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中國古代的射箭技術到底有多發達?為什麼能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在傳統的兵器中,弓箭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上古神話中就有後羿射日的傳說,先民們很早就發明了弓箭,而弓箭千百年來一直都是最為重要的武器,即便是明清時期火器已經開始流行,弓箭依舊是軍隊的重要裝備。

近代開始,槍炮漸漸取代了弓箭的地位,無論是戰爭還是打獵,火器肯定是更好用的東西,這也導致傳統弓箭的沒落。

不過如今的體育運動,依舊保留著射箭這一專案,而在國內,傳統弓箭的製作技藝也沒有消失,還得以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要多虧聚元號的努力與堅持。

它們被稱為是中國最後一家弓箭鋪,如今聚元號也已經成為弓箭行業的代表,不過很多人或許會有疑問,為何像聚元號的弓箭製作技藝就能受到如此推崇呢?

其實弓箭製作說簡單也很簡單,但聚元號的弓箭能一直髮展到現在,必然是有他們獨特的地方,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說明他們是具備代表弓箭文化的資格。聚元號從創立到今天,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在北京東四十字路口西南角,明清時期是著名的弓箭大院,這裡有著數量很多的弓箭鋪,聚元號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是明清政權的都城,這裡也是處在北方前線的都市,因此明清都會設定不少軍隊保護北京的安全,弓箭是軍隊倚重的兵器,這些弓箭鋪也等於是朝廷的兵工廠。

隨著清朝的建立,朝廷對火器非常重視,這裡的弓箭鋪也有不少倒閉,但還有17家依舊堅挺,滿清是以遊獵起家,對於騎射非常重視,即便入關後,他們也沒有改變之前的習俗,皇帝們也保留著遊獵的傳統。

因此清朝對弓箭還是非常重視的,聚元號最初的主人姓王,它與周邊的弓箭鋪一樣,都是皇家御用的鋪子,專門提供弓箭,而宮裡會專門撥給他們經費。

因此弓箭鋪子的生意還是很不錯的,可由於安逸的日子過久了,王家經營不善,最終將鋪子轉賣給楊瑞林,這也成為聚元號的一大轉折點,在楊瑞林的努力下,聚元號增加了弓弩種類,改進了製作方法,生意也是越來越紅火。

後來受到戰亂等影響,聚元號也多次停業,差點也和其他的鋪子一樣關門大吉,可楊家人一直堅持要把鋪子弄好,這才讓聚元號堅挺到最後,而曾經它們家周邊的鋪子,早都已經關門大吉,聚元號也就成為中國最後一家弓箭鋪子。

2006年,“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正式成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不過聚元號雖然是老字號,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選還是比較嚴格的,中國也並不是沒有其他的弓箭製作手藝。

聚元號能入選,第一個因素是聚元號很好傳承了明清時期皇室弓箭的製作手藝。

前面也說過,聚元號曾經是皇家御用的弓箭鋪子,他們製作弓箭是專供朝廷的,不能隨意賣給其他人。而後來剩下的弓箭鋪子就只有他們一家,因此傳承這項技術的人就基本沒有了,聚元號堅挺下來,也讓人們能更好了解明清之際,皇室、軍用弓箭的製作方式和特點。

如今流傳的大多傳統弓箭,都是民用弓弩,而古代皇室弓箭與民間有著極大的不同,從規格到製法都有很大的區別,聚元號所掌握的核心技術,是民間弓箭鋪無法接觸到的。

楊家父子為了保護這門手藝,也是費了無數心血,在他們的努力下,這門製作手藝沒有失傳,整個弓箭的製作流程和技藝都完整被儲存下來,這不是機器能代替的東西,它也有著極大的價值。

第二點,聚元號的弓箭製作技藝並不簡單,它承襲了中國雙曲反彎複合弓的傳統。

由於是御用鋪子,對於弓箭的質量和樣貌的要求都很高,因此從用料到製法上,必須要嚴格精細。從竹胎,牛筋等原料上就有不少的要求,而整體的製法分為制弓胎、下望把、勒牛角、鋪牛筋、爬板凳五大步驟,可在這些步驟中,又有大量的細節必須要謹慎處理,實際劃分下來,需要有200多道步驟才能做好。

因此這種製作真不是旁人一看就能學會的,必須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慢慢學習,才能學到其中的奧秘。

此外,在製作弓箭的過程中,需要用到很多器具,像錛子(製作弓)、壓馬(特殊的操作檯)這些老式器具,對製作弓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時代已經改變,很多東西是可以機械化生產的,但是聚元號的弓箭就很難做到這點,比如這些器具,這些東西就是現代機器沒辦法取代的,楊家也一直沒有找到能替代這些器具的東西。

在聚元號的傳承中,不僅僅是製作手藝的傳承,這些器具的傳承也是極為重要的。而費了很大力氣製作完弓箭,還有拋光這些加工步驟,對於不同用途的弓箭,加工的程式也是不一樣的,有些還會刻上精美的圖案。

聚元號屬於是作坊型的鋪子,這麼複雜的工序也是代代相傳的,並不是流水線作業能取代的,因此這門技法入選是理所應當的,它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對於傳統手工藝的定義,如今諸多的傳統弓箭製作技藝,很少有能與聚元號相比的,它也是可以作為中國弓箭的代表。

此外,聚元號入選對於它的傳承是一種保護,當初周邊的鋪子都先後倒閉,聚元號的發展也是極為艱難。弓箭這種東西已經失去了之前的作用,在槍炮時代,弓箭已經漸漸成為一種象徵性的東西,沒有太多實用性,弓箭的市場就越來越小,因此聚元號的傳承也是有些困難的。

這些手工藝作坊,是不太可能大範圍開班教學的,楊家在傳承技法的時候也是內部相傳。到了如今楊福喜,聚元號已經傳了七代人了,可現實的殘酷,讓他也不得不尋求政府的幫助。

之前楊福喜自己的工作環境都十分惡劣,更沒什麼人願意去買弓箭,再加上聚元號所依賴的各類原材料越來越稀缺,沒有材料是很難做好弓箭的,楊福喜也很多次差點都開設不下去了。

申請併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讓這門手藝得到保全,一些書籍的出版推廣,再加上政府的認可扶持,讓聚元號的生意漸漸有了起色,這門手藝也能繼續傳下去。

雖然壓力還是會有,但總比當初的環境要好了。對於國家來說,這些老工藝的保護工作是一定要做好,它們都代表著傳統文化,也是很多城市的標誌之一,近代以來有太多的老工藝失傳,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對傳統手工藝帶來打擊。

不過聚元號不僅是有歷史文化的意義,還有實際的價值,聚元號已經成為一個名片,它的弓箭受到國內外諸多弓箭愛好者的青睞,也頻頻參加一些中外弓箭交流會,這對推廣我們傳統弓箭文化有著極大的作用。

弓箭這種東西雖然已經很難成為主流的工具,但它仍然有著一定的作用,體育運動也有弓箭,一些國家也允許狩獵,很多人依舊更加喜歡用弓箭作為狩獵工具,或許在人類的歷史中,弓箭是不會消失的。

聚元號在諸多保護下,經營已經不是問題,雖然無法大規模製作,但也不會有失傳的風險,它的發展變革,也能看到我們國家對於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