的六弟。

雖然史書中沒有具體記載康慈皇貴太妃在這兄弟二人爭儲期間是什麼表現,

但肯定是偏向於自己的親生兒子恭親王奕訢。

當時野史記載中更是有著康慈皇貴太妃病重之際,將前來看望的咸豐帝誤以為是兒子恭親王,提到道光帝曾有意立恭親王為儲的故事。

綜於以上幾點原因,咸豐帝是不可能尊康慈皇貴太妃為皇太后,畢竟恭親王是他潛在的最大威脅者,加上他在登基之初並沒有子嗣,若是尊康慈皇貴太妃為皇太后,是進一步提高恭親王地位,那麼將對自己很不利。

還好的是當時清朝正是內憂外患之際,內有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外有強敵虎視眈眈咄咄逼人,所以咸豐帝並沒有打壓自己的六弟恭親王,反而是重用,還

破例將其入值軍機處

不過到了咸豐五年七月,隨著康慈皇貴太妃病重,咸豐帝和恭親王兄弟二人開始反目。康慈皇貴太妃雖在道光後期實際掌控六宮,並且在咸豐年間實際享受皇太后待遇,但終究不是真正的皇太后,因此能

再進一步成為皇太后,成為她念念不忘的一塊心病

恭親王知道生母的想法,所以想要向四哥咸豐帝求下這個名分。有一日,恭親王從生母處離開,遇到前來看望的咸豐帝,

咸豐帝先問康慈皇貴太妃病情如何,恭親王便含淚說出了自己想法,說道已經不行了,就等著一個封號才能咽得下氣。

咸豐帝其實也知道自己養母的心思,但為了打壓和防備六弟恭親王,所以一直沒有松過口,其他人自然也不敢說,

恭親王突然這樣說出來,使得咸豐帝也不知道該如何回話,只能含糊不清的哦哦了兩聲,意思是自己知道了。

恭親王一聽到四哥咸豐帝哦哦兩聲,有可能單純地以為是同意了,更有可能是事已至此,只能先假裝糊塗,先將母親心願了了,於是立刻跑到軍機處傳旨,要求禮部查制具奏。

禮部接到命令自然照辦,很快將請尊康慈皇貴太妃為皇太后的奏摺呈於咸豐帝,咸豐帝一看是勃然大怒,沒想到自己哦哦了兩聲,竟引發這麼個後果,感覺自己是被六弟恭親王算計了,這分明是

矯旨

但咸豐帝被逼到這個地步,已經退無可退,他對康慈皇貴太妃的孝順是天下皆知,如果就這麼駁回禮部奏摺,豈不是出爾反爾,病重的康慈皇貴太妃聽到肯定受不了。如果說出是恭親王亂傳旨意,恭親王也坐實矯旨罪名,這可是要殺頭的,他雖然對這個弟弟有猜忌有防備,但也不至於想殺了他,更何況殺了他,這不是落下養母病重未亡先殺兄弟的罵名,所以咸豐帝權衡利弊之下,只能無奈同意。

康慈皇貴太妃終於得償所願,升級為康慈皇太后,不過已是病入膏肓,即使有此喜訊,也於病情無補,九天以後便死去。史書記載:“咸豐五年七月,太妃病篤,尊為康慈皇太后。越九日庚午,崩,年四十四”。

咸豐帝被弟弟恭親王如此擺了一道,吃了一個啞巴虧,自然是咽不下這口氣,開始了他的反擊和報復,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首先是針對恭親王而言,在康慈皇太后的梓宮從紫禁城移至圓明園之綺春園以後,咸豐帝下了一道硃諭,責怪恭親王“禮儀多有疏略之處”,是“罷軍機大臣、宗令、都統,仍在內廷行走,上書房讀書”。

恭親王對自己生母的喪禮怎麼會多有疏忽之處呢?

這其實不過是咸豐帝對他的反擊和報復罷了,同時硃諭最後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俾自知敬慎,勿再蹈愆尤,以副朕成全之至意”。很明顯就是在敲打恭親王,以後不要自作主張,不要替我做決定了。

從此以後,恭親王再未進入權力核心,是起起落落。直到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以後,恭親王以

全權欽差大臣

留守北京負責談判,才算是再度得到起用,不過只是臨危受命收拾爛攤子罷了。

等到咸豐帝臨終立幼子同治帝,

留下八大顧命大臣,名單中亦是沒有恭親王

,依舊將其排擠在權力中心之外,可見對其防範之深。

其次康慈皇太后的身後待遇也是大打折扣,咸豐帝以不想違背祖製為由,為康慈皇太后上的上諡號為“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只是8個字,不是慣例的12個字。而且還沒有至關重要的“成”,因為道光帝死後,諡號中最重要的是“成”字,所以三任皇后都是“成皇后”,沒有“成”字,是不繫道光帝諡,不能升祔太廟。

按照清朝制度,皇后先死於皇帝,是與皇帝合葬,後死於皇帝的則是另建陵寢。

在康慈太后的陵寢安排上,咸豐帝也進行了大降格,將其葬於道光帝慕陵之東的慕陵妃園寢,與道光帝的妃子們埋葬在一起,改建了一番,升級成為“慕東陵”,成為清朝皇太后喪儀的特例。

恭親王為自己母親爭來皇太后的名分,代價卻是自己被排擠出權力中心,母親雖為皇太后,卻是身後待遇大減,還葬在有些不倫不類的慕東陵。

不過還好的是,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鬥爭,並非是一時分勝負,而是看誰活的時間長,往往是活的時間長者獲勝。

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的煙波致爽殿駕崩以後,雖留下顧命八大臣,但沒多久恭親王就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是再度掌權,成為

議政王

,後來更是成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隨著恭親王的水漲船高,他的母親康慈皇太后的身後待遇也是一高再高,先是加諡為“成皇后”,又祔太廟。後來經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累加諡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后”,簡稱為孝靜成皇后。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