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地球每天受到5萬噸隕石的撞擊, 為什麼沒事

現在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執行還是比較平穩的,可是科學家發現在太空中存在著很多威脅地球安全執行的因素,如果一旦發生,地球將面臨著被毀滅的災難,有此科學家十分關注宇宙中的潛在威脅因子。像是最頻繁也是最有殺傷力的就是宇宙中四處遊蕩的隕石。

隕石指墜落於地面的隕星殘體,由鐵、鎳、矽酸鹽等礦物質組成,亦稱隕星石。也指含石質較多或全部為石質的隕星。在含碳量高的隕石中還發現了大量的氨、核酸、脂肪酸、色素和11種氨基酸等有機物,因此,人們認為地球生命的起源與隕石有相當大的關係。

人們在觀察中發現,在太陽系的行星,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有一條小行星帶,它就是隕石的故鄉,這些小行星在自己軌道執行,並不斷地發生著碰撞,有時就會被撞出軌道奔向地球,在進入大氣層時,與之摩擦發出光熱便是流星。流星進入大氣層時,產生的高溫,高壓與內部不平衡,便發生爆炸,就形成隕石雨。未燃盡者落到地球上,就成了隕石。

透過對一些鑲嵌礫石的隕石進行觀察,使我們瞭解到小天體在太空中演變時的空間環境是:有大量的小天體圍繞著太陽執行,這些小天體的直徑大到數十公里、數百公里,小到數十釐米、數釐米的尺度,甚至更小的就像鵝卵石、砂塵顆粒大小。小天體在執行過程中經常相互撞擊,一般來說,尺度在十公分以上的小天體,都要遭到數千顆、數萬顆礫石或砂塵顆粒地撞擊。

由於這些小天體是以宇宙速度在太空中執行的,遠比槍彈、炮彈的行進速度大得多。因此,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所產生的撞擊力是很大的。在這種撞擊力的作用下,會使小天體之間的撞擊面上產生高溫高壓並使礦物岩石熔融變質而形成熔融體。

這種熔融體的形狀千姿百態。概括地說,遺留在小天體外表的變質熔融體就是小天體的熔殼、熔坑和熔槽。遺留在小天體內部的變質熔融體就是熔洞壁、熔帶。透過對隕石的觀察發現,每次撞擊建造出來熔殼的厚度一般在一毫米至十毫米之間。

隕石在高空飛行時,表面溫度達到幾千度。在這樣的高溫下,隕石表面融化成了液體。後來由於低層比較濃密大氣的阻擋,他的速度越來越慢,融化的表面冷卻下來,形成一層薄殼叫“熔殼”。熔殼很薄,一般在1毫米左右,顏色是黑色或棕色的。在熔殼冷卻的過程中,空氣流動在隕石表面吹過的痕跡也保留下來,叫“氣印”。

氣印的樣子很像在麵糰上按出的手指印。 熔殼和氣印是隕石表面的主要特徵。若是你看到的石頭或鐵塊的表面有這樣一層熔殼或氣印,那你可以立刻斷定,這是一塊隕石。但是落下來的年代較長的一些隕石,由於長期的風吹、日曬和雨淋,熔殼脫落了,氣印也就不易辨認出來了,但是那也不要緊,還有別的辦法來辨認。

科學家們說,我們地球每天都要接受5萬噸這樣的“禮物”。它們大多數在距地面10到40裡的高空就已燃盡,即便落在地上也難找到。

它們在宇宙中執行,由於沒有其它的保護,所以直接受到各種宇宙線的輻射和災變,而其本身的放射性加熱不能使它有較大的變化。所以它本身的記錄是可靠的。對於它的研究範圍有著相當廣闊的領域,比如高能物理,天體演變,地球化學,生命的起源。

隕石掉落地球表面的事情其實發生過很多次,只是質量比較小的隕石其殺傷力還是有限的,而隕石撞擊地球它的殺傷力很簡單也很直接,就是直接撞到地球表面。

第一,地球外面裹著一層厚厚的大氣層,隕石在穿過大氣層時與大氣產生磨擦,等不到落到地上已經燃燒完畢了

第二,即使有極個別的大個的隕石,在穿過大氣層時沒有燃燒完畢,但在考慮到地球表面積之大,隕石落到人頭上的機率是極微的。不過也不是沒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