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天津遼金遺存考古調查獲重要發現

據天津政務網訊息,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薊州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建的調查隊完成了天津市石窟寺(石刻)專項田野調查工作,順利透過天津市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現場驗收,取得重要考古新發現。

2020年11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隊,正式啟動本市以薊州為重點的石窟寺(石刻)專項調查工作,透過3個多月的野外艱苦工作,共複查1911年以前開鑿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3處128個地點556尊石刻、摩崖造像,新發現3處21個地點37尊石刻、摩崖造像,基本摸清了天津市石窟寺(石刻)文物資源的家底,為後續保護管理和利用提供了基礎依據。

此次複查和新發現以遼代石刻造像為主體,總量接近600尊,主要分佈於薊州區盤山東麓千像寺遺址和正法禪院遺址周邊的孤石或崖壁上,造像均為線刻,個體大者2米多,小者僅60釐米左右,如此規模、數量的遼代線刻佛造像群在國內同時期同類型遺存中尚屬僅見,在全國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

此次調查在少量留存有榜題的線刻造像中,見有功德主與為何人敬造的記述。鐫刻者多為弟子、信士或邑眾。其表現形式、刊刻技法,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民間造像的特點。特別是以千像寺遺址和以正法禪院遺址為中心分佈的兩處石刻造像群區域,均以山石為依託,以類似繪畫白描的線刻手法,營造出數量龐大的佛造像群;兩者在藝術造型、線條運用、鑿刻技法等方面體現出年代上的早晚接續關係,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呈現出明顯本土化趨勢。這也恰恰反映出遼金時期,佛教信仰及其文化在天津北部地區得以長時期、穩定有序的傳承和發展。

總體上看,天津北部地區的石窟寺型別以摩崖石刻造像為主體,兼見有零星石窟和石龕;時間上集中於遼代,金代和明代亦有少量分佈;造像以佛教題材為主,可辨認出的主要有釋迦佛、彌勒佛、毗盧遮那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弟子等。複查和新發現的石窟寺(石刻)個體數量多、造像型別全、內容題材豐富、空間分佈和年代相對集中,展現了遼代以來天津北部地區佛教石刻造像藝術風格的演變和傳承,豐富了天津市石窟寺(石刻)的題材型別和文化內涵,無論對於遼代佛教考古,還是中國佛教考古學研究,都具重要意義。

下一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在此次專項調查成果基礎上,穩步推進後續工作,組織專業報告編寫,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助力天津市遼金遺存考古發現與研究再上新水平。

二三里天津編輯 吳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