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沒有“聖人”光環的王羲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中國古代,“聖”這個字可不是隨便亂用的,是一個集榮譽、地位、聲望、影響力等眾多因素在內的“特殊”漢字,這還真不是假的,比如皇帝被稱之為“聖上”,儒學鼻祖孔子被尊稱為“文聖”,義薄雲天的關羽被尊為“武聖”等等,都是說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已經做到了極致的水準,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境界。

那麼在書法領域,“書聖”就是王羲之了,王羲之的這個頭銜自然也不是他生活的年代就有的,而是隨著後世書法歷史的不斷髮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了他的偉大,才有了封聖這一步。

一般來說,人有了光輝,很多缺點和不足都會被掩蓋,那麼今天咱們就來探討一下,沒有了“聖人”光環的王羲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一、歷史上的王羲之

1、前後身份的“對比”

王羲之是兩晉時期知名的書法家、文學家,有“書聖”之稱,那麼我們這裡首先要討論一個問題,後來人們對他的崇拜,是否存在過度的拔高呢?這個問題大家還真的要仔細思考一下。

我認為,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與其說著重看他書法,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在文學上比較有才華有造詣的名士,我們翻開史料或者《世說新語》這樣的古籍,裡面關於王羲之的記載,很少是有他書法上的事情,大部分都是一些文學情懷、風流韻事之類的。

換句話說,在魏晉時期,甚至是往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

人們對於王羲之的印象,基本上和我們對歷史中的唐伯虎、紀曉嵐他們差不多,就是出身名門,飽讀詩書,有才有風流的文人。

2、同樣有“黑料”

王羲之的書法被認為是獨步天下一般的存在,古往今來鮮有媲美者,一部《蘭亭集序》簡直就是神品一般的存在。我們常說:“人如其字”,雖然他在書法上沒什麼可以說道的,

但去掉這一光環,用正常的歷史眼觀去看他這一生,可真的是有“黑料”可以抖一抖的,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愛嗑藥”。

這話一說出來,相信很多朋友簡直不敢相信,他怎麼可能會有這種習慣?幾千年前的中國哪裡會有那種東西?你這不是扯淡嗎?等等這類問題肯定接踵而來,大家不妨靜下心來看完。

我們翻看一下王氏的族譜,王羲之有7個兒子,分別為:王玄之、凝之、煥之、肅之、徽之、操之、獻之。大家一定看出來都有一個“之”字,這有什麼問題嗎?當然有,而且還是大問題!

在古代是講究避諱的,老爹名字中有個之字,作為兒子是不允許有這個字出現的,這會被認為是大不敬。至於王氏為什麼會這樣,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還進行了專門的考證,發現這源自於一種特殊的宗教信仰——“五斗米教”。

1、貴族習氣一點不少

或許上面這件事多少屬於個人信仰問題,不能作為評判一個人一生的標準,的確,按照現代的觀點來看,人人都有信仰自由的權利,這點無可厚非,那麼咱們再來還原一下日常生活中真實的王羲之。

大家都知道他出身於琅琊王氏家族,這可是魏晉時代天下數一數二的門閥豪族,不僅地位高,關鍵和皇室關係還不錯,所謂“與司馬共天下”就是指這個家族。

王羲之這個人起點高,自身又有才華,關鍵還非常帥氣,簡直是天時地利人和都讓他一個人佔全了,這樣的男人行走於天地之間,有一種“捨我其誰”的傲氣是難免的。

在王羲之青年時代,想給他介紹親事的人可是踏破了門檻,但他根本不聞不問,太尉郗鑑想給自己心愛的女兒找個好夫君,於是就和王氏打了招呼,希望可以在王家找個乘龍快婿。

王氏子弟一聽是太尉家的女兒,都精心收拾,做好準備,唯獨王羲之根本不管這麼多,成天衣衫不整,還坦胸露乳的在床上躺著,一副沒事人的樣子。

郗鑑聽說之後立刻決定就是他了,於是就有了“東床快婿”這個成語。

2、別人家的孩子

王羲之天生的公子哥脾氣在進入官場之後絲毫沒有收斂,反而還顯現的特別明顯,他在仕途上有個宿敵,叫做王述,雖然兩人是同一個姓氏,卻來自不同的家族,王述是太原王氏子弟。

他和王羲之不一樣,年輕的時候相當悲催,東晉時代社會名流之間都喜歡討論“玄”,可王述完全不在行,根本插不上話,於是被人嘲笑,還有了個“痴”的外號,這是很丟人的,鑑於此,王羲之打心底是看不上他的,有時候還故意欺負他。

王述的母親去世的時候,作為地方官員,王羲之按照禮法應該去弔唁三次的,但是他卻公然違背社會上約定成俗的規矩,只去了一次不說,還顯得十分沒有禮貌,這件事讓王述很是難堪。

據記載,發生這件事的時候王羲之本人49歲了,已經人到中年,快要步入老年還一副貴族人家任性的樣子。

只是沒想到王述後來發達了,不僅做了王羲之的頂頭上司,兒子王坦之也比王羲之的一眾兒子出息,真是見識了“別人家的孩子”。

伴隨著官場上的失意,王羲之沒有從自身找原因,還不斷怨恨兒子們不爭氣,也真的是沒誰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