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忽悠是品牌的底色?不!技術才是

編輯導語:作為產品的重要核心,若想將技術作為品牌特色進行推廣,那麼,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推廣營銷佈局?其中,品牌在推廣時應當注意建立技術與消費者的直接關聯,本篇文章裡,作者總結了技術營銷的方法策略,一起來看一下。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其實也難為有米之炊,因為你可能遇上一個吃麵的人,營銷也是一個道理。

對於很多行業來說,技術是品牌永恆的底色,不過有些品牌技術實力戰五渣,卻想著透過營銷搞定一切,這,不僅自欺欺人,還浪費空氣。然而,即便技術實力很能打,要想讓所有人知道你確實可以打十個,也不簡單。

因為消費者不在乎你的鑽頭有多厲害,他們只關心你的產品能給他的牆上鑽什麼樣的洞,更別說對你鑽頭使用的是啥技術感興趣了。

也就是說,通常技術本身和消費者的關聯是不足的,營銷就是要建立技術實力和消費利益的直接對映,打通這種沒有直接連線的關聯。

就拿汽車技術來說,你說你的發動機用了什麼缸體熔射技術,什麼機油泵,自動駕駛技術使用了幾個鐳射雷達,who care?

你不如採用有效手法,讓人相信你的車有了這個發動機加速效能多好、還多省油,自動駕駛達到了啥級別、什麼情況下可以幫你規避駕駛風險。營銷,就是要找到這個有效手法,並付諸行動。

那麼,對於品牌來說,技術該怎麼營銷傳播才有效?怎麼打造先進技術標籤感?小僧以為,技術營銷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拘泥於一隅,具體來說,技術傳播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並且避免三個誤區。

一、技術傳播的二個維度

任何技術的認知都是由上而下,由圈內到圈外的,然後才形成普遍認知的。所以技術傳播不是沒頭的蒼蠅,可以從行業層面再到使用者層面進行,並且儘量做好節奏安排和配合,形成立體聲量,最大效果擊穿公眾認知,建立起技術標籤認知。

1. 行業層面引領輿論

媒體以及行業KOL幾乎觸達每一個人的資訊鏈,其影響力之大,已不言而喻。說技術是由上而下由圈內到圈外形成認知,就是要首先在行業層面形成鮮明論調、在特定圈層內形成追捧,透過媒體端為技術定調,建立起技術權威性和信任感,為技術認識下沉打下良好基礎。

輸出觀點。

技術是冰冷的 ,或者坦率點說行業某個發展時期,大家的技術可能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區別,這種情況下即便讓行業專家或者媒體吹的口乾舌燥也沒用,因為很難形成差異性和獨特性。

行業內傳播就是要讓專家或媒體輸出獨特的技術觀點,形成符合品牌身份的技術論調,把標籤貼上來,觀點傳出去。

技術觀點的輸出可以從整個行業發展關口、產業發展階段等宏觀層面輸出,體現自己技術之於行業的意義或者是帶來的貢獻。

也可以基於行業內其他品牌技術的差異點上進行輸出,突出自己品牌對於技術的思考,賦予技術社會意義或者是傳達企業公民責任;當然還可以從對於消費者的洞察上輸出觀點,展現品牌理念或願景或者是精神等。

觀點的輸出可以透過品牌相關領導人或工程師出席活動、參加訪談等形式進行,然後透過媒體報道、解讀傳播出去。無論是哪個角度的哪種觀點,一定要符合自己品牌地位和氣質,言過其實或者是名不副實都是自掘墳墓。

實測體驗。

技術傳播不僅靠嘴吹,還需要身體力行的感知才能建立起可信度,也就是需要實測或者體驗。手機、相機等數碼產品,汽車行業等就經常進行這類活動。

技術實測體驗的玩法就花樣繁多了,開箱、拆機、實驗、對比測評、試乘試駕等等不一而足,實測體驗主要是依靠圈內媒體進行的,因為媒體都有自己的一眾粉絲,在圈內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而且相對離使用者最近,很容易快速普及品牌技術。

