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攻城時,為何不直接把城門燒掉?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打仗,除了野外作戰,還有另一種作戰,那就是攻城戰,而攻城戰相比於野外戰鬥傷亡要大得多,特別是對於進攻的一方,而在《孫子兵法》中就記載著攻城戰時,“五則攻之,十則圍之”。

意思就是說,如果多於敵方五倍的兵力,那麼就可以進攻,而多於十倍的兵力則圍城就可。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中,進攻的一方,大多會用雲梯爬上城牆,很少進攻城門,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

城門

,又稱戰門,是古代軍事化建築。本質上是加強為堡壘的門。其作用是城鎮、城堡、要塞的主要進出通道,通常會有紋章或銘文標示。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成包含吊橋,閘門,投口,箭洞,陷阱等複雜的堡壘結構建築。

除了安全用途,城門也是控制人車貨物進出的點,具有維持衛生、貿易、稅收等功能,也用來展示各種公共訊息,例如通行費表、地方法律、被斬首的人頭。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地方拆除了城門等防禦工事,也有城門因歷史價值而得到修復或重建。

比如西安城牆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名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和安遠門,門外均築甕城。每座門分為三重三樓,由外向內,分別是閘樓、箭樓和正樓。

除南門箭樓外,其餘各樓下都設拱形門洞,門洞高、寬各6米,深19。5米。正樓為重樓,面闊七間,進深二間,高36米,三層簷歇山頂,周圍有迴廊。箭樓面闊十一間,進深二間,高33。4米,單簷歇山頂。箭樓的正面設四層箭窗,每層12孔,左右兩面各三層,每層3孔,利於射擊。

攻城戰

是指對城堡、城市或要塞進攻的戰爭模式。依照戰局模式另可分作巷戰和包圍戰,目的可以是奪取建築、資源、戰略要地或是殲滅敵人。

通常攻城戰是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要進行的戰爭模式,因為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才能達成目標。在中古時期,城堡是攻城戰進攻方的主要對手,往往進攻方需要大量的攻城武器(如投石機、衝車及弩炮等)和大量傷亡,才能進入城門,進行巷戰。直到火藥與火炮的發明,攻取城堡已容易許多,其防禦角色漸漸被要塞所取代。

木製城門的薄弱,不論是進攻一方還是守城一方,都非常清楚,因此城門這個地方,要比城牆上的防守更加嚴密。首先是外城門裡還設有翁城,即使敵方用火燒攻破了這道城門,裡面還有兩道門。

這個時候如果繼續進攻的話,則會遭遇城牆上的雙面夾攻,除此之外,城門上方還設有小孔,當火攻的時候,水流會經過這些小孔而滅火,而且在城門處防守的兵力也是最多的地方。

所以在攻城戰中,相比於攻破城門,用雲梯爬上城牆則簡單許多。所以在古代攻城戰中,一些看似比較薄弱的地方,防守卻非常嚴密。

縱觀我國幾千年,大多數的開國皇帝,基本上都是打下來的天下,對於攻城戰中的各個點都有照顧到,不存在什麼薄弱的地方。因此,攻城方就不得不透過雲梯佔領城樓,解除掉甕城內的守衛力量,這才能放放心心地進入甕城,否則一切進攻努力都只是白白送命而已。

當然到了現代以後,在破壞力超強的現代武器面前,再堅固的城牆都不值一提,像古代城池這樣的建築也早已失去了防禦作用,而對我們來說,和平才是最大的追求,祈盼世界能永遠和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