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梁武帝高壽,太子蕭統“完美”,命運卻毀了這對父子

梁武帝在歷代皇帝壽命排名中位居前列,年壽高達85週歲,僅次於清乾隆皇帝的88歲。在魏晉南北朝皇帝普遍短壽的環境下,梁武帝如此高壽實屬不易。《道德經》有云:“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長壽使梁武帝享盡奢華的同時,也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副產品:帝位繼承發生嚴重危機。

梁武帝像

一 “完美”的太子

帝位傳承的關鍵問題是儲君穩定,梁朝發生帝位傳承危機,關鍵問題就出在一個人身上:昭明太子蕭統。蕭統是梁武帝蕭衍的嫡長子,本是一位人品、才德和文學造詣都很好的上佳儲君。上天把最好的劇本安排給了蕭統,他在父親創業開國的當年出生,被稱為“三慶”之一。那時蕭衍與南齊宗室大臣蕭穎胄聯合起兵反齊,舉兵殺到建康臺城,那一年,蕭穎胄重病暴死,反齊陣營中再無人能與蕭衍平起平坐;在臺城堅守的齊將徐元瑜投降蕭衍,加速南齊王朝敗亡;蕭統在當年九月出生,其父蕭衍年已37歲,此前一直未生兒子,很是焦急,蕭統出生無疑是一件大喜事,世人遂稱之為“三慶”。

蕭統出生兩個月後,就被冊立為太子。梁武帝很注重兒子們的培養,他本身就是一位才略過人、文武兼資的傑出之士,在他一力培養下,兒子們長大後個個都是飽學之士。尤其是太子蕭統,八歲就能給官員們講述《孝經》,講得有模有樣,《南史》譽其為“盡通大義”。孩童講經未免有百官吹捧之嫌,但能完完整整講下來,還能抓住主要精髓,這是非常難得的。蕭統一生頗有著述,所著文集二十卷,古今典誥《正序》十卷,五言詩集《英華集》二十卷,《文選》三十卷,其中《文選》又稱《昭明文選》,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蕭統主持編撰的《昭明文選》

蕭統很早就嘗試處理政務,十二歲時能看懂獄官刑讞、掌握決獄方法。梁武帝得知太子少年早慧,曾高興地指示有司,決獄之事可以多請示太子讓他決斷。十四歲加太子元服後,梁武帝便讓他參理政務,代己處理一些不是很重要、但特別繁瑣的事務,蕭統“明於庶事,每所奏謬誤巧妄,皆即辯析”,對新事務上手極快,足見頭腦非常敏銳、學習能力非常強,絲毫不見紈絝、無能、腐朽之氣。

梁武帝父子之間感情極好,太子冊立後按制要出宮自居,蕭統不忍與父、母離別,經常悶悶不樂。梁武帝知道後,便讓太子每五天入宮朝見一次,每次在宮中小住三五天,以全父子天倫之樂。然而這樣一個完美的太子,一段完美的父子關係,都在梁武帝漫長的壽命面前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化。昭明太子突然在30歲時病逝,梁朝繼承人問題驟然間成為攪亂帝國政局的“原子彈”。

二 漫長等待 父子相疑

梁武帝與太子的關係,在蕭統去世的前幾年變得有些古怪不可捉摸。蕭統在政治作風上處處效法父親,以寬仁為基本原則,決獄時經常過分寬縱。一般而言,上呈到最高部門複核的刑罪都很重,尤其需要太子或皇帝審定的,大都是死刑。這是國家應有的法度,該嚴必嚴,該殺則殺。太子在這方面一味寬縱,使一些罪有應得之人免於處罰,擾亂了正常的司法秩序,引發議論。梁武帝雖為政寬和,但他神明內斂,該殺人時絕不手軟,滅齊建國時,對齊東昏侯以及齊末帝都毫不容情。太子過於寬仁,要麼是抱有一定政治目的,用來收買人心;要麼就是本性柔弱,不會施行殺伐之事。如果是後者,作為國之儲君,仁恕有餘而威嚴不足,這是很嚴重的短板。

