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50萬的長城沙龍,是否也是"賣得好因為有華為"

今年的成都車展開幕前1天,有一位同行在飯局上對某車企高管說了一個觀點,“反正你們的系統也不行,不如趕緊用上華為的,這就又能作為一個車的營銷賣點”。

靠著這句話,就能判斷這位同行對於汽車智慧化的實現,是一知半解的,對於OS和ICT也不甚瞭解。

不過,他說的也能側面代表很多新的思維方式和市場現狀,在當下愈演愈烈的汽車向智慧化轉型時代裡,如今宣稱不造車的華為,確實要比第一批進軍的BAT們,猛烈太多。不是單純的作為OS、生態供應商,更侵入了最核心的演算法/平臺/晶片/硬體/軟體等幾乎全維度。

目前輿論界對此的主流判斷是,華為是目前為數不多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相關企業,有了華為的加持,諸如金康塞力斯、ARCFOX極狐也能開始收穫一定的信任和份額。

華為的加持,正在成為很多企業的新賣點,甚至是,被公眾認知的核心賣點。

50萬高位入局的沙龍機甲龍,也要面對

預售48。8萬元,全球限量銷售101臺,終身高階智慧駕駛輔助權益,3。7秒破百,大禹電池CLTC 802公里續航,800V/480kW超級充電,華為雙MDC計算平臺+華為自動駕駛晶片、共38個感知元件中有4顆鐳射雷達。

將上述的一系列亮點進行剖析,能很顯然的看出幾個現象:

1。這是一臺秀肌肉的車型,因而背後的預算較之常規銷量車型不能進行同比,所以在更高預算之下,它帶來的產品力+權益是明顯超過48。8萬元這個標價的,再加之長城高階品牌的身份,101臺的數額自然是很快被搶光;

2。機甲龍身上能夠展示出長城相關的能力,鑑於我們尚未體驗其相關的互動邏輯/互動功能,其進化能力也尚未經過市場驗證效果如何,目前的結論為,亮點在於三電技術相關/整合能力相關。

先是800V/480kW的底層基礎,目前的國內汽車市場裡400V的相關方案也並不多,但從最新的頭部企業發力趨勢來看,800V+超充能力,預計會在短時間內得到快速應用。包括蔚來、小鵬、大眾、現代起亞,再有此次的沙龍,都有800V的相關體現。不太相同的,在於超充功率/超充邏輯方面,韓系車在車展中所給到的能力是350kW快充能力,補能速度為18分鐘10%-80%充電,而中國車企給到的新效果更高,480kW的快充會更好,只是相應的設施建設需要時間來推進。

三電技術,大禹電池是目前行業裡為數不多的整體解決方案,相比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從材料和結構層面做底層解決,大禹電池則是透過對所有可能的熱失控場景進行預研、對應解決以及極限測試,保證單個電芯/整個電池包的相關安全問題。而802公里的續航表現,實際上更多的看點不在於續航數字802公里,而在於在551馬力的雙電機系統之下,它體現的相應BMS電控能力,畢竟115kWh這種容量的電池包,交給絕大多數企業都能做到800公里+的續航資料。

之後,是一系列的相關整合能力驗證,比如在48。8萬元的預售價格之下,它帶來的整體表現,是目前市場裡其他人沒有達到的。

在50萬元左右的價位裡,唯二直接對手是蔚來ES6的610KM效能版、蔚來EC6的615KM效能版。再往50萬元以上的價格區間看,如果非要給機甲龍找一些對手,會是特斯拉Model S、高合Hiphi X,還有明年北京車展會發布的高合Hiphi Z。

至於智慧部分的相關亮點,僅從廣州車展所顯示出的賬面來看,權重應該是華為大於沙龍。因為,還沒有摸到實車,無法對具體的生態、互動等,進行相應測試。

從如今的公開資訊上,我們能看到的相關,是自動駕駛方面華為的權重更高,而智慧網聯部分,長城的權重更高,但同樣因為未能體驗具體功能,一切僅作為推測依據。

賣得好因為華為,該如何避免?

