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史林|中國是名副其實的“橋的國度”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吳培文

中國橋在世界橋樑建築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那麼,中國橋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呢?中國橋樑又包括哪幾種橋型呢?近日,《學習時報》發文,介紹了中國橋樑發展主要經歷的四個階段,和中國橋樑的四種基本橋型。

中國橋的發展主要歷經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商周、春秋為主

,這是古代橋樑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樑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還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

,是古代橋樑的建立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是以兩晉南北朝和隋為鋪墊期、以唐宋為興盛期的階段

,這是古代橋樑發展的鼎盛時期,唐、宋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都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時期

,這是橋樑發展的飽和期,這時主要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樑的施工說明文獻資料。

中國橋樑主要包括四種基本橋型:

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根據其建築材料和構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別演化出木橋、石橋、石墩橋、漫水橋、溜索橋、尖拱橋、聯拱橋、十字橋,以及棧道、飛閣等等。這些形式的古橋看似複雜,其實形成時期都很早,基本到漢代就初具雛形、應有盡有了。因此,中國是名副其實的“橋的國度”。

圖為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美譽的安平橋。

全文如下:

中國橋在世界橋樑建築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國橋的發展主要歷經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商周、春秋為主,這是古代橋樑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樑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還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是古代橋樑的建立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兩晉南北朝和隋為鋪墊期、以唐宋為興盛期的階段,這是古代橋樑發展的鼎盛時期,唐、宋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都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第四階段為元、明、清時期,這是橋樑發展的飽和期,這時主要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樑的施工說明文獻資料。

中國橋樑主要包括四種基本橋型: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根據其建築材料和構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別演化出木橋、石橋、石墩橋、漫水橋、溜索橋、尖拱橋、聯拱橋、十字橋,以及棧道、飛閣等等。這些形式的古橋看似複雜,其實形成時期都很早,基本到漢代就初具雛形、應有盡有了。因此,中國是名副其實的“橋的國度”。

中國有很多蜚聲世界的橋樑,如河北趙州橋、潮州廣濟橋、北京盧溝橋、泉州洛陽橋這四大名橋,它們代表了中國古代橋樑建造的一流水平,且沿用至今。這些橋樑分別顯示出各時代和各地方的橋樑特色。其中潮州和泉州的名橋代表了南方橋樑的功能特色和營造風格,尤其是泉州地區,由於在宋元時期泉州已成為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是馬可·波羅眼中的“世界第一大港”,其航運交通技術在宋元時期代表著世界先進水平,相應的其造橋技術也相當高超。泉州不僅有洛陽橋,還有一座著名的古橋安平橋。

安平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近千年來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美譽。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歷經13年建成。橋長為2300米,橋面寬4米,以巨型石板鋪架橋面,兩側設有石欄杆。橋墩用長條石和方形石橫縱疊砌築法,呈四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三種形式。橋的兩旁,有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欄杆柱頭雕刻著雌雄石獅與護橋將軍石像。橋東設有“超然亭”,中部設有“泗水亭”,橋西設有“海潮庵”,兩頭各設路亭一座,共五座涼亭,供遊人憩息。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東端有五層六角樓閣式仿木結構白塔一座。

南宋初,隨著泉州海外交通的繁榮發達,安海港的地位顯得更加重要。橋未建時,專靠舟渡,據泉州知州趙令衿記載,“方舟而濟者日千萬計,颶風潮波,無時不至,船交水中,進退不可……大為民患”。船渡的艱難,嚴重影響港區貨物的運載,制約了當地交通、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當地民眾有一個共同心願,早日修建一座橫海橋樑。在經費和人力都具備的時候,當地政府組織工匠和民夫一起努力,建造這座“五里橋”。

安平橋的建造吸取了洛陽橋的建橋方法,又有所創新,運用“睡木沉基”的方法,在漲潮時用船運載石板,浮架於橋墩之上,待潮汐慢慢下退,大塊石橋板再橫放在橋墩的上面。橋造完工後,利用橋墩養殖牡蠣,待牡蠣長成後其外殼嵌包著橋墩,這樣可減少海浪的沖刷和外表風化。這是在海洋貿易帶動的大量橋樑建造實踐中,自然而然地積累、發展出的先進築基建橋技術。

安平橋橋墩築成長方形、單尖船形、雙尖船形三種式樣,由於港道有深有淺,水流有緩有急。設計者因地制宜,根據海潮洪水的流速和流向的不同,設定橋墩的位置和形狀,在水流緩慢的淺水域裡築長方形墩,在水流湍急的水域裡築雙頭尖的船形。可見,智慧的閩南人在當時就能巧妙運用潮汐漲落規律,區別不同部位,採取形態各異的橋墩結構,以緩和水流衝擊。

凌波臥虹,飛架碧濤,安平橋宛如一條玉龍橫亙於碧波盪漾的海灣上。在那個以“舟橋水路”為主導的年代,安平橋在商貿流通領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古代泉州港海上絲綢之路一個重要埠,有其光輝燦爛引以為傲的昨天。

橋樑專家茅以升在《安平橋》文中讚歎道:“這在世界古橋中,恐怕是唯一的。”郭沫若寫下了《七律·詠五里橋》一詩:五里橋成陸上橋,鄭藩舊邸縱全消。英雄氣魄垂千古,勞動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謨真夢醋,愛看明儼偶題糕。復臺詩意誰能識,開闢荊榛第一條。

(原文標題:《安平橋:現存古代最長石橋》,載於2022年8月26日《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