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在中國,Shopee講不通跨境故事

商家難做跨境店、深圳被曝大規模裁員,加之大股東騰訊的撤資,讓素有“東南亞小騰訊”之稱的Shopee負面纏身。

與國內關聯愈發遙遠,也讓Shopee在中國的“跨境電商”故事,愈發講不通了。

跨境電商難“跨境”

“做跨境永遠不出頭,做本土才有可能賺錢。”

這是Shopee商家琳琳做了8個月,虧了6000元多得出的“教訓”,也是諸多商家、機構向AI藍媒匯闡述的一個共識——身為跨境電商的Shopee,卻沒有讓平臺上的“跨境店”掙到太多錢。

眾所周知,Shopee是一家面向東南亞市場的跨境電商平臺,中國大陸並沒有其買家市場。所以開啟“Shopee。cn”的中國官方網站,除了相關公司介紹之外,重點放在了“賣家”的招商資訊。

基本邏輯是,吸引國內商家註冊,將更多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輸送至海外市場,讓更多國內優質商家能夠共享平臺搭建的跨境紅利。

而開啟Shopee入駐指南也可以清晰的看到,針對中國大陸境內的招商標準分為三類,即“跨境電商賣家”、“內貿電商賣家”、“無電商經驗賣家”。但無論是這三類中的誰,標準指向的都是境內賣家,要求“擁有中國內地或香港註冊的合法企業營業執照或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

簡而言之,在境內招商,招的也是境內的商,符合“跨境”邏輯。

但顯然“跨境”不是Shopee的全部,從使用者角度來看,平臺上遍佈更多的還是各站點的“本土店”,比如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註冊的店鋪。

而這類被稱“本土店”的背後,往往都是從中國大陸招到的“商家”。它們的招商資訊被繞過Shopee官方,遍佈微博、知乎、小紅書等國內常用社交媒體。

“國人都是做本土的。”自稱服務於Shopee的某官方服務商BD李彬告訴AI藍媒匯,“我們國人很多都做東南亞地區,跨境店不好做,很多人三個月都沒出單,很打擊自信心的。”

問及原因,李彬直言:沒流量,各方面原因。“平臺推流都是本土優選,比如賣耳機,首頁前十的商品,八個都是本土店,兩個跨境店。”

李彬向AI藍媒匯展示了該服務商為賣家列出的兩類店鋪優勢對比,其中涉及商家利益的核心除了流量少之外,更重要的還有物流成本高、品類限制、回款週期長等問題。

受訪者供圖

更重要的一點,也是拖垮絕大多數跨境店賣家的一點,就是退換貨拒籤問題。在平臺傾向保護買家利益的潛規則之下,不少跨境店賣家被拖入“白嫖漩渦”。

從教培轉行Shopee店主的琳琳,幾乎被這個問題,拖垮了心智。

“做了Shopee 8個多月了,有臺灣店和巴西店,培訓費3000,廣告扔進去1000,不取貨白嫖的虧了快2000,目前還是虧損。”問及投入產出比,琳琳顯得很沮喪。

這其中,尤以退換貨問題對琳琳的打擊最大。

“有一次出了一件家居產品,結果使用者不取貨,找各種理由不付款,平臺也就直接同意了。”根據琳琳敘述的平臺規則,跨境店由於物流成本大,退換貨是可以不寄回的,那麼對於商家來說就是錢貨兩失,“平臺還收取了佣金和運費。”

而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在AI藍媒匯接觸的多個賣家及第三方服務平臺中,均提及了退換貨不寄回對於賣家造成的影響。

在Shopee開蛋糕私房的臺灣賣家晶晶告訴AI藍媒匯:“勸你在大陸最好不要用這個,很多人貨到不取件,他們也不怕被‘告’,沒在怕的。”身在新加坡的Randada亦直言:“跨境的都是僅退款,買家白嫖,賣家扶貧。”

甚至連使用者都認可,跨境店賣家很難在Shopee生存。多位臺灣使用者都向AI藍媒匯證實:“我們都用Shopee買東西,但Shopee現在對賣家非常不友好。”

跨境電商難“跨境”,Shopee的一道售後難題,讓眾多想要御風而行的中小商家,接受現實。

國內商家變“貨代”

無路可走了嗎?

倒也不是。

“所以,我們都建議國人做本土店。”李彬苦口婆心,“直接做本土就省了很多彎路。”

但繞過“彎路”,一系列新問題又來了:人在國內,怎麼做境外的“本土店”呢?

