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mook:新觀念,在商業與生活之間| 吳伯凡:科學品牌是不是偽命題?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LAUNCH首發》MOOK的slogan是:「新觀念,在商業與生活之間」。

不確定的喧譁永存,觀念的「首發」自然是時代勇氣。在《LAUNCH首發01:科學品牌》創刊出版之前,MOOK的學術顧問吳伯凡與聯合出品人李翔、吳聲,在場景實驗室「造物空間」完成了一場「觀念對談」。

在資訊流爆炸的今天,為什麼我們要強調「科學」在品牌塑造中的意義?大資料等新技術對於品牌而言是「利器」還是「基石」?科學品牌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吳伯凡

商業思想家、冬吳主講人、得到APP《每週商業評論》主理人,《LAUNCH首發》學術顧問

李翔

財經作家、得到APP總編輯、《詳談》叢書出品人,《LAUNCH首發》聯合出品人

吳聲

場景實驗室創始人,《LAUNCH首發》聯合出品人

談科學品牌

慣性時代已經過去

院子裡忽然長出一棵小松樹,用不著我自己去安排,它就土生土長地出來了。

吳聲

:感謝吳伯凡老師與李翔老師來到《LAUNCH首發01:科學品牌》的「觀念對談」欄目對話現場。其實科學品牌這個詞聽起來非常簡單,但在大資料盛行的今天來理解何為「科學」,還是需要先給出準確描述。伯凡老師,請問您怎麼理解這期MOOK的主題?

吳伯凡

:以前的品牌比較粗放,多點轟炸,人是受詞語的魔咒影響的。《與運氣競爭》就在說,很多爆款、火起來的品牌,都源於一次運氣。

今天的品牌要與運氣競爭,不要將爆款誕生的希望寄託於運氣,而是「操之在我」,

其經營策略基於實證資料而非隨機性,是一種實證理性的表現。

吳聲

:如果品牌還是沉迷一種中心化的氛圍渲染,一種心理暗示,那麼它還會遭遇新的詞語魔咒。科學品牌則是在實證理性的基礎上,以資料的標籤給品牌帶來新的吸引力。

吳伯凡

:是這樣的。現在許多品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品牌」。具有相同愛好與趣味的人,不知道什麼原因就走到一起了。品牌的本質,變成一種共識性的社群,從過去「一點對多點」的廣播模式,到現在「多點對多點」的自由人聯合。

吳聲

:幾年前你講「部落化」,從早期沒有品牌到有品牌,是認知的部落化。那麼現在中心化被自下而上所取代,可以理解為「再部落化」。

吳伯凡

:過去的品牌有點像栽樹,一棵樹栽在某個地方。最近我家院子裡忽然長出一棵小松樹,我覺得太好了,用不著我自己去安排,它就土生土長地出來了。現在大量品牌自下而上地生長,其實就是「土生土長」。

從左至右依次為吳聲、吳伯凡和李翔

吳聲

今天的品牌,不僅要讓消費者放下懷疑、選擇信任,更要讓他們主動擁抱。

科學品牌的機制在於基於大量的資料建模而形成一種演算法模型,品牌會越來越「懂」消費者。李翔老師,你認為科學品牌對於企業組織層有怎樣的新要求?是應該更加相信資料的決策,還是更加相信使用者驅動的力量,還是相信新的平臺?

李翔

:到了今天,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將資料作為品牌製造、投放的決策依據。前幾年餐飲業特別熱衷於「供應鏈」「中央廚房」等等。「標準化」肯定是很重要的,但是其實標準化後的進一步量化,是因人而異的過程。因為極端的資料化或者標準化,不適用於那些品質感非常強的餐廳,對品牌也是同樣的道理。

吳伯凡

:「贏家通吃」的市場規律,一旦獲得優勢就不可逆轉。在短期內看,今天的品牌跟過去的品牌還有一個差別: 它的持續時間會越來越短。所以現在我更願意用「聲譽」來表述這一現象。差別在哪裡?其實就類似於商品的定價和股價:股價每天的變化很大、很敏感;而定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不變的。品牌是個很感性的東西,所以它的價值會像股價一樣在一夜之間變化。有些傳統品牌如今已經沒有多少競爭力了,但是很多人仍然認為它是一個品牌。這是一種慣性,過去的品牌是有慣性的。

