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別再踩坑!京城名師告訴你課本中四大名著的正確開啟方式

本文轉自: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 點選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世界讀書日

每年春天

總會有很多小學舉辦

《西遊記》《三國演義》等

四大名著相關的實踐活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一年一度的

“四大名著”專題就在春天開講

五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

是專門設定的名著單元

選擇了耳熟能詳的

《草船借箭》《景陽岡》

《猴王出世》《紅樓春趣》

四篇文章

初中部編版語文教材

也選取了《智取生辰綱》

《楊修之死》《香菱學詩》等文章

高中語文教材不僅選擇了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等文章進入教材

還專門設定了一個單元

要求學生對《紅樓夢》

進行整本書閱讀

對四大名著,學生們真是又愛又恨。讀故事的時候,愛不釋手,要求整本書閱讀的時候,又有很多人讀不進去、讀不完。那麼,課本中四大名著的正確開啟方式是怎樣的呢?

充分激發興趣 適當接觸原著

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主題頁上有這樣兩行字:“

觀三國烽煙,識梁山好漢,嘆取經艱難,惜紅樓夢斷。

”教材編寫者希望透過這樣的選材和設計帶領小學生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單元。

北京市東城區回民實驗小學校長劉燕君

認為:“小學階段閱讀四大名著為孩子開啟一扇中國文化瑰寶的一扇窗。小學階段,要充分激發學生願意閱讀的願望,調動他們未來做深入全面閱讀的思考。

”四大名著是故事性非常強的章回體小說。“教材編寫者顯然更強調故事性,選取了《草船借箭》和《景陽岡》兩篇文章作為精讀文章,旨在讓孩子們在故事的學習中產生興趣、提煉人物特點、感受人物性格特徵。這樣符合孩子們的閱讀現狀,也更有利於激發他們透過故事中的人物走進名著。”除了兩篇精讀文章,《猴王出世》也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篇文章,而《紅樓春趣》講的是春天放風箏的故事,與孩子們的生活有交融點,吸引孩子從興趣到“愛讀”,從“探究”到“深讀”。

以《景陽岡》為例,“這篇文章除了讓學生說故事,又有進階要求,就是請同學們說說對武松的不同評價。參與對人物的評價,鼓勵孩子們說出不同的觀點和理由,這樣不僅鍛鍊了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也更深層參與與人物的對話。”劉校長認為這對教師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老師一定要走進名著,學深悟透,有了學習和感悟,才能同教共學。”

一提閱讀原著,就會有很多孩子像被念“緊箍咒”的孫悟空,頭疼啊。

小學階段,教材並沒有要求學生閱讀原著。但

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五年級組長、語文教師趙晨

認為五年級的學生應當適當接觸原著,“五年級下冊選擇的內容,從教學上側重了閱讀方法,教給學生一些閱讀的策論,如果有不認識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詞語,只要不影響閱讀,可以略過。所以,應以課內學習為導讀,在課下再深入閱讀書籍。小學階段對於四大名著主要推薦《西遊記》,對於其他的名著鼓勵學生閱讀但不強迫。”

在閱讀故事的興趣和閱讀原著的困難之間,如何掌握好這個“度”?趙晨老師認為:“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文言文學習的基礎,所以我們鼓勵閱讀原著。原著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部編版教材也滲透了閱讀方法的指導,所以從學生閱讀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是能讀懂的。”

豐富學習方式 創設學習氛圍

“真人西遊棋”、“西遊故事會”、拍攝“桃園三結義”、“紅樓夢趣配音”、演繹課本劇、觀展、遊園、追劇……從小學到高中的語文教師們變著花樣組織舉辦相關的閱讀實踐活動,創設名著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名著。

“初中進入高中,學生首先面對的大部頭名著就是《紅樓夢》,我們雖然從高一入學前的暑假開始就佈置了相關閱讀任務,但很少有學生能在暑假期間堅持讀完一百八十回,而影響大部分學生閱讀的主要原因就是沒興趣。因此,如何培養閱讀興趣就成為我們著眼解決的問題。”

