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孤傲與驕矜 | 崇尚上古虛名,老牌貴族燕國力挫新貴趙國措手不及

戰國時代,諸侯爭霸,各諸侯國的關係是比較複雜的,各個國家之間因為有著利益和恩怨上的糾纏,導致國家之間的關係極度不確定,這個情況在戰國中期尤為明顯,這個時期,各大諸侯國之間的實力差距並不大,國與國之間的發展比較均衡,所以,這階段不需要以絕對的同盟關係來保障國家的宗廟社稷。

但到了戰國中後期,情況卻發生了變動,因為秦國的崛起給其他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危機,為了保障自身國家發展的安定,山東六國不得不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的進攻,與此同時,趙國進行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軍事實力突飛猛進,成為了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

在這一階段,趙國可以說是扛起了抗秦的大旗,給其他的國家營造了一個比較安定的生存環境,也正是這樣的情況變化讓山東六國一度結成同盟;但趙國的軍事發展雖然強盛,綜合國力卻遠遠不如秦國。

因此,當趙國在長平之戰當中蒙受失敗之後,山東六國整體的抗秦實力迅速削弱,按理來講,這樣的階段裡,山東六國更應該抱團取暖才對,沒有了趙國這位大哥的支援,生存再度面臨危機,大家應該同仇敵愾共同抵擋秦國的東進。

可是,事實卻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這麼美好,山東六國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尤其表現在趙國和燕國這兩個國家身上;長平之戰失敗之後,趙國的發展受到了嚴重打擊,當此之時是趙國需要穩定內部發展重新崛起的階段,但燕國卻並沒有讓趙國擁有一個安定的發展環境,他們想要趁虛而入,在趙國處於低谷的階段裡取得對趙國戰爭的勝利。

燕國不與趙國抱團取暖,不顧唇亡齒寒,發動對趙國戰爭

那麼燕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它難道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嗎?他的做法讓趙國腹背受敵,卻讓秦國從中牟利,這難道是燕國想要看到的嗎?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燕國為什麼不與趙國抱團取暖對抗秦國,為什麼不顧唇亡齒寒的道理硬要發動對趙戰爭。

燕國與趙國素有矛盾,依附魏國,矛盾被掩蓋

首先,是兩個國家的歷史遺留問題所導致的;燕國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與自身的鄰國關係不好,與趙國和齊國這兩個國家一直都有戰爭爆發,但因為燕國的發展實力比較弱小,在經濟上無法對抗東方強國齊國,在軍事上也無法對抗進行了變法的趙國。

因此,在戰爭中一直都處於被動的局面,這樣的情況是在戰國初期,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在最開始的時候,燕國依附於最為強盛的魏國,制衡了兩個鄰國的發展,所以三個國家之間的恩怨並沒有非常明顯的表現出來。

可是隨著魏國實力的削弱和話語權的減少,燕國漸漸不再倚重於魏國,又因為戰國中期群雄逐鹿局面的到來,這燕國陷入了一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尷尬局面,在這一歷史時期,各國都在積極努力的拉開與其他國家的發展差距,所以明爭暗鬥自然是少不了的。

因此,哪個國家的發展實力比較弱小,就會成為被人們盯上的物件,而且燕國本身與趙國和齊國的關係就不好,戰爭自然是在所難免的,這一系列的問題也就導致了兩個國家之間的歷史恩怨,決定了兩個國家不可能以一種完全友好相處的態度共同發展。

當一個國家面臨發展低谷的時候,自然會引起另一個國家的警覺,腹背受敵是在所難免的。畢竟燕國在對趙戰爭中一直是弱勢的一方,當趙國遇到大的發展困境的時候,燕國想從中牟利也是情有可原的。

燕國需要勝利來穩定民心

燕國統治者企圖用戰爭的勝利來穩定頹敗的發展;我們上述提到,燕國在對外戰爭中一直都是處於不利境地的,不僅是對趙和對齊的戰爭,燕國在整個中原地區擁有的話語權是極少的,這與燕國一直以來的發展情況有著很深的聯絡,尤其是在戰國後期,燕國幾乎已經失去了一個諸侯國擁有的勢力範圍,這個時候的燕國急需需要穩定民心,不然的話,就連內部的發展都很難穩定。