或許意識到這一點,隨著時間的流逝,梁武帝對蕭統開始有所指摘。蕭統做事有些囉嗦,喜歡在禮儀和無關緊要的小事上投入過多精力。比如其叔父始興王蕭憺去世,按南朝慣例,太子不需要為傍親服喪執禮,傍親一般解釋為旁系親屬,或是疏遠的親屬。蕭憺與蕭衍同父而異母,按當時禮制屬於傍親。蕭統想為這位叔父執喪禮,藉此表達親愛宗族之意。這本是梁武帝一貫提倡的做法,出發點是好的,但蕭統為了顧全禮儀、慣例與實際的矛盾,讓朝中幾位飽學碩儒反覆討論到底該不該為傍親服喪,討論一次不行,又壓下來再討論,浪費了許多精力,還專門下了一道太子令論述此事,一眾朝臣頗覺無奈。這一形式大於內容的做法,梁武帝看在眼裡,但沒有出面干涉。

後來又出現一事,梁武帝終於忍不住出言批評。蕭統的生母丁氏重病去世,蕭統侍疾、服喪,悲痛得水米不進,身體變得很虛弱。梁武帝派人宣旨教導太子說:“聖人之制,不勝喪比於不孝。那得自毀如此。”命令他哪怕只吃一點粥也行。蕭統便只吃一餐素粥。梁武帝又派人來催,說吃得太少,讓我憂心,必須多吃些。蕭統仍拒不多食,原本“腰帶十圍”的壯碩身材,到丁氏下葬完喪,“減削過半,士庶見者莫不下泣”。

生活之外,父子之間在政治上也發生了歧見。梁武帝在60歲後逐漸變得耽於享樂,愛聽順口話,喜愛奢華之風。梁大臣賀琛曾上書建議糾治全國性的奢靡風氣,制止無度的浪費。一貫性格溫和的梁武帝勃然大怒,專門寫了一篇長文逐條駁斥賀琛,語氣之激烈空前絕後,嚇得賀琛連連謝罪再不敢提此事。而蕭統對奢靡之風也看不下去,想從自己做起,“服御樸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以此改變風氣。殊不知,此種做法明顯是在挑戰父親的權威,梁武帝對此事不置一評,用沉默表達了憤怒。

後來又發生了魘鎮事件。蕭統之母丁氏死後,有一道士對蕭統說,丁氏之墓地不利於太子,需要在墓側埋下法物魘鎮之。蕭統也是一時昏了頭,居然如法炮製,在墓側埋下一隻蠟鵝。魘鎮、巫蠱之事歷來為皇家所忌,漢武帝太子劉據、宋文帝太子劉劭皆因巫蠱而死,梁武帝在這方面異常敏感,加上當時已年近七十,變得多疑猜忌,立即派人追究此事,後來在大臣力勸之下沒有擴大打擊面,把那名道士殺了了事。

蕭統愧疚無已,又不敢向父親解釋,十分沮喪。某次在皇宮後池遊玩意外落水,因此大病一場,居然就此逝世。梁武帝大為震驚,繼承人驟然空缺,他年老衰邁,自知時日無多,匆忙之間舍嫡立庶,不立嫡長孫蕭歡,而立第三子蕭綱為太子。此舉改變了嫡長繼承製,引發蕭統諸子的強烈不滿,而梁武帝其餘諸子也從中看到爭取帝位的機會,梁朝一場巨大的內亂由此拉開序幕。

三 諸王亂鬥

蕭統的死,明顯是巨大精神壓力導致的。起因在哪裡呢?父子之間確實有過政見不和,作風不和,但這並不涉及原則底線,沒有引發梁武帝易立太子的想法。哪怕魘鎮之事,也被梁武帝容忍下來,沒有釀成相疑相殺的慘劇。

