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你好,李煥英電影票房50多億,鐵娘子董明珠的背後是什麼?

文 傅青

《你好,李煥英》電影劇照。

事情是一點一點變得荒誕和離譜的,綜藝節目裡女明星們被不斷催婚;國寶級舞蹈家楊麗萍影片下面最高讚的內容是“不生孩子竟然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電影《你好,李煥英》票房50多億,賈玲竟被問“我們都差不多大,我都有兩個孩子了,你呢?”;貼著“鐵娘子”標籤的董明珠也一次次地被問到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

這不免讓人聯想到阿喀琉斯之踵。神話故事中,忒提斯為了讓兒子健壯永生,在他剛出生時就將其倒提著浸進冥河,希望他刀槍不入煉成金鐘罩。遺憾的是,阿喀琉斯被捏住的腳後跟沒有沾到聖水,留下了一處死穴,最終在戰爭中也因為被暗箭射中腳踵而死。

阿喀琉斯之踵。

現實生活中,“暗箭”一次又一次地射向超過30歲的女人身上,一旦沒有組建家庭完成生育,就可能遭受無情責問和質疑。

活躍在公眾視野裡光鮮亮麗的明星和鐵腕強勢的女企業家尚且如此,更別提普通女性了。即便是已是古稀之年的武姥姥,都難逃被催婚的命運。當武姥姥建議中老年女性不要再婚後,她的私信中充斥著“哪天你病倒了,連個端茶倒水的人都沒有”、“你哪天夜裡嘎嘣一下過去了,看你怎麼辦?”之類的質問。

無論是名人還是如武姥姥一般的普通人,她們各自出身和社會地位截然不同,但卻面對著相似的苛責和質問,總會有人跳出來告誡女性該如何生活。生而為女人就一定要結婚並生兒育女嗎?一定要努力平衡工作和生活麼?

武姥姥影片截圖。

顯然,這種論調夾雜著父權意味的居高臨下的規訓。面對詰問,武姥姥笑著給出了答覆“我也不至於找個老頭為我端茶倒水”。

彷彿人生就是為了

打卡似的完成一系列任務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統思想認為子女都應該在適婚年齡結婚生子。到了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年紀的事情,這是長輩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當社會中有一個類似於主流的時間排期表時,似乎很多事情都可以按照約定俗成被要求,彷彿人生就是為了打卡似的完成一系列任務。

在婚姻框架裡,當談到婚姻時,多半會將房子、車子、票子這些現實籌碼扯進愛情之中。正因如此,當年輕人屢屢被高昂的彩禮逼退時,很難不讓婚姻蒙上一層利益糾葛的陰影。

很多時候,不止父母催,身邊的朋友也會催,就像脫口秀演員顏怡、顏悅這對雙胞胎姐妹講的:“有一些人自己結婚了,就開始催別人結婚,搞得我以為婚姻是什麼傳銷組織,必須要發展下線。”

顏怡顏悅:婚姻像是傳銷組織,一進去了就得發展下線。/騰訊影片截圖

這種張口就來的催婚,太自然了。以至於,每到春節,單身男女最擔心不是能不能搶到一張返家的火車票,而是必須面對來自於八百年不來往的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的催婚。

的確,很多時候催的人都是無意識的,他們主觀上並沒有想要傷害任何人。但這就像是一種無差別的“惡”,發出責問的人不覺得這種話題對彼此的關係是一種傷害,只是條件反射般的質問,對這種“惡”無知無覺。

催婚的人希望被催婚物件按自己的價值觀和期待生活,這類話題也被打上了“從來如此”、“早晚都要這樣”的烙印,就好像不停地輪迴,這股巨大慣性的潛流彷彿是不可抗拒的。

電視劇《三十而已》截圖。

可千萬不要覺得結完婚,就能逃避嘮叨了。既然你已經結婚了,那麼我們就來聊聊備孕吧;你已經有娃了,那麼就來聊聊二胎、聊聊學區房、聊聊小孩成績吧……

結婚只是一個開始,一旦踏入主流的時間排期表,很多事情也自然而然地提上日程了。

不要在年輕的時候

就把人生放入自動巡航

《性別化的人生》一書中曾提到:“衡量女性的標準都是基於一種排除女性體驗的理論之上。通常,被重點提出的女性一般分為兩種,首先是那些符合傳統女性標準的人,第二種女性往往在男性領域或按男性的標準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績。”

