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初謀士劉伯溫,是被朱元璋殺害的嗎?

有些人死於太笨。

而有些人死於太聰明。劉伯溫就是一個超級聰明的人。他死得很蹊蹺。

有人說,劉伯溫是被朱元璋殺死的,這到底是不是真的?

我們一起來仔細聊一聊!

1、劉伯溫的超級智慧,讓朱元璋戒備

劇照:朱元璋和劉伯溫

(1)劉伯溫其人

劉伯溫,是浙江青田人。

1359年,朱元璋的大軍到了浙江。聽聞有賢人劉基(劉伯溫),朱元璋手下大將胡大海派人去請。沒有結果。

胡大海覺得此人“譜”太大,太孤傲,不想再請了。可是,劉基有個大能耐,懂天文。此事,被朱元璋知道了。

朱元璋愛才啊,決定再派人去請。

這一次去的人叫孫炎。此人性格看似有些魯莽,但請人效果奇佳!

孫炎有請劉伯溫,依然被劉伯溫拒絕。於是,老孫直接放出狠話:天子喜歡用劍斬殺那些不聽話的人!你看著辦吧!

劉伯溫明白意思了,如果再不去,腦袋就要搬家了。

從此,劉伯溫成了朱元璋的謀士。

(2)關鍵時刻的建議

劇照:劉伯溫

①、龍灣之戰前的建議

朱元璋和陳友諒開始爭鬥時,陳友諒勢大,朱元璋勢小。當南京附近的太平失守後,朱元璋手底下的人都慌了,很多人主張逃跑,放棄“應天”(南京)。

此時,朱元璋銳利的眼神看見了一個人,那人雙眼放光,似乎有話要說。他就是劉伯溫。

朱元璋示意劉伯溫說兩句,劉伯溫開口驚人:“那些主張投降和逃跑的,應該統統殺掉!”

所有人用驚訝的目光看著劉伯溫。

劉伯溫繼續說道:“敵強大,但驕橫。誘敵深入,做好埋伏,勝利就在眼前!如果放棄了應天,我們還能去哪裡?要走你們走,我決不走!”

這番話,讓現場很多人自慚形穢。

朱元璋很感慨,感覺碰到了知己。他注視了現場每個人,說出了四個大字:此地決戰!

之後的龍灣之戰,朱元璋大獲全勝。

從此,朱元璋對劉伯溫另眼相看。

②、起義軍領袖韓林兒和劉福通被圍困,向朱元璋發來了求救信,救還是不救?

就此事,朱元璋問劉伯溫。

劉伯溫主張不救,意思很明白,韓林兒是起義軍的頭,如果救了,就是給朱元璋找了個爺。韓林兒死在軍中,才是朱元璋進一步上位的機會。與其篡位,不如讓韓林兒自己死去。

朱元璋最後主張救,結果是,安豐失守,劉福通戰死,韓林兒被救回。一句話,該守的沒守住,又多了一個累贅,再沒有比這更糟心的事情了。

透過此事,劉伯溫在朱元璋那裡顯示出“奇才”的一面。

但這一面對劉伯溫不好,那暗示是:關鍵時刻,領導是可以放棄的!

③1371年,本來敗退的元軍,竟然捲土重來。

劇照:劉伯溫

1368年大明建國,從1367——1370,明朝成功滅了大元朝,就此取而代之。

但是在1371年,北元從東北、甘肅,慢慢推進,大有捲土重來、東山再起之勢。

此時,徐達等將領提出一次性解決北元,直接進攻。

只有劉基保持了冷靜,他反對,理由是“保保未可輕也!”劉伯溫認為,王保保還沒死,北元勢力還不弱,要謹慎。對於徐達等人的意見,朱元璋也表示了反對。

考慮再三,最後朱元璋還是同意了第二次北伐。

但是,從1372年正月到十月,明朝的北伐三路大軍,李文忠的東路軍,沒有大勝也沒有大敗;徐達的主力中路軍大敗,只有馮勝的西路軍獲勝。因為擔心東察合臺汗國的東進,西路軍也放棄了勝果。

這一切說明了劉伯溫的判斷多麼準確啊!

看劉伯溫的謀略,很少計算失誤的,此人真是個奇才。

這樣的奇才,朱元璋是有戒備的。

大明建國後,進行封爵,劉伯溫只是一個“誠意伯”,這完全和能力、功勞不符合。而李善長,獲得的爵位是“韓國公”。兩人之間,爵位差了兩級,工資差了十幾倍。

都是頂級謀士,某些方面,劉伯溫還強於李善長,但差距就是這麼大。

一切說明,朱元璋對劉伯溫還是有所戒備的,原因很簡單:太聰明,而且是外鄉人!

2、劉伯溫的浙東集團和李善長的淮西集團的“鬥爭”

劇照:劉伯溫

淮西集團,是朱元璋的老班底,甚至可以這樣說,朱元璋自己就是淮西一派。

浙東集團,是中途加入朱元璋團隊的,代表人物就是劉伯溫。但從外表看,劉伯溫沒有幫派。

皇帝就喜歡不拉幫結派的臣子。

國家建立了,“淮西”和“浙東”兩派之間的鬥爭也開始了。

浙東和淮西的爭鬥,起始於一個叫“李彬”的人,這是李善長的親信。李彬犯罪了,按律當斬,作為御史中丞的劉伯溫,已經把人抓起來了。

殺淮西的人,李善長不願意,親自來說情,劉伯溫軟硬不吃,油鹽不進。不僅如此,劉伯溫還親自稟報給了朱元璋。

老朱大怒,下令直接殺了!命令下完,老朱出門微服私訪去了。

但,朱元璋的回覆沒到劉伯溫手裡,落在了李善長手裡。老李還想搶救一下,跑去對劉伯溫說出一個意味深長的話:“京城久旱,殺人不降。”

多麼好的一個理由啊!

