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為什麼你遇事總往壞處想?

前幾天,我做了一場“如何提升孩子抗挫力”的講座,有的媽媽聽了之後說,感覺這節課特別陽光,應該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朝積極的方向看。可是,自己太負能量,遇事總往壞處看,把人往壞處想……

為什麼我們遇事總容易看消極面呢?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教授金。卡梅隆曾經做過如下總結:

強度(intensity):和積極刺激相比,對消極刺激的體驗會更強烈,為它們被知覺為威脅,必須立刻、堅決地予以處理,我們或許可以將此歸因為人類的進化。

新奇性(novelty):常規情況下,積極事件更司空見慣,因此傾向於被忽視。消極事件往往更不同尋常,或意外地偏離我們的日常機能,因此它們突顯出來,抓取了我們的注意力。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員工說,“如果它沒有壞,就不用嘗試去維修它。”和相對罕見的消極事件相比,被更為頻繁體驗的積極事件平淡無奇。

適應性(adaptation):消極刺激警示著機能失常,要求做出改變。相反,積極剌激提供了確認性反饋“一切平安無事”,而並不提供做出改變的動機。

奇異性(singularity):在任何系統中,僅一個消極的或有缺陷的成分即可導致整個系統失常。相反,一個積極的或運作正常的部件並不能保證系統的最佳執行。

出於這些原因,消極性對我們的資訊加工系統、記憶、自我概念和關係往往會有更強的作用效應(Baumeister, Bratslavsky,Finkenauer,&Vohs,2001)。

也就是說,遇事易往消極方面想,是人類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發展而來的適應性。這種適應性保障了人類的生存與安全。聽到遠處的獅吼,我們會快速逃離;看到山林的火光,我們會繞道而行;聞到不好的味道,我們絕不品嚐……人類天然對生活中的特殊事件敏感。及至今天,我們還是如此。剛做父母時,半夜裡嬰兒的哼唧聲會把你吵醒。一段時間後,你習慣了,可能嬰兒要哭得足夠大聲,才能叫醒熟睡的你。

反之,我們很容易適應身邊的平常事。一頓美味的早餐,一縷路邊的花香,一片藍藍的天空,都被我們視為平常,忘了感受其美好。不被留意的,就不存在。於是,我們終日生活在焦慮與愁苦中,與想象中的幸福更是相去甚遠。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與我們的本性相抗,學會更好地觀察生活。

“我們接收的每一條資訊,都要經過自我的評判。”一旦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開始變得複雜。我們會檢視自己的評判,也會嘗試用其他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小事,成長就這麼自然而然開始了。

所以,感謝我們遇事往壞處想,它讓我們安全地生活,並由此帶來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