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ip蛋:三隻松鼠失去流量,章燎原為何不公佈雙十一成績?| ip蛋調查

作者|陳格雷 來源|IP蛋炒飯(ID:IPCOOK)

前幾天出現了一篇很火的文章《三隻松鼠失去流量/一夜回到解放前》,描述了三隻松鼠的現在眾多困境,頗多挖苦。

但我覺得,這篇文章對三隻松鼠的狠踩有不少失之偏頗,比如——

文中說三隻松鼠沒有如往年一樣公佈2020年的雙十一成績是因為不堪入目而不敢說。但其實,文中已經提到,在2020年9月,章燎原就已公開表示要“三隻松鼠告別流量”,在這樣的新戰略下,選擇不公佈代表流量的雙十一成績,是理所當然的事,才能向全公司和外界表達新戰略的決心。

又比如,文章說三隻松鼠雖然在2020年大力拓展線下店,但收效甚微,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線下店收入佔比只有8。89%。但其實,既然是在2020年才開始發力,衝到千家門店,根本不可能那麼快見效的,只能是先佈局、再完善、再收穫,這需要至少二至三年的過程,尤其是線下店。

轉型期的陣痛是必然,不能把這種陣痛視為失敗。更何況,三隻松鼠已經成為比較家喻戶曉的品牌,名字和形象屬性也有鮮明IP特性,而IP屬性是能幫助三隻松鼠在自流量時代成功的。

章燎原先生出現在文章中的幾句話才是最關鍵的——

第一句是“三隻松鼠要忘記流量時代,並習慣放緩增長。”

第二句是“為什麼花了許多錢,流量不能攥在我們自己手裡!”

第三句是“做到1米寬1000米深的事情。”

這三句話加在一起,其實就是:透過自建流量和精深垂直,打造強勢品牌贏取未來。

「精深垂直」可以透過減少SKU、聚焦明星產品實現,但是,「自建流量」得怎樣做呢?對已經習慣於用粗暴方式獲取電商大流量的三隻松鼠來說,改變汲取流量的風格才是最難的地方。

現在,三隻松鼠「自建流量」的方法是兩條線並行:線上,透過自建眾多的自主直播間,發展線上自流量;線下,透過大量開設門店或商場內的專區,獲取線下自流量。

線上自直播+線下自門店,這兩條獲取自流量的路線當然是對的,尤其在現在。但老小格認為,這些都是骨架,不是靈魂和血肉,如果欠缺了靈魂血肉,那贏得長期自主的流量,還是會做不到位。

先來充分理解,「自流量」的本質是什麼?

「自流量」的本質,是企業的品牌及產品有一種油然自生的魅力價值,能打動人、感染人,形成亞文化,形成圈層,形成共識,能自發購買、傳播,甚至參與共創。

當然不是所有知名品牌及產品都能有IP化屬性的,能做到的一定是少數,比如NIKE、LEGO、奧利奧、SUPREME、海底撈、喜茶等等。

我曾一個一個品牌案例,細細拆解過這種魅力價值是什麼?其實就是兩點:情感價值和文化價值,情感價值能打動人、感染人;文化價值能形成亞文化、形成圈層和共識;之後的自發購買、傳播和共創,都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而這兩點同時就是IP賦能的本質:情感能和文化能。所以,品牌及產品能否具有「長期自流量」的本質,就是有沒有IP化屬性,有沒有IP的情感力和文化力。

這和章燎原先生所說的三隻松鼠的未來是一樣的,要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以及形成“場景化消費”。(場景是由文化氛圍組成的)

三隻松鼠本來就天然具備IP形象屬性,名字也琅琅上口,但確實還不夠。不夠在哪裡呢?我覺得是被電商大流量時代給害的:使得本可以發展出充分情感文化的三隻松鼠,一直因為粗放式的投放獲取流量,而沒有做到位,僅僅是電商流量中的一個更親切易記的名字形象。

如果三隻松鼠的IP價值在早期做足,

三隻松鼠早就變成社交貨幣了,

現在自流量就不會是問題。

簡而言之,三隻松鼠是一個天然自帶IP氣質的品牌,卻走的是傳統的、靠名字和流量崛起的路子,當然也吃透了傳統電商的紅利。

而現在,如果三隻松鼠要做自流量,就不可能不考慮自身的IP基因(不是每個傳統電商品牌都有像三隻松鼠這樣的基因),而且,應該就從IP基因出發,去構造自流量體系,才既正又奇。

怎樣做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先從比較開始吧……

下面,我會做一件簡單而一目瞭然的事,方便大家清晰看到,三隻松鼠的不足之處在哪裡?

我會將

三隻松鼠和M&M巧克力豆公仔

進行充分比較……

看看三隻松鼠的IP魅力缺少什麼,

為什麼沒有像M&M公仔一樣成為社交貨幣?

三隻松鼠和M&M巧克力公仔有很多相似性,比如都是零食品牌,都有核心形象,而且都有數量,三隻松鼠是三隻,M&M公仔主要是五隻。

但差別也很明顯,這些差別正是能否成為社交貨幣,帶來自流量的關鍵——

從上圖可以清晰看到,雖然都是零食品牌的IP形象,但在形象氣質、色彩識別、情感傳遞、文化特質上差別很大。

三隻松鼠的形象,顯然脫胎於兒童動畫,不夠簡單符號化、不夠色彩鮮明,也不是很潮流化,這會造成一個問題:形象的兒童動漫氣質,與核心購買人群是脫節的,與核心購買場景的體驗,也是脫節的。

而M&M公仔,顯然非常符號化,色彩鮮明,每一個公仔都有一個鮮明主色,而且非常容易和潮流文化結合,在氣質上,不是兒童動漫卻又很有童真,和核心購買人群及場景體驗是完全一致的。