燕國乘人之危,發動戰爭,打個趙國措手不及

而對於生存在戰國時的燕國來講,最好穩定民心的方式就是獲得一場軍事戰爭的勝利,所以,才會迫不及待的發動對趙國的戰爭。在這次謀劃當中,其實燕王喜打的算盤很好,因為趙國在與秦國的戰鬥中,已經損失了大部分的軍事實力,而燕國在此之前又沒有對趙戰爭的跡象發生。

所以,兀自發生戰爭是出其不意的,能夠在趙國毫無反應的時候打一個措手不及,如果能夠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對於燕國的發展是一個很大的穩定,畢竟燕國從來沒有取得過對趙戰爭的勝利,如果能夠在這個時候打贏一直都沒有打贏的敵人,能夠很好地激勵燕國的軍隊以及民眾。

燕王喜崇尚上古虛名,想留名千古

燕王喜深藏著名留青史的私心;燕國自從立國開始就依賴王道政策進行發展,王道政策要求國家遵從道德的約束條件,遵從西周確立的禮樂制度,反對壓迫性的國家戰爭,反對任何不義之舉,所以這導致燕國曆史上很少有大的作為,極少參與外部爭鬥,從來沒有吞併過任何一個小國,很多君主在史冊當中都是被一筆帶過的。

對於燕國來講,能夠名垂青史的君主除了開國之君召公奭之外,大概也只有中興之主燕昭王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君主能夠取得一場對外戰爭的勝利,大機率會有被史冊重點記載的資格。

因此燕王喜才會急於在趙國低谷的階段發動戰爭,他認為趙國已經在長平之戰當中損失了大部分國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燕國能夠發動突襲之戰,那麼趙國一定抵擋不住燕國的進攻,這樣的話,燕國就能夠取得第一次對趙戰爭的勝利,這對於燕王喜的個人名聲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燕國會發動對趙戰爭也是有燕王喜私心存在的。

有著極高聲望的劇辛,對燕國君主的影響

劇辛曾經是燕國的名臣,是燕昭王時期主張變法的臣子之一,也是幫助燕昭王完成了燕國變法的人,同時更是樂毅伐齊過程中的帶兵將領,曾經為燕國謀取了巨大的利益;他曾經向燕昭王提議改善奴隸的生存環境,改善燕國的國家政策對於不同階級的態度。​

在劇辛的建議下,使得燕國的政治環境變得相對親民,伐齊的過程中也沒有一味地帶領軍隊高歌猛進,沒有一直沉浸在勝利的喜悅當中,而是向燕王建議逼迫齊國割地賠款,獲得了土地和財富上的實際利益,是一個比較謹小慎微的人。

我們都知道樂毅伐齊最終的結局可以說是功虧一簣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劇辛曾經逼迫齊國各地行為的存在,那麼燕國在這場戰爭中可能是入不敷出的。所以,劇辛在燕國的臣民當中是有著很高的聲望的。

後來伐齊戰爭失敗,樂毅逃往趙國,劇辛也受到了燕國朝堂的排擠而歸隱,當他再次得到燕王喜賞識的時候已經七十多歲了,這個時候的劇辛,不再是曾經那個能夠很好把控局勢發展的人,也不再是曾經主張創新改革的人,而變得非常剛愎自用,也正是因為他的支援讓燕王喜覺得對趙戰爭十分可信,所以才不顧朝臣的反對執意發動戰爭。

劇辛的極度自信是有原因的:

其一,就像我們上述說的那樣,劇辛曾經也是帶領軍隊南征北戰的人,打的齊軍落花流水,所以在他看來,對抗一個已經跌入發展低谷的趙國不在話下,更何況趙國被秦國坑殺四十萬降卒之後,也很難再集結大規模的軍隊抗爭,因此,劇辛對於戰場產生了錯誤的判斷。