談品牌打造

以順應的方式「刻意塑造」

品牌馴化使用者,使用者也在馴化品牌,讓它們再來馴化你。

吳聲

:李翔老師提到了標準化之後的量化是因人而異的過程,所以你覺得對於一個科學品牌,「是否建立在數字化之上」並不是一個問題。

李翔

:數字化可能是一個必要條件,但有兩種理解:一是像特斯拉那樣採用全新的流程;二是像餐廳,藉助新的平臺、新的技術手段,不斷強化自己的品牌。或者一個已有的品牌,藉助資料能力精準抵達本來就需要它的使用者。

吳聲

:這些營銷層面的變化,放在以往其實很難想象。是否投放廣告需要董事會討論,說明遊戲規則正在發生變化。我們現在看到有各種基於Facebook或者Instagram的DTC品牌,大家怎麼進一步定義品牌塑造方式的變化?

吳伯凡

:直指人心。就像禪宗的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吳聲

:所以它的效率特別高,鏈路特別短。短鏈路的一個代表,就是近兩年如火如荼的直播電商。我們不去談「直播帶貨」,單說直播本身是不是建立一個品牌的好方式?

吳伯凡

:直播電商很多時候更接近於瞬時性、過期作廢的一種「催眠」。很多東西銷售後退貨率是非常高的。這與我們說的品牌恰恰是相反的,品牌是認可,認可到什麼程度?「無怨無悔」「執迷不悟」。明明這個東西貴,但他就是要買,這就是品牌的力量。我以前講過一個例子:初次購車和第二次、第三次購車的人,品牌訴求是完全不一樣的。初次購車基本按照大眾標準——熱度、引數。但第二次、第三次購車,更多的是attachment(品牌黏性),是被吸引的。

吳聲

:這是一個鴻溝,大部分品牌難以完成這種逾越。李翔老師怎麼理解這個過程?科學品牌最終會是怎樣的態勢,是越來越多「成分黨」,越來越多理性營銷,還是說越來越多相吸相依?

李翔

:我覺得這些都是方向。成分黨其實代表的是產品的新生產方式:成分是公開透明的,原材料都是可溯源的,產品是如何加工製造出來甚至是誰經手製作的都有據可查。比如你可以想象有一天你買一個iPhone, 開啟真的可以看到iPhone「微笑女孩」,整個鏈條是非常透明的。

吳聲

:供應鏈透明。

李翔

:在工業時代或者大眾媒體時代,你無法衡量所有塑造品牌的手段。今天的資料採集能力帶來了衡量的方法,你知道如何讓品牌塑造效率更高。它們其實是同時存在的。每一次有內容平臺或者人群聚集方式的變化發生,都會有相應的產物。譬如直播電商因為發展的時間還比較短,難以去預測它未來的路徑。但之前無論是報紙還是電臺、電視的出現,都會塑造相應的新物種形態。

一旦有新的人群聚集和注意力捕獲平臺出現了,都有可能長出新型別的品牌,其傳播效率會更高。

《LAUNCH首發01:科學品牌》內頁

吳聲

:李翔老師剛才講到新的人群的注意力捕獲,這恰恰就回到我們講品牌的一個重要引數——使用者關係。可不可以這樣理解:使用者新的消費方式以及資訊獲取、社群聯絡的方式,都被技術、數字改造而進化。

李翔

:彼此都在進化。品牌馴化使用者,使用者也在馴化品牌,讓它們再來馴化你。

吳聲

:關於使用者的進化,在科學品牌建立過程中,剛才伯凡老師和李翔老師都提到,非常典型的變化是去中心化、自下而上、分散式崛起的形態。那麼再進一步展望未來,使用者在品牌構成中扮演的角色,應該怎樣去衡量?假如我們今天要做一個科學品牌,最關心的關鍵點,應該就是使用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吳伯凡

