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陳仕彬 | 審美是未來社會最大的消費

審美是未來社會最大的消費

陳仕彬

(書畫家、收藏家、教育家)

“審美是未來社會最大的消費”,可能有些朋友會對這個說法有些意外乃至有所不解,這也恰好說明我們對審美在當代以及未來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意義瞭解得還很不夠。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審美的話題。

什麼是審美?詞典裡的解釋簡明扼要,審美就是“欣賞、品味或領會事物及藝術品的美”。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知道,審美其實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精神需求,人人皆有。

談到需求,大家會想到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遞進。

不難看出,在上述五種需求中,越是高階的需求,與審美的關聯越大,一個滿足自我實現需求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的人。也就是說,當下和未來,伴隨著人們外在生活品質的提高和內在精神的提升,大家的審美需求在隨之增強,並且將在各種需求中佔有越來越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從消費角度而言,關於審美消費大家能聯想到哪些?購買收藏繪畫作品?看電影?聽音樂會?這些都是,但這肯定只是對審美消費的狹隘理解,遠非審美消費的全部。

遊客在印度烏代浦湖邊一處餐館,對著湖對岸拍照。(劉帆/圖)

審美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吃、穿、住、用、行、遊、購、娛,我們的所有消費其實都會打上審美消費的烙印,而且審美消費的佔比會變得越來越大。同樣布料的衣服,為什麼著名設計師的剪裁作品可以是普通衣服價格的幾十倍?同樣功能的手機,為什麼蘋果手機賣得那麼貴,還風靡全球?久居都市,人們為什麼會渴望自然、熱衷旅行?這背後正是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結合馬斯洛的精神需求說,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層次越高,消費者能接受的產品定價也越高;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正在實現從技術層面向美學層面的轉化。

經濟學家其實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把人類經濟的發展歷程劃分為三大經濟形態,即農業經濟形態、工業經濟形態、大審美經濟形態,這第三個形態就是我們現在所處和未來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人們進行消費,不僅僅是“買東西”,更希望得到一種美的體驗或情感體驗。經濟學家觀察到,當國民所得超過一萬美元時,社會就開始追求生活的美感、休閒生活、奢華體驗。把美感生活和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商業活動就是美學經濟。美學經濟或者說審美經濟,講究 “以美感創造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據說已經成為經濟學200多年來最大的一次價值轉向,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文化創意產業正源於此。

概括地講,審美需求是人的重要需求,將與日俱增;審美消費無處不在,將成為未來消費的主體。接下來從兩個方面再談談這個話題。

陳仕彬 雲臺山清秋 180cmx90cm 2019年

首先是關於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不少學者認為,當今社會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正在消弭藝術和生活之間的距離,在把“生活轉換成藝術”的同時也把“藝術轉換成生活”。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受當代藝術觀念的影響,藝術和生活的界線確實正變得越來越模糊,我們的生活也變得離不開藝術,或者說正在和藝術融為一體。以書畫為例,一方面與書畫相關的設計元素或者說衍生產品,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電腦中的書法字型、街上的廣告牌、帶有書畫元素的日常用品等;另一方面,學習書法和國畫已經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書畫不是為了成為書畫家,而是因為喜歡,願意把它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可以想象,當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越來越審美化的時候,審美消費的比重也正在整體消費中變得越來越突出。

其次,近些年來,東方美學和中式生活在迴歸,有人稱之為“新中式雅生活”。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中式衣服、中式建築、中式庭院、中式傢俱、中式生活用品……“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伴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傳統文化的復興,人們再次對東方式的文人雅緻生活充滿嚮往。這在文化上是好事,在經濟上也足以形成一個產業系統,可以說同樣是地道的審美消費。

筆者撰文分享對審美消費的認識,目的肯定不在經濟層面,主要還是希望能夠藉此引起大家對審美的重視,從而注重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可以說,無論是當下還是未來,不懂審美就不會生活。只有高雅的審美品位,才能真正享受美好生活,在審美經濟時代不斷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幸福指數。

本文刊於《藝術市場》2019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