其二,他與當時趙國的統兵將領龐煖是有交情的,自認為非常瞭解龐煖,所以才會產生輕敵冒進的想法;但是當劇辛沒有想到的是,燕王喜時代的燕國軍隊,已經不能夠與燕昭王時代的燕國軍隊相提並論了。

同時,如今的燕國也沒有了其他五個國家聯軍的支援,在面對趙國進行過變法的軍隊的時候並沒有一戰之力,因此被劇辛形容為好打發的龐煖,帶領趙國軍隊大敗燕軍,劇辛被斬殺在戰場上,燕國損兵兩萬,同時,為了與趙國和解也要割地賠款。

燕王喜之所以執意要發動對趙戰爭也是受了劇辛的影響的,畢竟劇辛確實是曾經燕國的名臣,在燕國軍隊當中擁有一定的聲望,在朝堂之上也有一定的威信,得到了她的支援,燕王喜的決策也會擁有一定的底氣。

討論

孤傲與驕矜的燕國,不肯低頭

燕國一直以來的孤傲與驕矜,與長期的依附性政策導致的;戰國時期的燕國人,總有一種讓人不明所以的自豪和驕傲,這種自豪和驕傲源自於燕國王室的西周血脈,以及八百年曆史的底蘊,這讓燕國人對自身的真實實力產生了錯誤的評估。

憑藉這種孤傲和驕矜,燕國很少對戰爭的結果進行整體化的考量,他們往往只能看到勝利的局面,而不會預測失敗的結果,這就讓他們在發動戰爭的時候毫無顧忌,根本不在意局勢發展的情況,也不在乎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總是憑藉著單純的熱血南征北戰,在最終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的時候還一直保持著傲慢不肯低頭。

燕國人被高貴的血統所自嗨,毫無危機感

鑑於這種社會風氣,其實燕國發動對任何一個國家的戰爭都不值得意外;因為在他們根深蒂固的思想當中,燕國是最為正統的國家,是血脈最為純正的國家,也是最為高貴的國家,其他的國家就不應該對燕國的發展造成威脅,也不可能對燕國的宗廟社稷產生影響,他們一直活在主動權其實掌握在燕國手中的美夢裡,缺少對於局勢的把控。

燕國在戰國時代一直都秉承一種依附性的政策,也就是說憑藉自己大國的身份與其他的國家結成盟友,依靠其他國家的實力來穩定自身國家的發展環境,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燕國更加的有恃無恐,這種有恃無恐伴隨著自豪和驕傲更讓燕國毫無顧忌。

所以說白了,燕國是一個根本沒有看清發展現實的國家,或者說是一個眼高手低的國家,如此,他們會發動對趙戰爭也就毫不意外了,畢竟在他們看來,天不滅燕是一個現實,燕國是有上天保佑的國家,怎麼可能會失敗呢?

小結

在燕國的歷史發展中,他們並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而是有一種傲慢佔據上風,他們認為燕國不可能被消滅,錯誤地估計了現實環境對燕國的發展造成的影響,也錯誤地估計了自身的分量,這樣的燕國其實可悲又可笑。

燕國是戰國時代最具有歷史底蘊的國家,如果能夠好好地利用這種歷史底蘊,相信燕國的發展一定會非常繁榮,可是燕國卻成為了一個被歷史底蘊束縛的國家,西周開國諸侯的驕傲矇蔽了他們的雙眼,讓他們與鄰國之間不斷爆發戰爭,在戰國後期又不顧同盟關係肆意發動戰爭。作為老牌貴族的燕國,乘人之危,突然發動襲擊,打的戰國新貴趙國一個措手不及。

燕國墨守成規地固守王道政策,讓國家沒有英明的統治階級,這樣的國家能不滅亡嗎?能不失敗嗎?所以,一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太過於膨脹,要正確地衡量自身的發展實力,正確的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只有如此,才能夠給國家找到一個合適的定位,並且在合適的定位上面安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