實測體驗主要是輸出技術優勢利益點以及使用場景,直觀告訴消費者你的技術能為他們解決什麼問題,在什麼情況下,這個技術可以省時省力還倍有面兒。沒錯,基於使用場景,由技術輸出利益點,由利益點延伸到情緒、情感,甚至社會交往上。

行業層面的技術傳播,從由上而下由圈內到圈外構建起品牌技術的輿論場,重點在輸出技術高度、深度和精度,清楚明白告訴別人你的技術是什麼、怎麼樣、關我啥事。

2. 使用者層面擴大認知

行業層面的技術傳播是技術認知擴散的策源地,一個技術要想形成普遍認知,具有差異化標籤,還需要不斷在公眾層面進行認知互動,這樣,技術才能形成社交傳播和深刻印記。

製造社交社擴散和標籤式記憶,不是大海里丟石子般的傳播,而應該是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製造蘑菇雲式的營銷事件,追求讓品牌技術傳播成為集體記憶或時代印記。小僧以為,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策劃這種事件。

技術行為秀。

如果你的技術已經量產應用,那就可以基於技術用在產品上的切實效果製造吸引眼球的行為秀,直觀把你的技術實力亮出來,讓營銷成為一種事件,讓行為成為鮮明印記。

就比如保時捷卡宴,為了體現其強大的動力組合和優秀的動態效能,製造了拉動空客A380的震撼事件。捷豹 F-PACE挑戰高達20米的60度摩天輪,瞬間引爆討論。還有沃爾沃卡車的“史詩級一字馬”,讓肌肉男橫跨在兩部卡車間劈腿,直觀說明卡車的穩定與精密,此外,沃爾沃甚至搞了汽車疊羅漢等事件。

所謂人狠話不多,技術行為秀沒有複雜的各種環節,聚焦在一個能夠穿透傳播的具象動作上,透過某種大力行為直接體現出技術的優勢和利益,形成鮮明的標籤化記憶。

訴求展視化。

技術行為秀的方式依賴於產品效能的真實表現,如果你的技術還沒有應用在產品上或者是比較難透過動態行為體現,那就可以採用訴求展視化的方式。所謂展示化,就是技術訴求遷移,透過某種觀賞性或互動式裝置進行訴求表達,遷移感知優勢和利益。

比如凱迪拉克的金魚缸展覽,把一輛凱迪拉克被放入充滿水的金魚缸,體現密封性的強大,也展示其內飾做工用料無毒無害。雪佛蘭通過幾塊石頭的疊加支撐,令“大黃蜂”懸置在空中,打造第六代科邁羅的平衡藝術展,體現其車身輕盈和車身配重比。

當然,你也可以打造一些聲光電的互動裝置,透過互動體驗的形式來感知技術原理或實力。訴求展視化的方式不依賴與產品的動態表現,更多是靜態的觀賞和技術遷移的體驗,所以在技術落地的可見性上比較弱,傳播衝擊力沒那麼強。

話題炒作式。

如果直接的技術傳播難引發大規模關注,那就沒必要一棵樹上吊死,可以換種思路,透過製造話題進行炒作,吸引注意力後再進行技術傳播。

這裡的話題可以是線下事件引發,也可以是線上傳遞,不過要注意,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議題的策劃都要緊密結合技術特點或優勢,否則,傳播很難關聯到技術本身,一場熱鬧後你想輸出的訴求無人知曉那就毫無意義了。

在使用者層面擴大認知,不是日常頻繁式的問候,而是一鳴驚人式的吸引關注,透過大動作聚焦注目,形成人傳人的口碑擴散,這才是最有效的,因為這樣製造了群體記憶或者說是時代印記,久而久之,即便大家記不住你的細節,但是技術不明覺厲感不會被磨滅,就形成了先進技術記憶和識別,為品牌打上了標籤。