劉伯溫直接扔過來一句話:殺李彬,天必雨!

再無理由!

李善長一臉的愁雲。終究是被劉伯溫擺了一道,這仇,一定要報回來!

李彬被殺,京城依然無雨。

李善長反擊的機會來了。

朱元璋一回來,李善長就告了一狀,並煽動很多人一起來告狀,大有把劉伯溫扳倒再踩上一萬隻腳的意思。

朱元璋是明白人,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但直接處理劉伯溫,理由也不充分,畢竟,李彬真的犯罪了。

此時,聰明的劉伯溫直接打了辭職報告:俺要回家養老!

朱元璋大手一揮,那就去吧!

劇照:左一李善長

臨走之前,劉伯溫佈置了一枚棋子來接替自己,此人叫楊憲。很多人並不知道,劉伯溫和楊憲是鐵瓷。

走了劉伯溫,楊憲不斷收集李善長的小罪狀。還別說,收集了不少小把柄。然後,楊憲給朱元璋打了小報告:李善長這個人無才無德,不能重用啊!

處理李善長,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經過了解,發現那些小罪狀、小把柄都是真的。這讓朱元璋不太開心了,並且有些討厭李善長了。

想來想去,朱元璋又召回了劉伯溫。

劉伯溫剛回來,一個圈套來了,設定圈套的人叫朱元璋。

老朱告訴劉伯溫:“我想換掉李善長,你認為誰能代替?”

劉伯溫感覺到了圈套的逼近,直接告訴朱元璋,這事還得陛下自己決定啊!

朱元璋又出招了:“你看楊憲如何?”這是一道很明顯的考驗題,是個陷阱。

劉伯溫當然不能向著楊憲了:“我看不咋地,能力夠,格局不夠!”

朱元璋:“王廣洋怎麼樣?”朱元璋懷疑劉伯溫和王廣洋關係很好。

劉伯溫從容地說道:“此人淺薄,絕對不行!”

朱元璋點了點頭,說:“胡惟庸如何?”這次的考驗就大了,胡惟庸是淮西集團的重要成員,劉伯溫不同意,說明心裡有鬼,在預防淮西掌相權。

劉伯溫點了點頭:“這個胡惟庸,現在就像一頭小牛,未來不可限量。”啥意思?現在不行,以後可能可以。這回答極其巧妙,不反對,也不支援。

此話說完,劉伯溫鬆了一口氣,他認為考驗過關了。

突然,朱元璋嘆道:”說實話,我感覺你最合適!“

劉伯溫腦袋大了,被勝利和朱元璋的 認可衝昏了頭腦:“我也知道我行,但我這個人疾惡如仇,做事有些直率。陛下還是慢慢挑選吧!”

朱元璋臉黑了,誰是惡人?是淮西那一幫嗎?自己也是淮西的啊!

劉伯溫沒有發現異樣,接著說:“我看滿朝文武,沒合適的人當丞相。”

說自己行,又說滿朝文武都不行,這是典型地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這次考驗之後,朱元璋不再信任劉伯溫。

洪武三年的某一天,朱元璋把劉伯溫打發回去養老了。

透過淮西和浙東兩大派的競爭博弈,劉伯溫並沒有把控好自己,導致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

這樣說吧,一個聰明忠誠的劉伯溫是朱元璋需要的。一個聰明、孤傲,還喜歡黨爭的劉伯溫,朱元璋完全不喜歡。

劉伯溫失去朱元璋的信任後,各種看不見的危機慢慢來臨,劉伯溫該如何面對?

3、劉伯溫之死,到底和朱元璋有沒有關係?

劇照:胡惟庸

1373年,胡惟庸確實成了丞相,那個楊憲被胡惟庸找理由割了腦袋。

淮西幫大獲全勝。

淮西幫會放過劉伯溫嗎?新的“掌門”胡惟庸不打算放過,找了個理由說劉伯溫佔了一塊有王者氣息的地。

這就太扯淡了,但朱元璋假裝信了,又把劉伯溫的退休工資扣除了,看來以後,老劉只能喝風了。

在老家的劉伯溫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此時,劉伯溫用一句哲理指導了自己的行動,那句哲理叫: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就此,劉伯溫又回到了京城過生活。

這次,劉伯溫錯了。

到了京城不久,劉伯溫病了,明晃晃的危機來了。

1375年正月,朱元璋打發胡惟庸帶著醫生去看望劉伯溫。

這裡就有兩個問題了,一是胡惟庸明明和劉伯溫不對付,朱元璋不知道嗎?二是帶個醫生去啥意思,不放心劉伯溫自己找的醫生?

總之,劉伯溫吃了胡惟庸帶來醫生開的藥後,病情反倒加重,不久後死去了。

很多年後,胡惟庸案發生以後,那個醫生承認,胡惟庸授意他下毒了。

可以這樣說,從史料看,是胡惟庸直接害死了劉伯溫。

那麼,胡惟庸是不是朱元璋指使的呢?

這個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

但是,有一點必須說清楚,劉伯溫的死,朱元璋是有責任的。就算沒有直接責任,也有間接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