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晉代詩人陶淵明的一首古詩,風格平淡,卻洗盡鉛華,從容自然,從容

詩歌創作是一種高階的精神活動,不僅需要博古通今、見解深刻,而且還要善於細心觀察、捕捉靈感,並在詩行中融入真情。

而個人經歷不同、地位各異,風格也會變幻多姿。比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鬱,白居易的樸實、王維的禪意,還有李賀的瑰麗奇峭、李商隱的纏綿悱惻,等等。

而晉代陶淵明的詩歌卻更顯平淡,閱讀他的作品,感覺就像是詩人在拉家常,又如一杯清淡的白水,可以一眼看穿,但細細品味,又覺得有滋有味。下面介紹陶淵明的一首古詩,風格平淡,卻卻洗盡鉛華,從容自然。

移居

晉代:陶淵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有些詩歌熱情似火,而有些作品卻平淡如水。不過平淡其實是一種不易達到的風格,詩人們為此需要花費很多工夫。

平淡並非淺薄,也不是沒有深文大義。平中有奇,淡中有濃,才是詩人們苦心孤詣的深衷,正所謂舍皮毛而得真髓,透表相而知神韻。

陶淵明本來是彭澤縣令,可是他只幹了不到三個月就掛印離去,理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當時詩人已過不惑之年,之前也做過各種小吏和幕府,但最終選擇歸隱,當然不完全是因為喜歡恬淡悠閒的生活。

不過回家之後,他立刻就面臨著生存的問題。好在詩人身子骨硬朗,而且願意披星戴月、起早摸晚,所以養活一家老小應該沒問題;甚至還可以透過種植農副產品,置換一些布帛和美酒。

田園生活並非想象中那樣美好,時間不長,詩人就曬得黢黑,手上也很快就磨出了水泡。詩人希望做一個徹底的農夫,他和其他鄉親們一起肩並肩地到農田裡幹活,也學他們那樣嬉笑打鬧,雖然很快就融入了其中。

但陶淵明骨子裡依舊是詩人,於是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想,都加以記錄並整理,後世的讀者才有幸瞭解那個時代的田園生活。

這首詩其實主要就講了兩件事情,一是閒暇時大家經常在一起喝酒聊天,關係親密到可以過門相呼。只要有人先在門前大聲吆喝一下,大家就紛紛走出家門,然後立刻就開啟了一種有點原始、但又非常快樂的詩酒生活。

第二件事是說,如果大家都很忙,就互不打攪、各自安好。如果彼此想念對方了,則披衣言笑,毫不拘束。他們之間無須士大夫的繁縟禮節,來往都很隨便,說話也是口無遮攔,但更顯得彼此之間的無限信任和一腔真情。

詩人感懷於此,每遇風和日麗的春天,或是天高雲淡的秋日,他都會登高賦詩,一快胸襟,只不過陶淵明必須等到閒暇時光。全詩雖無一字描繪景物,但讀者儘可想象出鄉村的美景、以及鄉親們的閒情雅緻,而詩人的超曠神情更讓人羨慕。

最後四句表達詩人的感懷,這種飲酒言笑的生活非常美好,拋棄這種生活方式實在毫無道理。吃穿住用都需要自力更生;躬耕的生活,永遠也不會將我欺騙。詩人彷彿是自言自語,又似乎是在總結自己的前半生,雖然並非警句妙言,卻值得細讀。

縱覽陶淵明的這首詩,語言樸實,敘述平淡,但字裡行間卻充滿了曠達和恬靜。作者任運隨緣、自得其樂,更與鄉親們親密無間、如同親人,再也沒有宦途的煩惱和憂慮。

詩人一邊勤於耕作,一邊悠然地欣賞美好的田園風光,享受農家的純真情誼,更領悟了為人處世之道。全文看似平淡舒緩,其實只有詩壇高手,才能達到如此的渾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