北京市第五十中學語文教師、北京市語文骨幹教師魏豔輝

對記者說。五十中學的老師們組織學生進行沉浸式體驗活動。

觀展

中國國家博物館“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把《紅樓夢》從文字敘述中抽離、轉換出一種視覺語言,讓學生更具代入感。

遊園

組織學生參觀恭王府、大觀園和香山植物園曹雪芹故居等與紅樓夢相關的園林建築,並且參加講座。

追劇

利用中午時間組織學生觀看87版《紅樓夢》,研討劇中人物表演與書中人物的刻畫的不同之處。

這些沉浸式體驗,不但拉近了學生與《紅樓夢》之間的距離,豐富了名著閱讀手段,而且為師生在課堂上能深入解讀《紅樓夢》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不僅學校,家長也要為孩子們創設學習名著的氛圍。四大名著的學習應該是從小到大不斷學習、不斷鞏固的過程。

小學一二年級,家長可以鼓勵孩子閱讀帶拼音的四大名著繪本,也可以用聽書、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瞭解經典故事。

到了五六年級,就可以鼓勵孩子閱讀原著,嘗試從整本書入手再次學習。

到了初中,要鼓勵孩子再次閱讀,因為孩子不同時期的閱歷不同,他們對於閱讀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品味文化涵養 勿以考試驅動

近幾年,整本書閱讀這個概念堪稱火爆,學校裡轟轟烈烈地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書店裡擺滿了整本書閱讀的系列書籍,專家講座也經常以整本書閱讀為旗號。各種所謂整本書閱讀書籍、整本書閱讀策略培訓紛紛出爐,但這些出版和培訓,通常只不過是聚焦在如何應對考試的方法和技巧層面,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今年年初,

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教授

重申了“整本書閱讀”的意圖,並對當前“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現狀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說,“整本書閱讀”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讀某一型別的書,比如長篇小說、歷史著作、人物傳記、社會科學著作等等。針對不同型別的書,給些相應的方法引導學生去讀。意圖是打破單篇教學,拓展學生閱讀視野,掌握更多閱讀的方法。要求整本書閱讀,首先就是“養性”,涵養性情,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書,感受讀書之美,養成好讀書的習慣,這可能是最重要的。

劉燕君校長

也認為,“閱讀四大名著,要摒棄浮躁,靜下心慢慢品味經典。用‘小雞燉蘑菇’的方法致敬經典,燉出味道,品出滋味。名著是用來涵養的,不是用來答題的。”

北師大實驗中學語文教師於曉兵

認為“閱讀不能以考試為驅動”。他認為,先要搞清楚整本書閱讀的基礎是什麼。“打好整本書閱讀的基礎,要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要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要放開整本書閱讀的限制。”

他認為,在讀書問題上,有幾個誤區需要避免。

一個就是時間問題。現在的情況是學生大量的時間被各種各樣的作業練習所佔據,常常是完成了這些作業和練習,所剩餘的時間也寥寥無幾,就沒辦法進行閱讀。閱讀是實踐性活動,是需要花時間的,沒有時間的積累,閱讀很難躍上一個更高的層次。先要讓孩子愛上讀書,然後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閱讀,那麼他們自然會在大量閱讀實踐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來。

第二個就是不要刻意規定必須讀哪本書。學生個體各個不同,即使是同一年級,同一年齡,依然差異很大,存在性別差異、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差異,非要一刀切地要求讀某一本書,違反基本的因材施教原則。整本書閱讀可以走能讀、愛讀、擴充套件讀,深入讀的道路,但是,在這個道路上每個人遇到的書籍應該是不同的,要讓每一個孩子有自己個性化的閱讀。

還有,不要誤以為沒有讀過某一本書就會產生完全無法彌補的損失,事實上,書籍中所講的很多東西是相通的,是互補的,沒有人能夠讀完所有的書,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書來讀。

