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字越少事越大?中國成功實施陸基中段反導試驗,其他國家滿眼羨慕

6月19日晚,中國國防部發布訊息,2022年6月19日晚,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國防部稱,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雖說這條訊息只有寥寥不到100字,但不得不說,這著實是個大新聞。據瞭解這並不是國防部第一次公佈我國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的情況,最早的一次是在2010年1月11日,那也是我們第一次進行中段反導試驗。而19號這次的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是這些年來我們進行的第6次該型別試驗。

出於保密因素,我們對於歷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對外公佈的資訊都極少,很多人聯想到了之前中國軍工那次凡爾賽的評論“過於先進,不便展示”。

一般來說,導彈試驗成功後大都會簡單公佈一下導彈的發射地點,落地點。攔截彈的發射地點,用了多久攔截成功等。可這6次的反導試驗,只是簡單公佈一句話,表示試驗成功了,沒有圖片影片,更別說詳細型號引數了。像什麼導彈的發射體性質、彈道最高點,攔截彈的發射體性質、載荷質量與效能等這些資訊,誰問是誰就能值“50萬”。

為何官方會對中國反導的資訊做這麼嚴格的保密?這個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有什麼用?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這個東西是一種攔截彈道導彈的防禦性質武器。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在導彈被成功研製後,反導就成為各個大國不可忽視的一大課題。尤其是可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的研發,更加劇了大國對於反導的迫切。

一般來說,想要成功反導,少不了兩方面的協同配合,第一個是預警發現,第二個才是攔截。

先說預警發現,這個很好理解,如果連敵人導彈都發現不了,那反導就無從談起。在敵人導彈升空後,透過己方雷達衛星等各種手段對敵導彈進行跟蹤監測,並計算出導彈的飛行路線及落點。通常情況下,早發現,就擁有更多的反應時間,也就可以進行更多次的攔截,提升攔截成功率。

解決了預警發現問題後,下一步就是攔截了。目前根據彈道導彈的飛行特點,攔截手段也分為了三種方式,即上升段(助推段)攔截、中段攔截和末段攔截。下面我們來詳細講一下這三種攔截方式。

先說上升段攔截,在這個階段,彈道導彈剛剛發射,還沒有完成加速過程且尚未離開敵國的國境,分導彈頭以及假彈頭也遠沒到釋放階段。如果在這個時候反導,導彈處於最脆弱的階段,相對較容易攔截。

不過想要在上升階段反導也會面臨很多非技術上的問題,對於兩個不相鄰的強國來說,如果一方將攔截系統提前部署在另一強國的周邊小國上,這會引來兩國外交上的交惡(如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除此之外,靠前部署也意味著交戰時會被優先打擊(之前韓國民眾之所以抗議薩德部署,就是怕該系統的部署地會被火力打擊,殃及自己)

第二個就是中段攔截,這個時候敵方發射的彈道導彈已經脫離了初始的上升階段,進入了平穩的中段飛行,在距離上,這個彈道導彈距離本國還相當遠,且導彈在中段飛行還未進入大氣層的時候,彈道及速度都可預測,因此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攔截環境。另外攔截系統不必冒著引發外交糾紛的風險部署在敵國周邊,也不會被敵方很容易就打擊掉。

它的困難主要是技術上的困難,因為攔截距離過遠,所以要求反導雷達系統能有更遠的探測距離,執行攔截任務的攔截導彈,需要有更快的速度。中段導彈防禦系統一般由雷達衛星等感測器、攔截導彈和戰鬥指揮系統組成。

首先由感測器對敵方彈道導彈進行跟蹤探測,然後由陸基或海基單位發射攔截彈,在敵方飛彈還處於中段飛行時將其摧毀。這對一國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到目前為止,能利用本國技術進行陸基中段反導試驗的只有中、美兩國其他國家都望塵莫及。

最後再來說說末段攔截,彈道導彈在飛行後期進入打擊狀態時,像是分導彈頭和假彈頭之類的打擊方式已經展開,攔截壓力較大。另外在技術性能上,不同型號的彈道導彈,它的飛行速度、再入大氣層的角度等各項引數也都完全不同,攔截難度極大,而且一旦攔截失敗,後果是可怕的。

目前為止,我國已成功進行了六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這標誌著我國在此方面技術上的進步和成熟,當然我們不會就此止步,相反還會繼續最佳化我們的反導系統,只有劍沒有盾的結果往往是雙方兩敗俱傷,而有劍又有盾,才有可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