根據平臺方的規定,本土店僅針對本地賣家開放,需要提供當地的工商註冊資訊等才可以透過申請。理論上講,身在國內的賣家根本沒有資格註冊“本土店”。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個時候就能夠看到“服務商”們的功能了。

“我們這邊本土店鋪+海外倉現貨分銷+一件代發都有。”趙璐接觸的一個服務商是這麼介紹合作路徑的,“前期先拿100塊的店鋪,拿3家,再加880元的分銷優惠套餐,千把塊錢小成本先去試。”

但聽到“分銷”,趙璐終於醒悟:“這哪是招商,這不是給他們自己的貨源招運營麼,跟國內微商代理一模一樣。”

根據趙璐的描述,該服務商先是透過社交平臺推廣與其建立聯絡,之後便勸說其透過他們的分銷平臺小成本試水,“等店鋪出貨穩定了,再賣自己的貨源。”

AI藍媒匯開啟趙璐提供的分銷平臺網站,其中不乏拖鞋、紙巾、服飾等sku,進貨價格從1元到幾十元不等,平臺會標註每類商品的預測利潤率以便賣家選品。包括主圖、詳情頁等物料都有采集連結,賣家可以直接複製到平臺上,免去自己運營的繁瑣過程。

受訪者供圖

看似服務周到,但趙璐並不買賬。

“且不說用他們店鋪是否有什麼法律風險。我想做‘跨境店’是想借平臺優勢把我自己的貨賣出國門,擴大銷路,提升利潤空間。如果按照這個‘服務商’的邏輯,不就成了他們的‘貨代’,給他們打工了嗎?”

一句話,道出了目前以Shopee為代表,更多跨境電商賣家面臨的真實困境。

在AI藍媒匯關注的另一個國內大廠跨境電商賣家群裡,類似的“抱怨”也常常上演:“平臺/第三方自己去境外建倉,賣家統一從他們的倉庫發貨,還得支付運費服務費,賣出去他們抽傭,這不成了給他們打工了嗎?”

跨境電商,終究不是中小商家“單打獨鬥”的遊戲。

無論給第三方平臺當“貨代”,還是透過平臺官方倉儲發貨、運營,現階段跨境電商“跨”過的都不是簡單的“進出口”規則,而是縈繞在大資本與小商家之間揮之不去的利益矛盾。

裁員“分手”不體面

種種跡象表明,刻著“中國基因”的Shopee,似乎對國人算不上友好。備受打擊的除了國內的商家、代理,近日還多了中國分公司的員工們。

裁員。

就在不久之前,Shopee被曝大規模裁員,且分手的方式,似乎也有些“不體面”。

9月19日,介面新聞報道,東南亞電商巨頭Shopee於國內召開全員大會,宣佈將啟動團隊調整並削減部分崗位。而根據新熵報道,裁員波及Shopee在深圳的所有部門,整體裁員比例在30%左右,業務線的裁員幅度在60%左右。

更加戲劇化的一幕在於,原本拿到“N+2”離職員工普遍滿意這個補償金額,但社交媒體上的一條爆料再次讓Shopee陷入輿論漩渦。

日前,某職場類社交媒體上網友爆料:“Shopee大規模要求被裁員工賠償電腦損傷,蘋果電腦都是2500起。”對此Shopee迴應表示,是有這個情況,大約不到十名同事。這是在正常離職流程裡的,主動辭職的流程裡也有這一步,電腦損壞需要定損賠償。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網友質疑Shopee是否太過“計較”。不少網際網路大廠員工向AI藍媒匯表示,公司裝置是有折舊一說,但多數沒有重大損壞,公司都不會向員工索賠。

針對上述裁員風波AI藍媒匯也向Shopee方面進行求證,截至發稿時尚未得到迴應。

業內普遍認為持續擴大的虧損是其最佳化成本的直接原因。

根據上個月Shopee母公司Sea釋出的Q2財報,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收入29億美元,同比增長29%,總淨虧損9。312億美元,同比去年擴大114。7%。其中電商業務收入17億美元,同比增長51。4%,調整後Shopee攤銷前利潤為6。481億美元,同比去年增長6830萬美元。

整體看,電商的營收盤子還在增長,但造血能力已經不足。

財報中,母公司仍不吝向投資人介紹Shopee創造的成績:根據data。ai統計的資料,2022年第二季度Shopee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中國臺灣的平均月活使用者和在應用程式上花費的總時間,仍位列購物類第一。

只是,強勁的增長卻仍難協助母公司止虧。

“上半年以來訂單量大幅下滑。”

“現在Shopee很多中國人‘貨代’,競爭太大,越來越卷。”

“佣金越來越高,7%已經很難賺到錢了。”

虧損倒逼Shopee“減負”,愈發傾向保護買家利益。而當天平過分失衡,向一端傾斜,另一端的生態失衡,或許也即在一夕之間。

另一邊,最大“靠山”騰訊的減持,也讓Shopee陷入愈發艱難的境地。商家、員工、資本,一切與中國有關的元素,都在與Shopee漸行漸遠。

只是不知,割離了國內的東南亞電商Shopee,今後要如何繼續向資本市場講述這個名為“跨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