二、技術傳播的三個誤解

營銷的核心作用其實就是價值交換,基本路徑是讓合適的人群覺得你的產品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也就是透過你的營銷創造交易可能。

而品牌技術,其實是這種價值的有力支撐,也是能夠滿足使用者需求的說服力所在。所以,小僧以為,做好技術傳播要避免無中生有畫大餅,也不要大而全細緻入微挑戰使用者的記憶力,更不要企業本位視角,拿著芝麻當西瓜趾高氣昂覺得自己天下第一。具體來說,以下三點一定要注意。

1. 切莫無中生有

每個品牌都追求流量、增長,一日千里一炮而紅那種,但卻總是忽視掉自己手裡有什麼,想著搞搞營銷就能萬事大吉。這是技術傳播的大忌,因為技術本身是硬核的支撐,容不得半點虛假,如果只放嘴炮徒有其表,那麼你的營銷有多好,對品牌的傷害就有多大。

就如別人釋出新車宣佈最高續航里程超1000km,贏得一片叫好,你也說自己的新車即將釋出,能跑1000km,幾分鐘能充滿電,還很安全成本又很低,聽起來厲害,還是會惹得吐槽質疑。技術是品牌永恆的底色,但技術不是嘴吹出來的!一切弄虛作假、混淆視聽、玩弄擦邊球的技術傳播都是耍流氓。

沒有種子就想種草,甚至沒有種草,卻想著磨刀霍霍去割草?營銷真不是這樣。

2. 謹記訴求聚焦

馬克思教導我們,多重點等於無重點,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人的長期記憶由短期記憶轉化而來,而短期記憶同時不會記住很多資訊,所以,傳播訴求一定要聚焦,聚焦,再聚焦!

尤其是技術傳播,本身就和消費者的連線較弱,如果傳播還是用一堆技術資料或者是專業術語,那無疑是將消費者拒之門外。訴求聚焦就是梳理技術資料,轉化技術術語,然後提煉出最核心的訴求進行集中傳播,包括技術命名、USP、特點都要直戳痛點貼標籤佔領心智,不要總想著一次性告訴別人你哪哪都好,拿出最好的打動人心就足夠了。

這個時代不缺均衡型品牌,而是缺乏一枝獨秀的品牌,只要你技術的核心優勢足夠打動人,那大家對其他技術的容忍度就會高很多。

3. 注意受眾視角

什麼是品牌,從認知角度來說,所謂品牌就是消費者對你品牌的共識,直白點說就是大家覺得你是啥你才是啥。傳播也是一樣,一切都是消費者導向的,而不是品牌導向,說起來容易,營銷起來很多品牌還是會犯毛病。

天天扯自己開發了多少年,研發起步有多早,結果呢,拿出的技術成果可能是個三流水準,還說自己很先進、引領行業。這,諸葛孔明見了都說不出話了。又或者天天科普自己的技術原理有多先進,用料有多好,體驗呢,渾然無覺或是讓人莫名其妙。

有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這種冷倒被很多品牌技術傳播演繹得淋漓盡致。放棄品牌視角,注意受眾視角,多研究研究你的受眾缺什麼,他們感覺怎麼樣,他們有啥想法,喜歡怎麼玩,而不是閉門造車,拿著隔年的冷飯當還魂丹。

可以看到,其實技術傳播的很多路徑和注意事項是和產品傳播類似的,只不過技術傳播有著自己的特殊性,需要花費更多資源和投入,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

如果你有足夠優勢的技術,那就可勁兒去行業內外傳播,如果你的技術不夠先進,那就尋找差異化認知賽道,找到自己的路徑去傳播。無論如何都要跨越對映鴻溝,建立起技術的認知關聯!

#專欄作家#

小僧鯤鯤,微信公眾號:營銷禪修院(ID:MandCX),讓營銷沒有難渡的劫,分享營銷知識、策劃乾貨和文案技巧,阿彌陀了個佛~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