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郭沫若一生做的錯誤決定,挖掘明皇陵,屍骨和文物大受破壞

郭沫若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史學家、詩人,也是中國有名的文壇巨匠。他的一生寫下多部優秀的著作,飽受讚譽,但在他的生命中,曾經做過一件事,讓他很受爭議,那就是他建議並參與了挖掘明皇陵。挖掘出來以後,導致大量文物被毀。這是怎麼回事呢?

1955年初,考古專家們在北京昌平發現了明定陵的存在,這裡埋葬的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朱翊鈞。在當時,郭沫若正擔任我國曆史研究所所長,具有決定古墓的挖掘權。考古學家們對是否要挖掘的態度並不一致。

有的人認為,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挖掘出文物很難得到妥善保管,應該繼續在地下儲存;也有的人認為,既然人們已經發現了明定陵,挖開這座陵墓就有可能讓明朝的歷史更加清晰,一些未解之謎也就能夠得以解開。大家各執一派,最終郭沫若力排眾議,敲定挖掘明定陵。

這個決定在我們如今看來,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當時的裝置條件不足,明定陵的規模卻非常龐大,這個陵墓的主人曾經在明朝上是一個響噹噹的皇帝。就是他開創了“萬曆中興”的新局面,他也是在明朝歷代皇帝中,做得最穩的那一個,自然他的陵墓規模也非常龐大。

當人們把陵墓挖掘開以後,裡面龐大的建築體系令大家很吃驚,佔地面積高達18萬平方米,而且裡面的文物數不勝數,珍藏著各種金銀珠寶,器具用品等珍貴文物整齊排列。據當時的不完全統計,數量達到3000多件。

可是,挖掘出來跟儲存下來完全是兩碼事。在對明定陵挖掘的過程中,由於技術不成熟,很多文物都遭到了永久性的破壞。比如一些本來在陵墓中儲存的非常完好的絲帛衣物,重見天日時,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就直接風化掉了,還有不少精美的瓷器和金銀飾品,一遇到空氣,就被迅速氧化,出土不久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損害。

更可怕的是,文化革命時期,明定陵也遭到了不小的衝擊。一部分人闖入了明定陵的地宮,不僅把皇帝和皇后的遺骸扔了出來,還帶走了大堆的畫像。陵墓現場一片混亂,如果郭沫若當時沒有拍案決定挖掘,那麼很有可能明定陵就不會遭此一劫。

有傳聞說,郭沫若挖掘明定陵是有私心的,這源於他的祖上的關係。郭沫若的祖上應該是郭子興,朱元璋曾經追隨過他。朱元璋起義以後,直到做了皇帝,都離不開郭子興的提拔和輔助,但是當朱元璋坐穩了皇帝后,為了防止功高震主。在郭子興病逝後不久,就抄了他的家門。幸好,郭子興的一個兒子發掘苗頭不對,早早跑路,找了隱蔽的山區隱蔽起來,這一脈便是郭沫若的家族。

也許郭沫若當年同意挖掘明定陵,有他私心所在,但無論如何,這座優秀的文化瑰寶一旦被破壞了,就就再也回不來了。希望我們後人能夠謹記這次慘痛的教訓,好好保護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