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拆開三星堆的“盲盒”要關注哪些氣象條件

考古和氣象有哪些關係?

三星堆的“盲盒”應該怎麼拆?

沉睡數千年

再醒驚天下

相信這兩天

大家都被三星堆最新考古發現

刷屏了!

3月20日

三星堆遺址重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2019年底至2020年間

新發現6座“祭祀坑”

現已出土金面具殘片

鳥型金飾片、巨青銅面具

青銅神樹、象牙、玉琮等

重要文物500餘件

相信看了直播的朋友都會發現

20日當天,廣漢下著

淅淅瀝瀝的春雨

這是否會對發掘工作造成影響?

對於這一問題

參與此次考古工作的專家表示

相較於1986年的“搶救式發掘”

這次大家準備充分

天氣的影響被降到了最低

在考古界一直有這種說法

“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

不僅日曬雨淋對文物來說是大忌

氣溫、溼度的變化

也會助長微生物等對文物的破壞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

這次在發掘現場

早已搭建起六個考古大棚

可以阻擋日曬雨淋對文物的影響

為了更好地保護出土文物

工作人員還搭建了科考平臺

使文物發掘修復環境

保持恆溫恆溼的狀態

在發掘現場,工作人員還對

出土的大口尊覆上一層塑膠薄膜

據介紹,這是為了保持溼度平衡

更重要的是

針對這次發掘工作

當地氣象部門及時為

文旅部門及工作組

滾動提供72小時天氣預報

和氣溫、相對溼度等關鍵氣象

要素實況資料

全力助力考古工作

這因如此,參與這次考古工作的專家評價:

相較於1986年的三星堆發掘

本次科技含量更高!

除了保障考古工作,氣象人為何要關注三星堆考古發現?

這是因為,在對三星堆文明消失的眾多探究中,學術界有一種聲音指出:三星堆文明的神秘消失,古環境演變應是重要原因,這與全球性古氣候變化有關。很多古氣候學者期待,能從三星堆考古發現中,進一步探索古氣候變化的真相。

殷商時期,中原文明就飽經氣候災害困擾。這在甲骨文中也有體現。殷商時期也與三星堆三、四期時間相仿。攝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圖/舒揚

根據對孢粉及古動物、古植物、古土壤、古湖泊、冰芯、海侵及考古資料的研究,學者普遍認為,中國的全新世大暖期結束於3000年前,其間經歷了許多冷暖與乾溼氣候波動。此時全球氣候伴以各種災害天氣現象。在中緯冰川外圍的廣大地域則表現為多年性持續乾旱並伴以突發性洪水的酷烈氣候,成都平原自然也未能例外。

這一著名文物通常被視作太陽的象徵,也象徵對自然氣候的崇拜。

多數學者認為,在距今3000年前左右存在著一個氣候變冷的事件:恰對應於三星堆主體文化期的最後階段(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600年)。

從地理位置上看,成都平原地處我國東部季風與青藏高寒區的交接地帶,西山坡面為迎風坡,導致這一帶夏季雨水集中,盆地地形又使得河流沿地勢向四川盆地中央聚集;並且龍門山山體構造高隆且活躍、巖質易碎,使得岷江和沱江水系具有易徙性,河流經常改道。如此一來,一旦出現突發性洪水,成都平原便將受到嚴重的水患。

三星堆金權杖。

因此,“水”應當是與早期成都平原文明發展演變最為相關的因素之一。古蜀王的形象,既有來自魚的,來有也有水鳥的。三星堆金權杖上也有類似圖形,同樣佐證了水對於三星堆先民生活的重要意義。

付順等學者曾在對成都平原古環境演化進行研究後,認為距今3000年前左右的氣候突變事件,在廣漢地區的具體表現為洪水流量呈經常性的、突發性的變幅增大,導致山前沖積扇上的河流擺動遷徙加強,以致其中一次突發性河流改道,可能沖毀了三星堆古城。

而在三星堆古城開始廢棄的同時,金沙文化卻悄然興起,且早期階段帶有明顯的三星堆文化的特點。

金沙太陽神鳥。

由此推斷,三星堆文化的中斷,極可能是與沖積扇上河流在氣候災變期內相關河流遷徙改道有關。水量的突然增加及改道很可能衝破堤防,水流攜帶泥沙沖毀用於農業生產的良田,以固定農業生產為生的古蜀先民不得不另遷新址,從而導致這一古文化的中斷。

如今,人們眼前這些神秘的大坑,也許是源於先民面對氣候災難時,對“鬼神”進行的祭祀活動;也許是因洪水被迫遷都時,人們自發損毀不易攜帶的祭祀用品,進行掩埋。

期待,未來考古發現

能夠給我們更多答案

編輯 | 中國氣象報社全媒體記者 黃彬

【來源:中國氣象資料】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