昭明太子蕭統像

究其原因,在於梁武帝活得太久,蕭統做太子時間太長了。在漫長的時間考驗面前,缺點、猜疑、不信任都會成倍地發酵,把本來無甚要緊的事,變成無法承受之重。蕭統愈是想做一個完美無缺的太子,就愈承受不了一丁點失誤,經不起父親一點點不信任。魘鎮之事與其說導致梁武帝猜疑,倒不如說蕭統自己無法承受,把自己壓垮了。那麼到底誰做錯了?很難說。父子誰也沒有錯,尤其是梁武帝做到這個地步,誰還能要求他做得更多更好呢?只能怪命運,摧毀了這對父子。

蕭統太子死後,梁武帝也變了。或許是哀傷過度,或許是時間耗去了他所有的英明神武,早年那位殺伐決斷、料事如神的開國皇帝,變成一位昏庸無能的普通老翁,在繼承人問題上犯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錯誤。梁武帝鑑於南齊武帝立長孫導致失國的悲劇,決定立庶子蕭綱。為對亡子蕭統稍作補償,梁武帝將幾個嫡孫分別封以大郡,與幾位皇子同樣待遇。

梁武帝84歲那年,來自北朝的降將侯景發動叛亂,自壽陽(今安徽壽縣)南下進攻建康(今江蘇南京)。梁武帝應對失策,被侯景圍困城中。梁武帝本指望在外鎮執掌方鎮兵權的兒孫們前來救援,不料除了第六子邵陵王蕭綸打了幾仗,第七子荊州刺史蕭繹、第八子益州刺史蕭紀,以及昭明太子的兩個掌兵的兒子蕭譽、蕭察全都擁兵觀望,不肯出力救援。

梁朝各地集結在建康城外的援軍多達十幾萬人,但蕭綸、蕭繹、蕭紀、蕭譽等皇子皇孫逡巡不前,諸鎮兵將都看得很明白,他們無非想借侯景之手,害了老皇帝和太子蕭綱,皇子皇孫們便都有了奪位的機會。所以建康城下出現了奇怪的“靜坐戰”,諸路勤王兵馬任由侯景叛軍攻城,誰也不出力救援,梁武帝和新太子蕭綱眼睜睜看著叛軍殺入城中,後來都死於城中。

蕭氏子孫丟下父兄之仇不理,互相之間發生混戰。諸子孫中尤以梁武帝第七子蕭繹稱帝之心最為熱切,一方面此人心術極其陰暗卑鄙,對父親兄弟子侄全無一點親情;另一方面他的實力在諸王中最強。蕭繹先與六哥蕭綸激戰,打得他兵馬所剩無幾,落入北朝西魏之手被處決。又發兵吞併湘州,殺了侄子湘東王蕭譽。蕭察為報兄仇不惜投降北朝,把襄陽白送給西魏,在西魏庇廕之下當了個兒皇帝。遠在益州的皇八子武陵王蕭紀與蕭繹同時稱帝,雙方舉兵大戰於長江峽口。蕭繹請西魏助一臂之力,西魏趁火打劫全取益州,蕭紀被蕭繹擒殺。

一場大亂,蕭氏皇族死的死、逃的逃,蕭繹雖然終於登上樑朝帝位,但梁朝經歷侯景之亂和諸王混戰的摧殘,人口劇減,版圖縮水,所據之地只剩下荊湘揚江廣數州,連半壁江山都稱不上了。這一切惡果的源流,表面原因是侯景之亂,深層次原因則是昭明太子早死引發的繼承權爭奪戰。梁武帝壽則壽矣,卻在繼承人問題上犯下令人痛心的錯誤。《南史》記載梁武帝考慮立子還是立孫,用了一個多月時間,似乎是考慮周詳。其實,這樣事關國本的問題,就算考慮一年也不為過。晚年的武帝,說不定真為此事後悔過。

(原標題:尷尬的太子:梁武帝長壽 引發的繼承困局 )

流程編輯:u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