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阿根廷藝術家用谷歌地球拍出了一張地球照,看完後我也是醉了!

“黎明之村”,泰米爾納德邦,印度,2015

“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能帶您飛往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你可以在上面檢視衛星影象、地圖、地形和3D建築。不論是外層空間的浩渺星系,還是大洋之下的陡峭峽谷,均可一覽無餘。”這是對谷歌地球這一虛擬地球儀軟體的精要概括。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谷歌地球不僅是一個出門旅行的導航工具,也是完成虛擬旅行的絕好體驗。但阿根廷藝術家

費德里科·維納(Federico Winer)

還透過它進行一系列藝術創作,利用谷歌地球的衛星影象和航空照片,在電腦前選取不同距離感的鳥瞰影象,並對它們進行歸納、整理和加工,凸顯它們的顏色、形狀、輪廓和圖案等,使之變成和原來完全不同的抽象圖案,讓地球變得迷幻而震撼。

“北京機場”,北京,中國,2015

維納稱這部作品為《超遠距離》(

ULTRADISTANCIA

),希望藉此來一場視覺實驗,探索技術和藝術之間的某種契合點。

01 從一場視覺實驗開始

維納出生於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他的本職是當地一所大學的政治學教授。他的母親是造型藝術家,父親是一名建築師,而他的哥哥是電影製作人和平面設計師。這些學科背景和家庭背景使得他作為攝影師和藝術家時,所運用的視覺語言受到不少影響。他也是一名旅行家,在創作《超遠距離》之前,他已實地去往世界的不同地方,或是為工作,或是出於興趣。

“中央公園”,紐約,美國,2015

2015年1月,維納開始冒出一個想法,希望身體不用移動,就可以享受旅行和創作的樂趣。他發現谷歌地球和谷歌地圖可以實現他的目的。這也讓他用一直處於空中盤旋的視角來審視這個星球的各個地方。礦山、大壩、飛機場的形態,以及各種透露出強烈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物形狀吸引了他的目光,他開始試著透過谷歌地球中縮小放大、傾斜檢視和旋轉檢視的功能來捕捉不同的畫面。

“漢堡II”,漢堡,德國,2015

剛開始,維納並沒有按著一個藝術專案的程式來操作,而是看作一次視覺實驗,一個好玩的遊戲。他在谷歌地圖上搜索谷歌拍下的照片和建立的地球影象,最初設定的目標是製作50張新影象——在谷歌地圖上螢幕截圖,在AdobeLightroom中進行修飾和後期加工。在後期處理方面,他說,之所以選擇Lightroom而不是Photoshop,是希望以一種純攝影的處理方式,不改變影象的輪廓,不新增或減少影象中的元素,只利用Lightroom,緩慢而細緻地調整色階、對比度、亮度等來改變影象的面貌。顏色處理和凸顯圖案效果是他在後期中重點考慮的兩方面,並儘可能改變搜尋出來的影象模樣,營造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

“MUSEO Y BILIOTECA”,巴西利亞,巴西,2015

這些創造出來的影象,受到很多人關注,世界各地的採訪也接踵而來,還有來自各地的藝術收藏家想要購買其中的特定照片。可因為當時“把玩”的心態,維納對影象質量沒有考慮太多,當時製作的影象解析度很低,所以他不得不重新開始,以一個嚴謹的態度來對待已不是遊戲

的創作。

02 “超遠距離”專案

一個藝術專案重新開始,面對和考慮的問題變得多起來,不過,這也讓維納願意建立更多元化的視覺體驗。

剛開始,維納試圖在谷歌地球上尋找那些新影象的原始影象,儘量找到同一個地點、有著同樣構圖框架的照片。谷歌地球上可以提供高解析度影象,使做出的新影象質量得以保證。雖然一些大城市的特定地點可以很容易找到,但他不久便發現即使找到相同的地點,整個畫面框架也基本一致,但在影象後期處理上還是會出現差異,最終得到的影象效果不可能和原來一模一樣,所以最終得到的都是被創造出來的新影象。

