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普通話 在中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它是怎麼發明的?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眾所周知,我們中國有56個民族,根據統計,56個民族裡存在80多種不同的方言,其中很多方言放在今天我們根本聽不懂,然而隨著民族大融合的發展,隨著中國走向世界,確定一個統一的“國語”成了重中之重。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通用語。1956年開始在全國推廣。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普通話”這個詞在清朝末期就出現了,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和日本人交流時就提到了“普通話”這個名稱。

當年還流傳著一個故事——1912年,在北平召開了“中國讀音統一會”,確定了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國音,有人說,在這一次會議上,粵語只差1票就能成為我國國語,因為當年來參加會議的廣東議員人數佔了一半。這個故事一直在中國廣東流傳著。

經過查閱資料,筆者發現這個故事根本就是無稽之談,當年每個省只有大概10個名額,而且還要按照省份人口多少來定,廣東議員怎麼可能佔半數呢?其實這個故事的主角應該換一下,它才差點成了中國國語。

南京官話,又叫做“南京話”,它可是中國歷史上長期的“官方標準語”,金陵雅言以古中原雅言正統嫡傳的身份被確立為中國漢語的標準音,因為當年明朝定都於南京,所以大家都講南京話。

後來朱棣奪取了政權,遷都北平(改為京師,稱北京),帶著10幾萬人來到了北平(一大半是南京人,一半是全國各地的人),由此可見,南京官話大大影響了北京官話,北京話與南京話互相融合。畢竟皇帝都說南京話,全國各地不得跟著學嗎?

而且當年的南京官話還影響了外國,比如六朝時期中國傳入日本的語音是金陵雅音,所以日本學校的漢語教學都用南京話上課,直到1876年才變成北京話;同樣,19世紀70年代美國學生們學習的漢語也是南京官話,後來才慢慢改變。

1728年,雍正帝下旨宣佈:將官話改成北京官話。南京官話才退出了“官方語”的舞臺,但直到清朝滅亡,南京話還是很有影響力,畢竟語言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改變的。

甚至我國漢語拼音文字首位提倡者盧戇(zhuàng)章先生,都直接說道:“語言統一很重要。”並且他提倡以南京官話作為漢語標準音。於是我國採取了折中的辦法——“折中南北牽合古今”,簡單點說就是把北京話和南京話混合提取。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沒有學過南京話,卻能聽懂個大概,比如南京話裡“還曉得啦”、“幹麼事啊”和普通話很是接近。所以當年就算不是北京語音成為標準,也不會是粵語,而是南京話。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人說上了普通話,可它也像一把“雙刃劍”,很多孩子已經聽不懂民族的方言了,比如小編是苗族,根本聽不懂老人家說的苗話,也挺失落的。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們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傳承者,普通話肯定是要學會的,但又該怎麼保護方言呢?你們有好辦法嗎?

參考資料:《試論近代南方官話的形成及其地位》《為什麼歷史上外國人學的漢語多是“南京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