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官員經常辭官回鄉,靠啥生活?其實古人有一特質我們丟失了

縱觀歷史官場,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那就是隻要在做官期間有不滿的地方,無論是對皇帝的政策不滿,還是對官場的生活不滿,這些官員們總是喜歡辭官回鄉,對此,人們不禁納悶,沒了官職,他們又靠什麼生活呢?

事實上,如果用現代人的思維去思考古人,得到的往往是相反的結論,要想明白為什麼古人辭官後還能生活,首先要弄清楚現代與古代社會的差異。

01

現代社會和古代社會的差別

現代社會與古代社會差別是多樣性的,不過從百姓生活水平上看,主要的差別還是生產技術提高了,而先進的生產技術又增加了老百姓生活中的物質多樣性。

例如服裝行業,在古代,人們只能穿粗布製成的衣服,保暖效果不佳,款式也很有限,儘管古代也有比較優質的絲制服飾,可其昂貴的價格,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夠消費得起的。

又比如食品行業,古代不比現代,沒有成熟的食品加工鏈,加上缺少現代新增劑(符合國家標準的新增劑),因此食品保質期往往都很短,且不利於儲存和運輸,所以,古人在飲食上能夠選擇的食品也是相當有限的。

同理,生產技術的差距涵蓋了各行各業,對於古人而言,市場上的物資是十分有限的,平時賺到的錢,拿到市場上也買不到什麼好東西,所以很多人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外,其他的錢都會存起來。

對於那些辭官回鄉的官員們來說,他們離開了官場,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開銷自然也隨之變小,哪怕做官時間再短,其俸祿也能保證一家人基本的生活了。

現代社會則相反,大家都想存錢,但生活中到處都是現代商品,隨便進趟超市,出來結賬時就是好幾百的花銷,現代社會物資倒是豐富,可也使得人們很難再把錢只用於基本的衣食住行上。

02

農耕社會的好處和缺點

除了生產技術低下使得古人能存下錢以外,古代官員敢輕易辭官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古代處於農耕社會,只要有田地,基本上餓不死。

出生在現代都市的城裡人可能體會不到,只有真正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才知道農田對於生活來說有多麼重要,哪怕你在城裡找不到工作,或者厭煩了大城市,只要你在農村有塊田地,隨便種點吃的,都能讓你活下去。

古代生活就是農耕生活,除了朝廷官員,普通老百姓家家戶戶都靠種田為生,每個季節種對應的農作物,每塊田地都有相應的作用,除此之外,家家戶戶還會在門前門後種植大量的果樹,有的還會養殖雞鴨豬等牲畜,更有甚者,還會在水塘裡養殖一些魚,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

所以,只要古代官員在辭官之前,家中有地,大可放心辭官。

那麼,古代官員們是不是都有田地呢?答案是肯定的。

古代官員們的俸祿不僅僅是錢,有的朝代還分發土地,而且即便不分發土地的朝代,官員們也可以拿著俸祿去買地,雖然官級大小不同,朝代與朝代也有區別,但買地這件事都是官員們可以做到的。

著名詩人陶淵明告老還鄉,也是因為家中有地,心裡不慌,如果家裡沒有地,他也沒心思作出流傳千古的詩句不是嗎。

當然,農耕社會也有自己的缺點,農業規模小,商品經濟不發達,抗壓能力弱,一有天災就容易餓死人,朱元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年如果不是他的家鄉發生旱災,父母雙雙去世,他也不會投靠皇覺寺,明朝的建立恐怕還得晚幾年。

03

古人的特質

除了落後的物質生產水平以及農耕社會有土地就能生活的性質以外,古人辭官其實還有一個最根本的緣由,那就是他們擁有一種現代人不具備的特質,在他們看來,精神生活品質,高於物質生活品質。

劉禹錫曾經說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簡陋的房屋由於高尚品德的存在,顯得並不簡陋,這其實,就是古人追求精神生活的表現。

對精神生活的追求,現代社會當中也有,可惜的是,隨著資本的侵蝕,社會已經漸漸變成了物慾橫流的社會,這種追求精神生活品質的人,也越來越少,

當追求物質生活成為主流,追求精神生活的那波人自然也就銷聲匿跡了,因此追求精神生活,也就成為了古人的特質。

除了現代,無論哪個朝代,官員的生活都要比平民要優渥得多,因此辭官回鄉對任何官員來講,都是一件做減法的事情,未來的生活一定更加糟糕。

可是對於那些透過科舉制度,考進官場的文人而言,如果官場失意,或者需要與他人同流合汙,一同欺壓老百姓,那麼即便生活優渥,也是違背本心之事。

古人之中有相當大的一批官員對自己的品性看得十分重要,因此哪怕物質生活上有所欠缺,只要精神生活能更加富足,辭官回家便在情理之中。這一點,從陶淵明回家後,作出大量的詩詞也能看出,如果不是精神富足,陶淵明哪有興趣吟詩作對呢。

04

結語

現代社會中,追求精神生活似乎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在許多人看來,成功人士的標準就應該是有房有車,那些打著追求精神生活的旗號,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的人,不過是社會競爭中的失敗者而已。

然而,追求精神生活真的那麼不堪嗎,顯然不是。陶淵明為什麼能流傳千古,還不是因為他放棄仕途,歸隱田園,莊子為什麼能流芳百世,還不是因為他放棄楚王丟擲的橄欖枝。

從這些人聞名到現在來看,可見世人心中,一直存在著追求精神生活的火種,有的人不認可精神追求,只是這團火種還未點燃罷了。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