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清朝官員上朝時,為何不吃早飯餓著肚子,而是含著一片人參?

說起“朝廷”這個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在電視劇中看到的場景,皇帝正坐在大殿之上,邊上宮女和太監小心侍候,大殿之下一群文武百官陣列兩旁等著皇帝下達新的政令。

確實這樣的場景算是古代“朝廷”的一個縮影,但是大多數情況這樣的場景只會在有大事發生的情況下,一般都是有專人向皇帝進行稟報。

風格不同的四種朝會

不過有一個朝代就十分特殊,它開創了一個新的制度——朝會制度。當時規定,凡是參加朝會的官員都需要穿戴整體,在宮殿內部與皇帝共商國家大事。而清朝的朝會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首先就是

大朝會

,一般會選擇比較重要的幾個節日舉行,例如每年的元旦和皇帝的誕辰,這類朝會主要是一種禮儀形式,一般不會在朝會中討論國家大事。

而第二種則是常朝,這種朝會相當於日常工作的總結會,一般每五天舉行一次。

第三種就是前面咱們所說的那種朝會,這類朝會叫做

御門聽政

,類似於現在公司裡面的早會。

第四種則是皇帝專門與重要大臣商討大事的朝會

。在這四種朝會中,最為辛苦的莫過於御門聽政。

御門聽政當時要求居住在京城的三品以上官員都需要在卯時之前參加朝會,而卯時相當於咱們現在的早上五點左右。當時的在京官員,如果想要準時參加朝會,那麼需要幾點從家中出發呢?

大臣們早上吃飯問題

咱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還要分析一下當時北京城的構造。

清朝入關定都北京以後,便將原來的北京原住民全部前往城外,將城內留給八旗子弟和皇帝居住

。這樣一來,漸漸地北京也有了內城和外城之分。

參與上朝的文武官員大部分都是居住在外城的,他們需要走很長時間的路才能到達內城,然後被侍衛檢查完畢以後才能參加朝會。

所以這些大臣為了能夠準時參加朝會往往會在早上三點左右就起床準備。畢竟當著皇上的面遲到,皇帝高興了還好說,一不高興丟掉烏紗帽都是輕的。

除了要早起參加朝會,大臣們還有一個最關鍵的一個問題需要克服,那就是早飯問題。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而早飯又是一日三餐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為了能夠按時參加朝會,

大臣們一般不會在家裡吃早飯

那麼一定會有朋友會問了,難道這些大臣只是因為擔心早上會遲到而不吃早飯的嗎?顯然不是,除了因為朝會遲到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讓大臣無法吃早飯。

首先就是清朝時的禮儀規範,清朝作為中國中央集權的頂峰朝代,對於臣子們的一言一行都有著嚴格的要求,而上朝時大臣的表現則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你是一位清朝的大臣,你為了你一整天都有一個好的狀態決定早上早起吃早飯,別的大臣三點起床不吃早飯收拾一下就急匆匆地前往朝會。

而你呢早起吃完早飯也急忙忙得趕去朝會,一路上在轎子內的顛簸讓你的肚子隱隱有些不舒服。但此時卻已經來不及了,你只能硬著頭皮參加朝會。

朝堂之上想上廁所怎麼辦?

在朝會上,別的大臣因為沒吃早飯肚子空空蕩蕩的沒有任何想上廁所的感覺。而你卻在艱難地忍耐著上廁所的衝動。

朝堂之上所有文武大臣都在商量著國家大事的時候,你十分突兀的站出來說道:“

皇上,臣想上廁所

”,你說皇帝會是什麼表情呢?

相信此時皇帝的臉色應該和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看著自己的弟弟十阿哥,借上廁所找茬的表情是一樣的。畢竟在一個如此正式的場合之中,如此失儀的事情是萬不可發生的。

但是當你走出朝堂之後你會驚訝地發現,整個皇宮內部根本沒有一間廁所。因為在清朝為了顯示出皇家的威嚴,在皇宮內側是根本沒有廁所的。一般廁所都是建在離皇上非常遠的地方,而宮裡則是用木桶來盛放,最後交給專人運送到集中處理的一間小院子中。

所以此時的你還需要堅持地走到距離你很遠的那間小院子中,這樣一來一回且不說你能否忍住,就這往返的時間朝會就已經結束了。而朝會發生的重要事情、皇帝進行的重要訓示你也全都一無所知。而且你也會因為這件糗事讓自己的上級官員感覺丟臉,讓同事以此為笑柄。

所以當時的官員為了儘量避免這些麻煩,通常都會在朝會之前將個人問題全部解決完畢然後空腹參加朝會,甚至他們在朝會之前連一口水也不會喝。

那麼就會有朋友問了,萬一朝會皇帝饒有興致的開了好幾個小時,這些大臣們不僅不吃早飯還要早起能苦站數小時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些大臣們通常會為自己準備一項秘密武器——人參片。

大臣們往往會提前將人參切成薄薄的一片,然後上早朝時放在嘴裡。

這一小片人參不僅能夠起到提神的作用,而且還能為官員們提供一些體力,來防止朝會中體力不支暈倒過去。

而這一片人參,也讓大臣們了卻了去廁所和體力不支的問題。所以當時不少官員行賄上級的方法就是四處蒐集上好的人參或者西洋參,畢竟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小結:

透過清朝的朝會制度我們也能發現一個十分明顯的問題,那就是整個封建階級的執行已經越來越僵化。朝會制度看似是利國利民的制度,但是仔細研究時就會發現它存在辦事效率低,形式主義強的特點。

這也正是清朝走向滅亡的一個側面印證,如果當時清朝後期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改變朝會上臃腫的辦事效率,那麼中國近代史的屈辱可能會少上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