:如今,再大的品牌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全天下人都認可某一品牌的時代,肯定不再有了。品牌作為一個認知共同體,是一個基本語境。

吳聲

:相當於要找到那種語境,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吳伯凡

:所以,今天塑造品牌的方式,應該是以順應的方式刻意地塑造。

談品牌生存

成為直指人心的暗號

等到風景都看透,也許你會陪我看細水長流。

吳伯凡

:我過去說,大資料在很多時候跟巫術是很相似的,只關心相關性,而不關心因果關係。實際上,今天它又跟巫術很不一樣。許多東西在科學技術上已經沒有問題,但是你得考慮人們對它的認知是什麼,偏好、購買力如何,等等。這些因素的權重如何分配,不是資料本身能夠幫你解決的。說到底,品牌的認知應該是一種「全面的認知」,擁有這種認知才可能做到「善解人意」。

吳聲

:也就是說,科學品牌能夠成為一個善解人意的品類標籤和符號。

吳伯凡

:它是很微妙的「氣味」,一下子就能被具有相同氣味的人識別。它有若有若無的精神氣質,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之間。

吳聲

:「氣味」和品牌之間有很強的同構性。李翔老師你如何看待科學品牌的下一步?是基於資料本身的生產,還是更加人格化、社群化?

李翔

:我覺得有兩種。一種像優衣庫、可口可樂、耐克這樣的品牌,會藉助新的資料、工具實現高效率,讓它的規模繼續擴大,大者恆大。另一種是基於人群或者社群劃分出來的品牌。它的魅力在於,如果你真的投入時間和精力甚至情感,你會發現它的深度,會更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振,這是我愛買鞋之後發現的事情。

吳聲

:其實你更加偏向後一種。你認為優衣庫是科學品牌嗎?

李翔

:現在的優衣庫也在努力地科學化。從實際表現來看,它已經克服了許多品牌克服不了的問題。舉個例子,很多品牌都解決不了線上線下銷售的統一性,包括怎麼去劃分業績等等,但它都解決得非常好。即使你在門店,它還鼓勵你線上下單,大部分的品牌完全做不到這一點。我相信它在組織上已經做了很多工作。

吳聲

: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品牌的誕生是無論歷史、無論過去的。

吳伯凡

:優衣庫還真是很有代表性。因為成熟的消費社會,會越來越趨於「消費的本分」,你很少能看到炫耀性奢侈,「低價不掉價,奢侈不弱智」,就像王菲的《紅豆》唱的「等到風景都看透,也許你會陪我看細水長流」,科學品牌就是這一類的品牌。

《LAUNCH首發01:科學品牌》外觀

吳聲

:紅塵繁華之後,必然是細水長流。最後我想請兩位老師,就今天討論的科學品牌的建設法則,和科學品牌的下一步,給出一些重要的關鍵詞。

李翔

:不能只把「科學」理解為營銷方式更高效或更便捷,它對產品本身也提出了科學的要求。

吳伯凡

:「不科學」在我們日常的表達中,實際上說的是不合理。如果說科學品牌是一種更合理的品牌,表現為去隨機性、理智性,實際上它是一種經營的結果,代表一種技術上的可能,直指人心。

吳聲

:感謝兩位老師。其實我們對於科學品牌,思考更多的是倫理層面、價值觀層面的事——希望能夠幫助創業者理解數字時代品牌的生產建設方式。我們沒有過多拘泥於「術」,而是理解在新的使用者進化時代、新的資料資本時代,如何去看待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區別,看待認知共同體和「自由人的自由聯合」的可能性,乃至於剛才提到的理性營銷、組織決策的資料化等等。

END

撰文:魏高浩

設計:ACE

運營:何汽水

商務合作:Retnews2017

今日互動

對於新品牌,你是成分黨嗎?

得私域者得天下,得品類者得私域

黑蟻資本:發掘不凡與非凡的“微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