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單次出擊拿下三連殺,在中國卻不敵殲10,蘇35是不是被低估了?

近期,俄羅斯國防部發表的每日簡報中提到,俄空天軍的戰鬥航空兵部隊在烏克蘭東部前線諾沃耶利扎維托夫卡村(Новоелизавэтовка)附近擊落1架烏軍МИГ-29戰鬥機,在德魯日科夫卡鎮(Дружковка)和雅伯羅諾夫卡村(Яблоновка)附近各擊落1架烏軍МИ-8直升機。而在隨戰報播放的影片中,也可以看到1架進行戰鬥巡航的俄空天軍СУ-35С戰鬥機在返航後,右側機翼掛架上少了1枚Р-73空空導彈,右側進氣道掛架上少了1枚Р-77-1空空導彈。綜合各方訊息基本可以確認,這架СУ-35С戰鬥機在單次出擊中拿下了“三殺”。

結合俄國防部每日簡報的附圖,這三次空中擊殺都是在烏軍的縱深內完成的。其中,諾沃耶利扎維托夫卡位於馬林卡西北約43千米,阿瓦迪夫卡以西53千米;德魯日科夫卡鎮位於俄軍控制的波帕斯納亞以西60千米;雅伯羅諾夫卡村位於波帕斯納亞西南60千米,德魯日科夫卡東南23千米。結合當日俄空天軍的行動部署,很大可能是俄空天軍戰機在例行的沿地面戰線巡航的過程中,使用機載雷達掃描發現了烏軍戰機和直升機的蹤跡,繼而發起攻擊取得了遊獵戰果。

根據相關資料,СУ-35С裝備的H035型無源相控陣雷達的出口型號ИРБИС-Э“雪豹-E”,對雷達散射面積(RCS)3平方米的目標,最大探測距離為350~400千米,對雷達散射面積(RCS)1平方米的目標,最大探測距離為220千米,對雷達散射面積(RCS)0。01平方米的目標,最大探測距離為90千米。

而СУ-35С裝備的Р-77-1型空空導彈,動力射程約為38千米,在高度12000米時對速度為1。2馬赫的目標,在迎頭攔截時的射程為110千米;另一種Р-73型空空導彈,是紅外製導的格鬥導彈,尾追和迎頭狀態下的有效射程為25~40千米。從裝備效能上來講,俄軍的СУ-35С這次取得的戰果無疑彰顯了實力。特別是在較遠距離上,機載雷達能夠克服地面雜波的干擾,準確發現識別並引導導彈擊落超低空飛行的直升機,充分的證明了自身的實力。

雖然取得的了戰果,但是我們還是要看到,俄空天軍的空情保障能力依然存在嚴重不足。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空中預警與指揮能力不僅是力量的倍增器,同時也是儲存自己的護身符。在面對北約的空中優勢時,俄空天軍是否有能力與之一戰,是很值得懷疑的事情。

俄烏戰爭開打至今,俄空天軍的預警機難得一見,在空戰中大部分戰機只能自己完成目標搜尋,全方位態勢感知能力嚴重不足。雖然在經過多輪打擊後,基本摧毀了烏克蘭的國土防空雷達網路,對地面中遠端防空系統也形成了強烈壓制,俄空天軍卻始終無法對烏克蘭中部和西部地區實施攻勢制空,也無力對烏軍縱深的交通樞紐實施封鎖,只能維持前線制空掩護任務,與其巨大的體量很不相稱。

至於機載探測裝置,以H035型雷達為例,其歸根結底還是一種無源相控陣雷達,雖然憑藉發射功率的優勢,最大探測距離看起來還不錯,但是在多目標跟蹤、抗干擾等效能上,與同等級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存在著質的差異。在電子對抗裝置方面,以我軍“金頭盔”航空兵比武的經驗來看,進口的СУ-35С裝備Л-150電子偵察系統和Л-265М10Р電子對抗系統的表現,相比於國產同類系統差距不小。

除了資訊化水平的差距,在航空武器上的差距同樣觸目驚心。不說已經是老生常談的精確制導空面武器的問題,在主戰空空兵器上,俄空天軍現役裝備的實力都已經顯得落伍。比如Р-77-1型空空導彈,與AIM-120D和PL-12A/SD-10A等同級別產品相比,在射擊包線上有不小的差距。特別是因為柵格舵阻力較大,在進入慣性段後,由於能量下降過快,導致可用過載隨之跳水。至於Р-73型空空導彈,在服役之初確實是非常先進的,但是如今面對AIM-9X和PL-10E等後輩時,在大離軸效能、抗干擾能力、有效射程等關鍵指標上已經被全面反超。

俄空天軍的表現不佳,既有長期研發投入缺乏、彈藥儲備不足的原因,也是軍隊建設思路出現偏差的後果。在蘇聯解體之後,軍事工業長期的投入不足的背景下,俄羅斯的軍備建設,普遍存在主戰裝備迷信。即寄希望於保持主戰裝備的先進效能,以期對假想敵達成均勢甚至獲取優勢。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很多裝備空有優秀的紙面效能,卻沒有相應的體系配套支撐其發光發熱。

俄羅斯的教訓對我們有很大啟迪。在我們對引俄裝備的仿製、改進、再創新的過程中體現的尤其明顯。比如殲-10的研製過程中,在充分認識到綜合電子戰的重要性後,將相應的對抗裝置納入了整體設計中。在全軍開展“金頭盔”比武后,裝備殲-11系列戰機的部隊,在異型機對抗中連連吃虧後,喊出了“不掛電戰不起飛”的口號。後來在殲-16的設計中,廣域頻譜對抗就成為了航電系統設計的重中之重。

在頂層設計上,對於未來方向的把握,需要嚴密的科學論證,人云亦云是會走彎路的。比如,能量空戰理論對第四代戰機的設計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由此催生了F-15、F-16、МИГ-29、СУ-27等經典機型。而在後續的СУ-35和СУ-57的發展中,俄羅斯將過失速機動作為重要的考量,在航展上頻頻秀出驚人的機動動作。

但是,在戰鬥機的發展進入第五代後,超聲速巡航與超視距空戰成為硬性指標後,亞聲速過失速機動的意義便相對下降了,隱身效能和綜合射頻對抗能力的重要性則相對提升了。然而,在半導體產業上跛腳的俄羅斯軍工,一直未能補齊短板。在這就不奇怪,為什麼在近年來的“金頭盔”比武中,引進的СУ-35С在面對殲-10C和殲-16時顯得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