接續文化根脈 學習語言之美

近幾年,似乎沒有人再討論要不要讀“四大名著”了。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為代表的白話小說,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分量。

在從小學到高中的語文課本中,四大名著不可或缺。從水泊梁山到遙遙西域,從由盛而衰的榮國府到三分天下的魏蜀吳,那些淺近通俗的文字,描繪著華夏大地各色山川風物,勾勒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也寫盡了人情世故。我們從中體味漢語的魅力、敘事的技巧,感知人情冷暖、世間永珍,更接續起作為中國人的文化根脈。

四大名著的語言特點是,《紅樓夢》:含蓄典雅,好語如珠;怒罵嬉笑,皆成文章;注重煉字造句,推陳出新。《西遊記》:詼諧風趣;官話和淮安方言生動活潑相互融匯。《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辭約意豐,耐人尋味;文采飛揚,富有音樂性;半文半白,多樣統一。《水滸傳》:極具口語化。語言明快、洗練、生動、準確、富於表現力。

《猴王出世》節選自西遊記開篇第一回。《西遊記》的語言特點是諺語用的多,比如“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古云:禽有禽言,獸有獸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借你口中言,傳我心中事”,“自古多情空餘恨,此恨綿綿無絕期”,“人逢喜事精神爽,悶上心來瞌睡多”,“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門前是與非”,“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等,數不勝數。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節選自《水滸傳》第三回。周先慎的《簡筆與繁筆》的評論非常精彩。看作者寫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鼻上一拳,“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眼眶際眉梢又一拳,“打得眼稜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的:紅的、黑的、絳的,都綻將出來”。第三拳,“太陽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從味覺寫,從視覺寫,從聽覺寫,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單從字面上求簡,這三拳只須說“打得鮮血迸流,烏珠迸出,兩耳轟鳴”,便足夠了。然而簡則簡矣,卻走了“神韻”,失掉了原文強烈地感染讀者的魯智深伸張正義、懲罰惡人時那痛快淋漓勁兒。

《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寫林黛玉這個帶著江南女子的氣質:“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透過寫“林黛玉進賈府”這一事件,描寫了賈府一大批人物的出場。寫王熙鳳出場時,“一語未了,只聽後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這就是王熙鳳的潑辣、精明的鮮明色彩。對賈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紈和賈氏三姊妹則是略寫。有實寫,有虛寫,對賈母、王熙鳳等出場人物是實寫,而對賈政、賈赦等未出場的人物則屬於虛寫。對賈寶玉、王熙鳳等是單獨寫,而對邢夫人、王夫人、李紈、迎春、探春、惜春等只作集體介紹。這樣描寫不但筆法變化多姿,而且在眾多人物中可使描寫的重點突出。

《群英會蔣幹中計》節選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這是《三國演義》中寫赤壁之戰最精采的片斷之一。該文自始至終圍繞反間計來展開,從設計的必要、施計的機會,到中計的過程、中計的後果,步步寫來,環環相扣,層層波瀾,中間多少起伏跌宕、多少喜、笑、驚、怒,變化莫測,騰挪難料,令人目不暇接。該文題目雖是“蔣幹中計”,中心人物卻是周瑜。在情節的展開中,不僅借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一驚一喜、一怒一笑去表現其性格,而且借蔣幹曹操這兩個人物為周瑜作了極好的襯托。蔣幹的自負輕信、貪功無能反襯出周瑜的智勇雙全;曹操老謀深算卻終於敗在周瑜手下,也進一步襯托出周瑜的智慧更勝一籌。成功把周瑜的有勇有謀、風流倜儻的統帥形象,還有蔣幹這個不諳世事的書呆子形象,在這一系列起伏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文字:郝彬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何文潔

編審:郝彬

終審:王宇 蘇金柱 鮑丹禾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來自【現代教育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