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戰爭有多可怕?為何戰後十室九空,甚至千里無人煙?

在大多數人的看來,現代戰爭應該是比古代戰爭更為可怕的,現代戰爭不僅有槍、炮、坦克、飛機、炸彈,還有導彈、原子彈,尤其軍事強國,可以在千里之外實行無人機蜂群戰術或定點打擊。而古代除了少量的火炮,基本上都是刀槍劍戟,幾乎全是冷兵器,敵人得一個一個殺,而炮彈,一炮可是一大片,肯定是現代戰爭更為可怕。

然而,如果翻開史書,會發現,古代戰爭過後,所到之處,十室九空,千里無人煙,幾十年上百年都難以恢復生產,有的甚至從此變為荒漠。其破壞力絲毫不亞於現代戰爭,即便是原子彈打擊過後的廣島、長崎,現如今也是繁華城市。

古代戰爭為什麼可怕,破壞如此嚴重呢?除了戰場上刀槍不長眼,當場死傷大部分外,還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士兵數量。古代戰爭,基本是冷兵器,也就註定了士兵數量是最為基本的要素,沒有一定的數量,要贏得戰爭非常困難,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但凡能上史書的戰鬥,士兵數量都是以十萬為單位。

其次,古代是農業社會,沒有機械化大生產。不管種地還是放牧,生產過程都非常緩慢,註定了後勤供給極其困難。士兵大多是男性,打戰了就不能從事生產,後方除了要生產出士兵口糧,還要把口糧安全送到前線,這些都是巨大的人員開支消耗。一旦開戰,生產生活就亂套了。

第三,古代沒有戰地醫院,受傷了傷口不能及時包紮,感染機率非常高,受傷意味著只是多活幾天而已。一旦指揮失當,發生無組織逃跑和踩踏事件,都不用等對方拿刀,自己就全部GAME OVER,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就是這樣自己弄死自己的。

這是最基本的現實,人多、不生產、沒保障,古人怎麼辦呢?最簡單的辦法,以戰養戰!直白點就是國家給幾天口糧,或者自備幾天口糧(先秦時期士兵多是自帶口糧),到了戰場,打贏了就可以開搶,搶到的除了上交一部分,其他是自己的。

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口糧要從後方運到前線,根據路況(跋山涉水還有半路攔截)、距離一般來說一個士兵要5到20人才能養活,這個壓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再強大的國力也會被拖垮。所以在古代,幾乎所有的戰爭都採取以戰養戰的方式解決吃飯、給養、軍餉(工資)等後勤問題。

那如何實現以戰養戰呢?一般來說,戰鬥的雙方,人數都比較多,一方把另一方全部在一次戰鬥中全部解決不容易,因而都會有投降或被俘的一方,這些人也是要吃飯的,如果由勝利的一方提供口糧給養,根本不可能。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直接坑殺,在戰場上戰鬥時鋪開的面積太大,要解決對方太難,投降或被俘了就可以集中在一起,身上有用的、值錢的沒收,然後挖個坑或者放把火,這些人就一筆勾銷了,省事。而且這些俘虜在生命最後一刻為了能逃出來,都會無組織推搡擁擠,全部像無頭蒼蠅,相互掣肘,最終誰也逃不出,省力。

長平之戰,趙國45萬人,秦國60萬人,趙國兵敗後,除240名年紀尚小計程車兵外,全部坑殺。

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斷秦軍歸路,大敗秦軍,章邯率軍20萬請降。後項羽擔心降軍生變,全部活埋。

薛仁貴徵西: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鐵勒人下馬請降,放棄了抵抗。為了消除後患,薛仁貴命令部下將13萬已經投降的鐵勒人就地坑殺。

土木堡之變:明朝開國不久,在京城不遠的懷來境內發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明朝主力二十萬大軍一夜之間潰滅,精銳、輜重、器械、益甲、糧草、軍馬盡失,皇帝被俘,京城危急。

以“理學家”自詡,被評為半個聖人的曾國藩,在殺降這件事情上眾所周知也是一點不手軟。

其實,這還只是戰場上的可怕,戰場大多在野外,拼殺之後,後勤跟不上,口糧就那麼多,不可能自己不吃給敵人吃,而沒有吃的降軍會立馬譁變,所以坑殺就變成了不得已的選擇。

更可怕的是在戰鬥結束後,對沿途百姓的燒殺搶掠,沒有任何約束,搶到就是賺到(是不是很熟悉?)!看看今天各大超市做促銷活動(要花自己錢的),為了買到便宜一點的雞蛋、衛生紙、米麵擠得頭破血流,甚至大打出手。別以為老年人貪小便宜,年輕愛瘋的果粉也一樣。很容易想象古時戰鬥結束後的場景:衝進屋子,看見人,砍掉;值錢的,拿走;洗劫一空後,放把火,燒掉。萬一領導追究,可以理直氣壯推卸責任,不是我搶的,是被火燒掉的好不好,不要冤枉好人。再說了,領導還沒領到工資,等著下屬孝敬一點。

元朝的蒙古人為什麼可怕?原因無他,攻下城池後,搶劫屠城。至於沿路的小百姓,不夠塞牙縫。

古代戰爭,由於生產力太低,再文明的威武之師,也沒辦法禁止殺降、搶掠,無形當中,戰爭變成了對普通百姓生命和財產的剝奪,悽慘程度可想而知。

和平誠可貴,幸福價更高。看似平凡的日子,其實有很多人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