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到底有什麼秘密?為何能成為中國第一個千年宮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為了彰顯自己的豐功偉業,於是,他修建了氣勢磅礴的阿房宮。這座宮殿位於渭河以南,在古時的周朝都城鎬和豐之間。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 。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修建這座宮殿呢?

當時,他覺得都城咸陽的人口太多了,且居住的宮殿又太狹小,於是,大興土木,興建了一座龐大的宮殿。嬴政心想,在宮殿落成後,他能夠搬到那裡度假,遠離擁擠、繁雜的咸陽城。

那麼,阿房宮為什麼要取“阿房”之名呢?

歷史上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史書記載:“阿,即近,因其離咸陽近,且號阿房。”從這裡可以看出,由於,阿房宮離咸陽城比較近,故取了“阿房”這個名字。

第二種說法,《漢書》記載:“阿者,即大陵,取名阿房,是說其高若干阿上為房。”這座宮殿位於大山之上,所以,取了“阿房宮”這個名字。

第三種說法,《史記》記載:“此以其形命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這座宮殿採用了曲徑幽轉的建造風格,正好應了古文“阿房”二字,故以此為名。

第四種說法,嬴政是以一位民間女子的名字來命名此宮殿的。年輕時候的嬴政與一名民間女子相愛,稱帝后的嬴政,還是懷念這段戀情,故以此宮殿來寄託自己的情感。

那麼,這座秦始皇舉全國之力興建的宏偉建築物,到底有多大呢?

《史記》記載:“乃營建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漢書》也提到:“起咸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鐘鼓幃帳,不移而具。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鶩馳,旌旗不撓,為宮室之麗至於此。”

按照史籍記載的資訊,我們大致可以得知,阿房宮南北寬一百一十五米,而東西長六百九十米。這座宮殿足足有八萬平方米,可以同時容納上萬人居住。

但是,這座氣勢磅礴的建築物,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呢?

這一點一直讓人懷疑。

在很多文獻中,阿房宮往往是用“阿城”來代替的;而據考古學者的研究,“阿城”並不是阿房宮,它僅僅指的是阿房宮的前殿遺址。《長安志》記載:“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長安縣西二十里。西、北、東三面有牆,南面無牆。”史書描述的內容,跟考古發現是一致的。

考古工作者還提到:阿房宮前殿的遺址中,臺基上面的南部沒有築土牆的痕跡,而東、西、北三面確實築起過土牆。這就說明,阿房宮實際上沒有建成,這一結論漸漸在考古界流傳開來,成為考古工作者的共識。而且,歷史上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阿房宮真實存在過。

民間流傳,楚王項羽消滅秦軍後,將阿房宮付之一炬。史書中也有相關記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但是,這裡說的是“秦宮”,並非“阿房宮”。考古工作者對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勘察發現,這裡並沒有被火燒過的痕跡。如果,大火真的燒了三個月,不可能前殿一點也不受影響。

所以,考古學家認定:阿房宮並沒有真實存在過,民間流傳的“項羽火燒阿房宮”必然是錯誤的,項羽一把火燒燬的是秦咸陽宮。唐朝時期,杜牧寫過一篇《阿房宮賦》,這明顯是描述秦朝阿房宮的情況: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

……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那麼,杜牧難道也在虛構歷史?

事實並不是這樣。

寶曆元年,十六歲的唐敬宗李湛繼位,這位年輕的皇帝由於疏於教育,變得昏庸無能;他整天不理朝政,只知道奢靡揮霍,還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宮殿。杜牧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勸導唐敬宗,他寫下了這篇文章。

文章表面上描述的是秦始皇荒淫無度、修建阿房宮,實際上是借古諷今,諷刺唐敬宗的行為。杜牧希望當朝統治者能夠以史為戒,端正自己的行為,將重心放在改善民生上,而不是隻關注自己。如果,統治者執意如此,他們必然會落得“後人復哀後人也”的下場。

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杜牧提到:“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這裡並沒有提及他是從哪些史籍中找到關於阿房宮的記載的。

所以,阿房宮是否真實存在,還是一個謎。

參考資料:

【《史記·秦始皇本紀》、《上知己文章啟》、《阿房宮賦》、《長安志》、《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