“PAMPAS IV”,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2015

同時,有些低解析度的“舊影象”,因為找不到確切的地點被迫放棄。由此,若要完成《超遠距離》專案,所需時間也變得漫長,至今還在持續進行中。最讓他遺憾的是一張關於東京的影象,最開始截圖的地方有著一條幽深的林蔭大道,在大道的終點有兩個大廣場。可維納始終找不到那個地方,他甚至還發信給一位日本朋友,請他幫忙尋找卻還是無果。維納說:“那張影象也成為我心中的‘幽靈’,我想有一天我會走在這那條東京的大道上,並意識到那是曾經丟失的地方。”

維納花大量時間“穿越”地球表面,尋找各種吸引他目光的形式和圖案。有時候,他會對這場“旅行”做些文化考查,因為大部分《超遠距離》影象中涉及的地點是他未來將要實地旅行的地方。

“PORTE?O”,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2015

在完成這個專案時,維納最主要考慮的是影象結構,這也是最吸引他的地方。因為透過一次次尋找和重置,他可以從不同角度和距離,觀看農作物田地的地貌、大城市公路的形態、海島港口的樣貌等自然和人為改造的景觀。

維納還為這個專案建立了一個網站,在那裡,你可以看到他對這些所創造出來的影象類別,有的按地理概念進行區分:美洲、非洲、亞洲、歐洲和大洋洲這五大洲裡尋找到的影象;有的按地形地貌進行區分,例如平原;還有兩個看起來很怪異的類別名稱“黑色”(NEGRA)和“怪物”(MONSTERS),點選進入你會發現裡面影象的背景都被處理成黑色,所選擇的地方大多是島嶼、港口,或是山峰。

“ARROYO PAREJAS”,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2015

你也會發現不同分類裡有不少重合的影象,維納解釋說:“分類並非是一個準則,而是讓觀者明白我所看到並想要表現的——自然景觀和人類創造的都市景觀中所存在的形式和圖案,我試驗各種距離能產生的視覺體驗,你也會在其中發現一些超乎想象的東西。”

03 結合技術和藝術

維納創造出來的“新谷歌影象”,有人評價它們看起來像彼埃·蒙德里安、安東尼·塔皮埃斯或古斯塔夫·克林姆等現代主義畫家的抽象畫。但是,維納並非這樣想,他在創作時也沒有按著這一思路處理。他說,相較於攝影和繪畫,他更多受到建築的影響,如法國的勒·柯布西耶、巴西的奧斯卡·尼邁耶和義大利的克洛林多·特斯塔等建築師的作品,他們透過技術、經濟、功能和造型上的考慮實現建築物的營造,而谷歌地球及其衛星影象背後所應用的程式,與這些建築師在構造時的考慮很像。

“AL FALAH”,阿布扎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015

在《超遠距離》中,維納將谷歌地球的技術和藝術創作相結合,並試圖思考這些問題:什麼是攝影?一張照片怎樣可以成為藝術?一個技術處理的結果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藝術形式?對於一名攝影師,點選螢幕,是否也是在拍照?

谷歌地球和它的衛星影象使整個世界被微縮和轉變,土地、城市、田野和島嶼的形態,以及其中的建築、道路、停車場和操場等不同功能的人造景觀,都被繪製成影像。某種程度上,這種超感官的技術媒介代替了人們對世界的直接感知,只需借用谷歌地球的衛星相機,在電腦前輕輕一按。

“奧克蘭III”,奧克蘭,紐西蘭,2015

當我們走在大街上,相機背後的那雙“攝影”的眼睛一直不停地在工作,我們看到無處不在的光線和形式,並試圖把它們捕捉下來。而在維納看來,當我們觀看電腦螢幕,或衛星地圖時,這種情況也在發生,我們不需要移動身體,便可以超越速度和時間,更為隨意地創作。“地球在不停地運轉,而這種視覺藝術彷彿是靜止的,顯得頗為平靜,有種 ‘世界就在我們手裡’的意味。”

費德里科·維納(Federico Winer)

圖 = 費德里科·維納

文 = 鍾華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