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同樣都是防洪,都江堰就被人稱讚,而三峽大壩卻飽受批評呢?

水庫地震的震級和震源深度與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地震有明顯的區別,造成的損害也非常有限。頁岩氣勘探或開採造成的地震也是一樣的道理。水庫會造成地震毋庸置疑,這本來就在學者的研究範圍內,但是說汶川地震是紫坪鋪水庫造成的,或者三峽水庫造成的(許多人的觀念)不是胡說八道是什麼?

古代、現代都有質量好的工程,也有質量差的工程,古代的一些智慧在當時確實是非常難得,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古代對工程各方面的研究肯定不如現代的系統和深入。所以說沒有可比性。

人工製造的建築對抗自然之力的後果。我們拉長時間線看, 人造建築的壽命就擺在哪,就算你能扛100個核彈,一百年?兩百年?哪怕你再敢吹,你敢說三峽能與日月同壽? 三峽的壽命擺在那。三峽的最終最好的結果就是枯水期人工爆破。但是在壽終正寢前的誰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一個萬一就是無法承受的災難。

不是反對修建超級水壩, 可以選擇在深山老林裡面修。 不應該選擇修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上游, 是基本的人類避險常識! 這是大家反對的主要原因!

1。工程在設計的時候就有設計年限。三峽不是普通水庫工程,設計壽命本身就超過500年(500是我瞭解到的資料,有準確資料可以補充,你硬要說是吹,那我也沒辦法。2。三峽不是建好了就放在那長草的。只要人類社會還在運作,就不會停止對大壩的修繕和維護。並且不要小看人類工程技術,何況人類的技術還在不斷的進步。3。三峽是重力壩。哪怕萬一中的萬一潰堤,也不會所謂的一潰千里。(合著整條長江就這一個水利設施?)4。任何大型工程都有風險,我們要做的是透過合理的設計降低風險,透過不斷的維護避免風險,而不是逃避風險。你說技術論證,建造過程要更加謹慎我也認同,但一來就“壽終正寢前萬無一失”“建議人工爆破”?像很多橋樑,設計年限甚至只有20年或者50年,所以就不使用了嗎?人類社會就不會對這些橋樑進行修繕維護了嗎?是不是現在就該在低流量時段把這些橋都人工爆破掉。任何大型水利建築物都是會定期進行檢修的。維修可以分段進行,不是說三峽一定要沒水的時候整個大壩一起檢修,而是有水的時候也可以透過一些方法部分檢修。

何況材料並不是你想象中的和現在住宅什麼的鋼筋混凝土一樣的混凝土,是特種混凝土。三峽這樣的工程是經過很多專家學者計算試驗論證的,沒人是傻子,建個三峽只為了表面風光。在你看來三峽其實是一個為了發電(掙錢)而搞出來的隨時會爆炸的定時炸彈。但是當時方案論證的時候有兩個方案,恰恰是為了防洪(保護下游城市)才確定了這個方案。為了防洪第一要義就是安全性,大壩的執行是非常複雜的,三峽裡面有很多非常精確的測量點位,對它的變形進行監控,會有定期的檢修和維護(可以查閱主題為“結構健康檢測”的有關論文),都江堰每隔幾年也需要斷流維護。

為了保證混凝土泡在水裡沒問題,有專門的院士對混凝土的材料做過乾溼迴圈(其實只要涉及到水的工程都會做乾溼迴圈,凍融迴圈的有關試驗和研究)。你確實想到了一些問題,但是設計人員和科學家不是傻子,他們也會想到這些問題。你的一些疑問可能早就有了解決方案,但是你卻出於某些原因不去了解就隨便評價,是不是有點太自大了?

都江堰建成以來都上千年了,成都平原都沒有受到過洪水災害,你敢說都江堰沒有防洪能力?在紫坪鋪水庫建成以前洪水確實要對都江堰造成損害,但是這個損害每年歲修的時候都會修好,不是什麼大問題。你要是瞭解過都江堰的執行原理就會知道寶瓶口,飛沙堰的防洪功能。旱季和雨季分水不同就是都江堰防洪的方式,和現在水庫的原理是完全不同的。

水泥的壽命其實和生物的壽命不是一個概念,意思說是在這個年限裡它能達到我所需要的強度,過了這個年限,強度是慢慢下降的,不是瞬間死亡,其次,混凝土也是可以補的,有的地方可能受自然環境影響強度還沒到年限就開始下降了,可以用適當的技術加強提高。三峽和切爾諾貝利的區別是,三峽的問題都是提前會遇見的,比如干溼迴圈、凍融迴圈,可以先充足做完研究再開始建,而切爾諾貝利是趕鴨子上架,裡面包的核反應堆可比水要猛多了。但是三峽肯定也是要反覆加固的,只要加固能用,就會一直維修加固,和都江堰一樣。

既要蓄水發電,又要防洪減災,完全沒代價那幾乎不可能的。任何重大的事,幾乎都有利有弊,如果只想著好處不承擔結果,那隻能是啥事也做不了。人類要發展,從最早的刀耕火種開始,就是與天地戰鬥,不是等著自然演化,神仙救贖的,人類的道路就是破壞原本的自然,創造新型人類定製化生態系統,這是人類的宿命,就是哪天滅亡在這條路上,也是從原始人拿起工具的第一天就註定了的。

誰也不能確定自己做的判斷是否是最全面的。所以這類認定勝天的工程還是少做的好。比如水流可以帶走大量上游的熱量,這個事情有沒有存在,能不能論證都是未知數。我們侷限與自己的感官而註定無法全面的認識整個世界,所以到現在沒問題不代表以後都沒問題,有些問題可能現在就已經潛伏起來了。這個熱不是指溫度的高低,而是指水裡蘊含和熱。如果大量的水流出到大海,水裡的熱量是不是被帶走了,我們把他截留下來,那麼從總體上來說必然會影響整個流域中各個部分的熱量分佈,對吧?這個會造成怎麼樣的結果,其實壓根沒法論證。影響範圍太大了。

個人認為,三峽批判聲較高的主要原因是人們不懂水利,想當然認為應該按照大眾要求汛期蓄水枯期放水,殊不知三峽汛期只攔蓄了部分洪水。以今年的洪水為例,他們沒看到的是三峽入庫60000的時候可能下洩也就36000,甚至為了和下游錯峰在入庫流量非常大的時候,下洩控制在20000左右,被攔蓄的那一部分是大眾沒有考慮進去的。

人們沒有深入思考的有兩個問題:

1如果沒有三峽,洪水就沒有了嗎?事實是如果沒有三峽,上游來水(包括如今被三峽攔蓄的那一部分)就全都下洩了,再和下游區間來水疊加,下游受災更嚴重。

2大壩自身安全,三峽防洪限制水位145,正常蓄水位175,壩定高程185,防洪限制水位的含義可以查閱資料,也就意味著三峽在汛期排程執行時通常要將庫水位控制在145左右,洪水時期根據來水及下游水文條件確定下洩流量,這個時候,同時還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未來可能的水文情勢以及大壩自身安全。事實上,三峽汛期是以防洪為主而非發電,防洪為主不是無條件控制下洩流量。都江堰因無庫,無需蓄水,因此大眾不會去苛責,而本身工程確實是完美的實現了分洪、洪水、排沙等任務;三峽有庫,可以蓄放水,那沒有按照大眾的要求執行,就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