女孩們在走出象牙塔前,一直努力讀書證明自己可以很聰明很優秀,並在步入社會後不斷打磨自己去匹配社會需求,可這個時候身邊的親友們卻搖搖頭,指出她們獲得幸福的最佳方式似乎是結婚生子。

這令很多女孩失望。

當一個職業女性在飽受不婚不育的詬病和指責後,發現自己在事業上並沒有多大起色,看不到未來的職業發展前景。與此同時,身邊那些選擇了家庭的女性朋友們卻似乎過起了安穩的生活,大機率會產生自我懷疑,覺得自己選錯了道路,才導致腹背受敵。

電影《末路狂花》劇照截圖。

生育的時鐘滴答作響,面對職業選擇的不確定和恐懼,本來就迷茫和困惑的女性,很容易選擇放棄工作迴歸家庭。之後家成了她們世界的中心,全部的精力就是讓家變得更溫馨更漂亮。她們投身於家務勞動,子女教育,並試圖從中尋找滿足感。

哪怕女性依然保有工作,傳統異性戀婚姻裡面,依然存在一種“男主外,女主內”的文化慣性,加上孕育、哺乳這種天然客觀條件的限制,很容易回到那種預設女性做出犧牲的模式,女性再次處於被動的地位。

波伏娃曾指出:女性的問題在於謹慎,而謹慎會導致平庸。滿足於平淡的成功,不願給自己定高標準、嚴要求,不能豪邁地、大膽地、不顧一切地奔向高目標。只有當女人能將自身置於兩性差別之外,只有她對世界採取一種更廣闊、更無私的態度,她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創造者。

女性應當成為一個“真正的創造者”。/Pexels

社會給女人的定義,似乎永遠沒有威脅性:溫柔,纖細,美麗,脆弱,甚至會扭曲設計出來一種“好嫁風”,似乎曾經一切努力的結果都是指向婚姻這一種選擇,這不免會讓人喪失鬥志。

歌劇導演周沫曾經分享一個理論課中學到的觀點——性別是後天社會構建的表演行為,是代代相傳的重複訓練。她建議年輕女性:“不要在年輕的時候就把人生放入自動巡航,不要尋求容易的人生。”

沒有所謂“正確”的生活

這世上本沒有“正確”的生活,想秀“正確”生活的俗人多了,並且用缺乏想象力的大腦提純出一個最大公約數,也就有了所謂的“正確”的生活。

電影《我的姐姐》中朱媛媛扮演的姑媽也說過:“套娃也不是非要裝在同一個套子裡頭”;現實中,70歲的武姥姥霸氣回懟,並開始不斷髮聲告誡中年女性朋友們要有女性意識。顯然,社會上開始覺醒的追求獨立自由的女性也越來越多,也意味著當代女性意識已經到了一個情緒拐點。

“其實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裡頭”。/《我的姐姐》海報

女性最重要的目標是成為自己人生的掌控者,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並不是一場比賽。我們大可不必過於關注終點等待我們的是什麼。過好當下,好好工作,努力掙錢,確認自己的職業理想,並堅持下去,一切就會水到渠成。

同時,女性之間可以再團結一點——“girls help girls”。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不能做替周圍女性擋掉暗箭的人,那麼我們應該儘可能的不讓自己做無意識向同性射箭的人。

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劇照截圖。

《編輯部的故事》裡面牛大姐說過一段很有道理的話:“你還保持中立呢?怪不得咱老斗不過他們,你瞧人家那性別,多默契啊,不用動員就配合作戰。”

汪曾祺老先生曾經這樣描述梔子花:“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處微綠,極香,香氣簡直有點叫人受不了,家鄉人說是碰鼻子香,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管得著嗎!’”

結不結婚是個人的自由和權利,每一個成年人按照自己意願選擇就好,無須管別人說什麼。

“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非得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