智慧化部分,按智慧互動、智慧駕駛兩個維度進行拆分剖析。

智慧互動的主導,目前來看主要在沙龍自身。沙龍的智慧座艙名字叫“源·程式碼”機甲座艙,單純從其能實現的效果上,其實比較務虛。硬體組成是,全液晶儀表屏+中央橫向大屏(內部分3屏顯示),按這個級別該有的表現,預計還能有AR-HUD等互動顯示。

再結合官方宣傳中的7塊大屏,這將十分考驗它的互動邏輯、語音互動準確性,不過鑑於市面上的相應解決方案越來越多,預計對於沙龍而言不是問題。而根據它能實現的效果,大機率可以判定這來自於長城內部,而非外部系統賦能或全家桶直接入駐。

沙龍官方,對其的描述為,擁有1+2+4+7座艙互動能力,即1顆高通8155晶片、DMS+OMS雙車內攝像頭、4個獨立音區以及7屏互動。這種邏輯,讓我們直接想到了此前長城內部在宣傳咖啡智慧2。0時的相應語句,使用高通8155晶片,擁有1+2+N的相應能力。不過,這可能是營銷話術理念撞車的結果,因為咖啡智慧2。0所說的1=1個互動設計體系,2=2個成長基石。

不過,是否來自長城自身,本質意義有限,更多要在於實現效果和進化能力上。每一個角度上,它都面臨極大的挑戰。譬如,沙龍機甲龍能否帶來好的互動感受,是要看外部生態圈所給它多少許可權的,諸如在小鵬XSmart上可實現的語音控制“影片播放/暫停、快進”等,是小鵬內部與優酷的打通深度足夠為前提。同樣,還需要解決的,則是語音助手、語義理解是否到位,鑑於其自身沒有相應的大資料和技術,這意味著它們要將測試等級拉到儘可能高的水準,去給供應商提出高難度目標。

至於進化層面,處於同理。

而自動駕駛板塊,以目前車展上得知的訊息,權重在華為身上。

4顆鐳射雷達來自華為、自動駕駛MDC晶片來自華為、智慧駕駛計算平臺來自華為,而底層,同樣來自華為,達芬奇架構。也就是說,從機甲龍這輛彰顯沙龍能力的車型上,華為這種先進企業對軟硬體、雲端方面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不過,鑑於長城一貫的造車思維,沙龍與華為之間的合作,應該與現有行業中出現的不同。沙龍預計能對智慧駕駛相關,同樣手握主導權,而非交給華為主導,原因如下:

1。相比於目前與華為合作,並被華為主導的車企,長城自身有著技術儲備、路試資料、模擬資料等,且沙龍自身就以科技為主;

2。沙龍對於法規尺度的探索也相比華為要更準確,能夠給到比較準確的思考發力模式;

3。華為MDC是目前為數不多的車規級認證相關解決方案,對於沙龍的未來發展,能起到一個穩妥的基礎表現。

鑑於這3點,華為在之中的組成,預計更多是供應商身份,工具的屬性更重。

寫在最後:

實際上,在每個時代的程序中,隨著新技術的誕生,汽車企業與新解決方案公司進行合作都幾乎是必經之路,畢竟自身無法承擔相應的重資本、高成本。

機甲龍的釋出,僅從目前紙面上的顯性表現,結論如下,它的出現預計能透過自身儲備+先進公司合作,給汽車市場帶來新的體驗感。華為在之中,大機率會成為沙龍智慧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會像弱勢企業一樣,因為自身無相關解決方案,而將主導權交由華為。

至於最終的答案,只能待車輛交付時,才能開始找到相關端倪。而那時,其實也只是剛剛開始,畢竟接下來的汽車是可進化的,而待真正交付後,我們才能夠去驗證,應用華為相關方案的它,究竟注入了哪些關於沙龍的精髓。而那時,破“賣得好是因為有華為”這種輿論觀點,才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