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曾國藩和僧格林沁有沒有矛盾

文/炒米視角

僧格林沁和曾國藩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根本原因卻是你意想不到的。

僧格林沁此人非常狂傲,但實際能力和滿清對其吹捧程度是不對等的。

如果放到同時期的湘軍和淮軍中,其實頂多是個李續賓、羅澤南、彭玉麟這樣的角色,甚至不及。但是由於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和身份背景,他被拔得非常高。

首先僧格林沁是滿蒙騎兵最後的榮光了。八旗軍事實上入關以後就基本墮落了,中後期依靠的幾乎清一色的綠營兵。但就在滿清日薄西山的時候,僧格林沁卻詐屍般地帶出了一直“頗具戰鬥力”的蒙古鐵騎,令滿清政府對恢復八旗榮耀的幻想日漸高遠。

而事實上在南方,天平太國運動爆發之後,清政府已經幾無可以野戰的兵力。因而不得已同意了曾國藩組織湘軍,這樣一來,漢族地主的步曲武裝登上了歷史舞臺。而於此同時北方的捻軍運動和太平天國運動形成了呼應之勢。僧格林沁就是在北邊抗擊捻軍的主力。

本來“南有曾帥,北有僧王”,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各幹各的,也沒有什麼太大交集。

但由於後期太平天國和捻軍的融合,捻軍苗沛霖部實力增強,漢族地主步曲武裝力量開始向北發展,這就開始觸碰到了僧格林沁的利益了。所以僧格林沁對曾國藩勢力北進就愈發不滿了。開始整理在此剿匪的李續賓弟弟李續宜的黑材料。整李續賓,就是整曾國藩。

這表面上是當官的互相傾軋。實際上是整個清廷對漢族地主步曲武裝崛起的擔憂。

因為自己以前是靠八旗征服中原的,現在八旗不行了,漢族地主開始崛起了。這對滿清並不意味著好事。

所以作為八旗最後的榮耀,僧格林沁時時刻刻要擺出自己才是正主的地位來。僧格林沁仗著咸豐5年(1855年),擊潰太平天國北伐軍,俘林鳳祥、李開芳;同治元年(1862年),於河南杞縣許崗大戰張樂行(第一批捻軍的領導人)長槍隊,次年,誘捕張樂行,將其凌遲處死。這兩件無論是對太平軍還是對捻軍的絕對勝利,就認為自己的實力要強上曾國藩百倍。畢竟曾國藩頂著真正的太平天國的主力,那個仗打得自己都要跳江。“屢敗屢戰”麼。

但是滿清朝廷對待僧格林沁動輒彈劾曾國藩這個事,也是看在眼裡,歡喜在心裡的。

因為的確有本事這仗都不用曾國藩去打了,而此刻僧格林沁“盯”著曾國藩,曾國藩卻變得更加規矩了,這對滿清朝廷是好事。

但實際上,僧格林沁還是盲目自大了。自以為自己聰明勇武,而曾國藩的追求就是那份“傻”與“忍”。我自己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至於你的攻擊與誹謗,我不和廢吐沫。曾國藩寧願吃悶虧,也不去接他的招。因為狂妄會讓你迷失,最終你自己會自嘗惡果。我忍到最後,那就贏了。

僧格林沁說,安徽有支雜牌軍,稱皖軍,這支軍隊連苗沛霖都對付不了,但大概算是天下第二了。河南還有一支雜牌武裝,比皖軍差勁,大概能排天下第三。至於天下第一,當然是僧格林沁自己。而攻破天京城的湘軍,還有李鴻章那正如日中天的淮軍,根本就排不上號。

其實如果把僧格林沁調到最輝煌時期的太平天國的戰場上,怕是一個衝鋒,就啥都沒了。他忘記了咸豐10年(1860年)“八里橋”之戰,自己面對英法聯軍,一個衝鋒,精銳損失殆盡了。還很不服氣地說,事發突然,自己帶了幫牧民。

曾國藩與僧格林沁結局迥異,令人深思!

在僧格林沁得彈劾之下,曾國藩穩紮穩打,最終畢其功於一役。該到清廷兌現承諾,封王的時候了,結果清廷打臉不承認了。

而就在曾國藩取得最終勝利的次年(同治4年,1865年),僧格林沁在山東清剿第二批捻軍,這次他的對手是張樂行的弟弟張宗禹。僧格林沁並沒有把這個人放在眼裡,結果張宗禹用了兵法上最見效的“圍點打援”的方法,輕鬆地把僧格林沁引進了包圍圈。當僧格林沁被可以和自己蒙古鐵騎抗衡的捻軍騎兵包圍時,他的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然而這爛攤子最終仍然是由曾國藩勢力來收拾的。捻軍最終分裂成東西兩部,西捻為左宗棠所平定,東捻乃李鴻章所滅。

不知道僧格林沁在泉下作何感想?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