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濮議之爭中,為什麼自己親爹不能給正名?自己親爹為什麼不能正名?

中華文明之所以淵源流長,綿延不息,是由三個最主要的根原因相輔相成,即文化、宗族、血脈。

宋朝英宗時期與明朝嘉靖時期,就曾經存在過宗族和血脈的爭論——濮議之爭與大禮議之爭。

兩者是一模一樣的問題,都是生父和養父誰為傳承正宗的爭議。

本文僅討論宋英宗時的濮議之爭即可解開這個令咱們後人困惑的問題——自己親爹都不能給正名。

先拋一個現實社會真實的小故事,大家思考一下。

筆者老家在南方農村,是一個村莊一個姓的那種傳統村子,大家都沾親帶故,上五代都是同一個祖宗的那種。

村子裡老人也很傳統,有個一支獨苗的族兄結婚時差不多40歲了,他娶的老婆也是38歲的超級大齡剩女。兩人結婚後,三年了,仍然不見族嫂懷孕。

然後筆者聽說族兄家裡叫他們夫妻又是看醫生,又是做試管嬰兒的,折騰了好幾年,耗費了無數錢財,依然不見族嫂懷孕。後來族兄的老父母,商量著叫族兄領養親戚家的一個新生男嬰,以此來繼承香火。

不久,筆者果然看到族嫂抱著一個嬰兒在村裡散步。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領養文化,以此來傳承族兄這一支血脈。

要是族兄直到死去都沒有領養繼承人,那麼他這一支獨苗的血脈就此斷絕,在族譜上永遠的劃上了句號,村裡的老人迷信說,當血脈斷絕時,祠堂裡那支血脈的先人牌位夜晚會悲痛哭泣。

我國宗族文化靠的是男丁的血脈傳承,亙古不變。但當血脈出現斷絕時,古人們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領養別人的男孩來傳承,被領養的那家就叫過繼。

在北宋仁宗時期,雖然趙禎已經很努力的造人,但依然不見起色,生了三個男孩,都早早夭折了。

1035年,趙禎迫不得已之下,在皇室中領養了濮王趙允讓第13個兒子趙宗實做嗣君。就是改名後的宋英宗趙曙。

1058年,趙曙的親生父親濮安懿王趙允讓逝世。

1063年3月,仁宗病死,4月初一,趙曙繼承皇位。

1064年5月,宋英宗趙曙親征,宰相韓琦提議給趙曙的親生父親趙允讓一個逝世皇帝的名分。被趙曙叫延後再議。

1065年四月初九,韓琦再次提出,要給趙曙生父的一個皇考名號。而趙曙本來就是個孝子,他自己當皇帝了,覺得理所應當要給親生父親一個名號。所以按照程式把這個提議交給官員沒商討。

沒想到,趙曙和韓琦這個舉動捅了個馬蜂窩,引出個持續18個月的“濮議之爭”。那是整個朝堂文官,都捲入了這場爭論。

“夏四月戊戌,詔議崇奉濮安懿王典禮。”——《宋史*本紀第十三》

以宰相韓琦、歐陽修、曾公亮為首等,這一派大臣支援皇帝趙曙給過世的生父正名為“皇考”。理由是生父和養父都是父親。

而以司馬光、王珪、賈黯、呂大防等為首的臺諫、御史為一派,反對趙曙的生父為“皇考”,皇帝過繼給了仁宗,就應該是仁宗一脈,是承了仁宗的餘蔭才能坐上的帝位,與生父一脈是不相關了的,所以不能稱為“皇考”,而應該稱為“皇伯”。

這兩派人爭得是熱火朝天,天天爭,月月爭,幾乎不幹其他事。這場爭議甚至形成了黨派——洛、蜀、朔三黨,中國歷史上文官黨派最早就誕生於此。

黨爭一旦形成,那麼政治鬥爭失敗的就會受到波及,這是肯定的了,而且會造成嚴重的高層權力真空。

朝堂高層的精力全部放在黨爭了,下面的人還不個個放飛自我?

處於英宗的位置來說,他本身是個孝子,也是想要給生父一個名分。但是黨爭開始後,他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實施“異論相攪”權術的機會,利用這個權術,進一步鞏固、擴大皇權的影響力。

起先,曹太后因為垂簾聽政而與英宗有過權力衝突的矛盾,所以曹太后還政後,在“濮議之爭”開始時,曾經下詔斥責韓琦不應該議“皇考”。

但是一年後,曹太后看到朝堂爭吵得烏煙瘴氣,直接下詔說,準你老爹用“皇考”了。

皇太后下書中書門下:‘’封濮安懿王宜如前代故事,王夫人王氏、韓氏、任氏,皇帝可稱親。尊濮安懿王為皇,夫人為後。‘’——《宋史*本紀第十三》

這場濮議之爭就此結束,以皇帝和韓琦為首的一派勝利,然後就是清算政敵,宋英宗將臺諫官員大肆貶逐,只留下三個臺諫官員在京,當時民間有流言“絕市無臺官。”

宋英宗用異論相攪的權術,達到了給他老爹正名和收權的目的。

參考:《略論北宋英宗時代的濮議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