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收納侄媳婦,為秦軍帶路,這樣的重耳為什麼能夠成為晉文公?

割讓了河西之地以後,夷吾被放回了晉國。

這時候的大背景是,秦國剛擊敗了晉國,正處於一個強勢的時期,所以晉國君臣被迫有了點向心力,也沒人搞么蛾子,夷吾繼續當國君。

回國之後,夷吾又當了八年國君。

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戰爭失利的緣故,回國之後的夷吾健康大不如前,一直處於一種“生病-治病-養病”的迴圈之中。

而且,秦穆公在得到河西之地以後,並沒有將夷吾的接班人太子圉放回去,而是繼續扣留在秦國,美其名曰教他為人處世。

這大概也是夷吾身體一直得不到好轉的原因,心情不好。

夷吾去世之後,應該由誰來接班呢?

答案顯而易見,當然是太子圉,他是夷吾指定的接班人,此時已經十八歲了。

可問題是,這個被指定的接班人,此刻還在秦國當人質呢。

所以,當時也有人認為,那個接班人去秦國的時候只有十歲,三觀都沒確立,八年過去了,不知道被秦國教成什麼樣了,萬一是個軟骨頭怎麼辦?我們可不認這種接班人,不如請重耳回來,他成熟穩重,是繼位的理想人選。

這番議論很快傳到了太子圉的耳中。

此時的太子圉矛盾極了,他非常想回去繼位,但應該怎麼回去呢?有三種選擇。

第一種選擇是直接逃回晉國,然後表現出一種“與秦國誓不罷休”的架勢,拉攏鷹派;

第二種選擇也是直接逃回晉國,但回去以後立刻向秦國請罪,避免秦軍以此為藉口大動兵戈。

第三種選擇是與秦穆公商談,請秦國派兵護送自己回國,然後讓出一部分利益,就像他爹夷吾當初的選擇一樣。

仔細想了一下,太子圉最終做出了第一種選擇。

這個選擇很合理,因為在秦晉大戰之後,晉國國內確實充斥著對秦軍的恐懼,但也充斥著對秦軍的憤怒與不服。

因為縱觀整個秦晉交戰的過程,秦國並沒有明顯的優勢,晉國的失利跟多是一種運氣問題。

在第一次大戰時,是晉國進攻秦國防守,現在秦國士氣起來了,頂多就是秦國進攻晉國防守唄,能有多大事?

正因為秦晉的實力並未真正拉開,所以晉國國內必然有著大量的鷹派,且以武將居多。

想要穩固統治,拉攏武將是必須的,所以太子圉的選擇非常務實。

至於後兩種選擇,看起來多少都有點沒出息,很容易遭到反噬,所以被排除了。

事實也證明,太子圉的選擇是正確的。逃回晉國之後,太子圉立刻表示,自己在秦國遭遇了非人道的虐待,誓與暴秦不共戴天!

這番表態獲得了大多數朝臣的認同,秦穆公非常生氣,痛罵太子圉和他爹一樣,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

就在這個時候,重耳抓住機會聯絡了秦穆公,希望他能幫助自己回國繼位,只要秦國能做到這一點,自己將來成功以後,肯定會與秦國親善友好。

對於重耳的這種行為,史書給出的解釋是太子圉在國內不得人心,所以大慈大悲的重耳決心拯救陷入水深火海的晉國民眾。

這種好人壞人的言論,就是典型的政治宣傳。

太子圉的所作所為,固然有他的個人算計在內,但總體上還是以晉國利益為主的,因為當太子圉成為國君之後,他的個人利益就與晉國利益大致綁定了。

請注意,是個人利益繫結晉國利益,而非晉國利益繫結個人利益,先後有講究。

後世之所以會宣揚太子圉的邪惡,原因和夷吾一樣,因為他們的繼任者是重耳,大名鼎鼎的晉文公,所以他們就必須當丑角和反派了。

話題回到重耳,在他遊說秦穆公的時候,秦穆公其實有些猶豫,因為之前輕信夷吾,搞出了這麼一大攤子事,眼前這個重耳是否值得信任呢?

於是秦穆公設定了一道考驗:他送了五個宗室之女給重耳,希望他全部接納。

對於重耳這種級別的人物而言,多五個女人其實不是啥大事,但在這五個女人之中,有一個名叫懷嬴的女人身份很敏感。

太子圉在秦國當人質的時候,秦穆公為他準備了一樁婚事,就是將懷嬴嫁給他。

結果,太子圉隻身逃回晉國,懷嬴留了下來。

現在,秦穆公要將懷嬴送給重耳,就是一種包藏禍心的行為。要知道,重耳可是太子圉的親大伯啊。

大伯納了侄子的女人,這叫什麼事呢?

重耳對此很憤怒,他覺得秦穆公此舉就是在抹黑自己的名聲,可重耳身邊的親信都勸他: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女人你必須收下,否則秦穆公不會放心的!

思來想去,重耳始終找不到更合適的解決辦法,於是只得被迫納了懷嬴。

重耳的出生年月不詳,但粗略估計一下,此時的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太子圉不到二十,懷嬴的年紀應該也是這樣。

眼見重耳服帖,秦穆公非常高興,立刻決定派兵護送重耳回晉國,和太子圉爭奪君位。

如果說,當初還有人擔心太子圉的可靠性,從而願意重耳迴歸的話,那麼當重耳帶著秦國軍隊,大搖大擺地回到晉國之後,一切都改變了。

此時的重耳,已經不再是晉獻公的兒子,而是一個賣國求榮的晉國反賊。

關於這一點,重耳想得很透徹,所以在快要抵達晉國邊境的時候,重耳立刻要求大軍停步,然後將自己身邊的人全都派了出去。

我們在前幾期文章中說過,重耳身邊的人,都是各大家族的一份子,出於大家族分散投資的想法,這才分別散在重耳和夷吾身邊,跟隨他們一同流亡。

現在,這些人跑去打前站,主要是為了說明三個問題:

一、重耳對秦國只是虛與委蛇,並沒有投靠他們的打算,將來必然會帶領晉國攻打秦國;

二、太子圉生性殘忍,和他爹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為了回國,連枕邊人都能狠心拋棄,將來坐穩了君位,肯定也會朝你們下手;

三、重耳是個仁人君子,等他成為國君之後,一定會尊重各大家族的利益。

但這種事情,可不是靠嘴巴說就能起作用的,所以各大利益集團並沒有輕易站隊,只是將隱晦的目光投向太子圉,那意思就是說:重耳出價了,你怎麼看?

在這個時候,太子圉的年輕識淺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完全沒有這方面的覺悟,只是一再叮囑自己的兩個親信——呂省和郤芮,一定要擋住重耳。

而很不幸,這正是太子圉年輕識淺的另一個表現,他看人太沒譜了,呂省和郤芮目光短淺,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所以很快被重耳的人收賣了。

解決一切問題之後,重耳帶著秦軍一路向前,沒遇到太多抵抗,呂省和郤芮臨陣倒戈,太子圉倉皇出逃,不久之後被殺。

至此,重耳完成逆襲,他在眾多親信和利益集團的支援下繼位,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晉文公。

看完重耳上位的全過程,我實在不能說他有多麼光輝,因為重耳一直在用過標準的厚黑學手段辦事。

如果他不改變行為準則,上位之後也像夷吾那樣出爾反爾,那麼重耳的歷史形象也光鮮不到哪去。

但重耳到底要比夷吾高明,他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想辦法擺脫各種內耗,向外積極擴張。

這些事,我相信太子圉也想做,但他的手段比不上重耳,各大利益集團估計也習慣性地看低了這個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