看上面的對比圖就非常明顯,左邊三隻松鼠的人偶,很容易讓人覺得是幼兒園的場景,似乎更吸引小孩子和合家歡。

而右邊的M&M,卻很有都會和時尚氣息,也很容易和QQ企鵝這樣的其他IP進行聯動,並且很容易成為各種店面的擺設裝飾,非常突出食品的氣質。

這和M&M公仔的設定有極大關係,它們就是巧克力豆的化身,形象即產品,產品即形象,IP和產品的高度合一,使人們很容易將感情投入變為產品投射,產品體驗就是IP體驗。

看看下面的M&M產品堆頭設計,實現了IP與產品的高度統一。

而三隻松鼠確實很難做到這一點。

不僅如此,三隻松鼠的產品包裝設計,雖然也充分用了松鼠形象,但色彩的不足以及形象與產品關聯上的不足,使得產品的自傳播力量很難做強。

上面的產品包裝比較圖能很清晰看到這種差別。

三隻松鼠的包裝更像是純形象化包裝,而M&M的產品包裝有更多情境感、嬉戲感,讓消費者看到包裝就有參與感。

這背後還有一種角色設定上的差異,看看下面的這張比較——

三隻松鼠的三個形象,雖然著裝上有差異,還有一個形象戴了眼鏡,但是在精神氣質上是沒有本質差別的,都是中國兒童動漫的快樂、開心,沒有個性化的分別。

而M&M的公仔,卻是每一個都有不同性格的,從自戀到老道,從有型到呆萌,從自信到神經質,這種個性化的設定,確實會更容易打動到消費者的內心,因為能直接觸動到不同的情感G點。

還有一點明顯不同的是,三隻松鼠的歡樂形象背後沒有更多東西,而M&M的形象背後還有幽默感,有沒有幽默感,是一個IP角色有沒有情感立體層次的關鍵。

M&M的公仔,

能輕易做出高幽默感、高共情力的相簿,

而很多其他不到位的IP形象,就做不到。

IP能不能足夠成功,差別就在這些一點一滴的細緻分別上。

一個90分的IP形象,和一個6、70分的IP形象,效果差別是極為巨大的,很多時候,並不是企業的IP化策略不好,就是角色形象不到位,就無法實現預定目標。

這種到位和不到位的差別,在雙方的店面差異感就能一目瞭然——

左邊的三隻松鼠店面,綠色生態感和卡通形象的結合,傳遞的還是偏兒童動畫的氣息,而右邊的M&M店面,則以鮮明的色彩足夠抓取眼球和視覺記憶,也以足夠的幽默感和潮流感,使之成為潮流文化的場所,吸引年輕人。

由於M&M的色彩屬性極強,所以,在上海開的首家體驗店,就能用色彩搭出“上海”兩個漢字,讓消費者備感觸動。

而這正是三隻松鼠IP的極大軟肋——欠缺足夠簡明的文化符號標識,不能進行任意組合,很難形成豐富的時尚化內容。

可能並不是很多人知道,三隻松鼠其實早就很重視IP內容的打造,還委託動畫公司做了動畫劇,但問題是,三隻松鼠的動畫劇也還是兒童動畫劇。

三隻松鼠兒童動畫劇的劇照

兒童動畫劇的內容設計,使得動畫內容和三隻松鼠的主力購買人群、核心體驗場景是迥然不同的,也就無法真的助力多少,只能在吸引兒童的喜愛度上有所加分。

另一個問題是,由於是長篇動畫劇,使得形象更為複雜,沒有能解決如何讓IP形象更鮮明、更簡單的問題。

其實我覺得,最適合三隻松鼠的,是能夠和品牌/產品/消費者高度一體化的內容,應該是時尚潮流短片,以及圍繞IP的文化活動,這樣才能與核心消費者增強互動,培養出自流量素質。

之所以要將三隻松鼠和M&M進行完整的比較,並不是妄自菲薄。實際上,三隻松鼠的未來潛力,一定會比M&M要大得多,這是一定的。

正因為三隻松鼠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所以才值得借鑑,讓自己做得更好。

簡而言之,三隻松鼠的IP化屬性遠遠沒有做透,如果能做透,成為文化符號,以此為中心,自傳播就自然做到了。

怎樣做到呢?

兩件事:設計和內容,

還要結合產品創新。

在設計上,朝文化符號方向發展,應該更色彩鮮明、符號簡潔,同時,要更個性化、更有趣,而不只幼兒園式的天天快樂。

在內容上,三隻松鼠的IP內容,應該像HELLO KITTY、熊本熊、KAWS、LINE FRIENDS一樣,走文化符號化、時尚化、簡易輕便化的路線,才更符合零食品牌以及核心人群的設定。

關於這兩點,我最近在影片號專門發過一篇《條條大道通IP》,講解如何做非故事IP:

僅僅只是設計和內容不夠的,還應該和產品深度結合,就像M&M公仔與巧克力豆的深度結合一樣。

產品才是王道,

而IP化創新產品,

更是王道中的王道。

是的,條條大道通IP,一個商業品牌也可以成為IP,並透過打造IP,實現非常省錢的、更凝聚人心的長遠自傳播。

當然,所有這一切,都需要三隻松鼠在IP的基因上,做出更充分的最佳化,才能做得到。而如果能最佳化成功,那麼三隻松鼠就能以IP文化符號為中心,更好地完成線上自直播+線下自門店的建設。

正如同三隻松鼠創始人章燎原所說,讓品牌“無限接近並觸達消費者”。

簡之,

沒有自流量的品牌不是好IP。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IP蛋炒飯(ID:IPCOOK),作者:陳格雷(老小格)及團隊

《超級IP孵化原理》作者,IP孵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