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低程式碼獨角獸Retool啟示錄:只給程式設計師提升效率,每半年估值翻倍 | 全球...

作者 | 王與桐

編輯 | 石亞瓊

Retool是誰?

儘管“低程式碼”已成老生常談,但在2022年8月完成C2輪融資後,估值32億美元的Retool再次成為低程式碼賽道風口上最炙手可熱的玩家之一。

成立於2017年,Retool是以低程式碼的形式幫助開發者構建內部工具、視覺化設計或與任何資料庫或API互動的開發平臺。目前包括亞馬遜、賓士、DoorDash、Snowflake和Brex等公司在內的數千個團隊正在圍繞Retool定製的應用程式進行協作,以解決內部工作流程。

但對關注企服行業的人來說,Retool 不僅搶佔了一個小眾又精準的細分市場,獲得美國資本市場認可,又在融資策略上獨樹一幟,靠每6-9個月一次的融資,增加對高階人才的吸引力。這無異於為中國賽道的玩家提供了借鑑。

本文,36氪將從產品市場匹配度、融資策略、技術壁壘等角度,分析Retool獲得認可的背後邏輯,以及對中國同伴們的啟示錄。

01 成為資本寵兒前:探索PMF,搶佔小眾藍海程式設計師效率市場

在2017年,以及2019年後,Retool都站在聚光燈下享受資本的關注。

Retool最早在資本側嶄露頭角,可以追溯到2017年, Retool拿下了來自Y Combinator和多為個人投資者的100多萬美元種子輪融資。

此後,在2020年初,Retool獲得2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在2020年10月獲得由紅杉投資的5000萬美元B輪融資時,Retool的估值已經接近10億美金,成為準獨角獸;2021年12月,Retool完成2000萬美元的C1融資,估值為18。5億美元;2022年8月,在4500萬美元C2輪融資時,Retool投後估值為32億美元。

36氪整理

但在高密度的融資節奏中,卻出現過一段空白。

在2017年~2019年間,

36氪經過多方資料查證,發現

Retool經歷了一段尋找PMF(product-market-fit,產品市場匹配)的艱苦過程。

這段嘗試和探索,及其帶來的結果,才是撐起Retool高估值背後的秘密。

“Retool創始人David Hsu2017年在Y Combinator社群上發了一封尋找種子客戶的郵件,2018年又發了一封。所以這一年的時間裡,他們沒有找到種子客戶。”碼匠聯合創始人李嘉琦告訴36氪。

當時,Retool面臨的問題無非是如何找到差異化優勢——2017年,以低程式碼方式提升開發效率,不算是新鮮事:Airtable成立於2012年,Zapier成立於2011年,Webflow成立於2012年,幾年的發展,他們或多或少已在資本側和市場側小有成績。

那Retool是如何瞄準自己的精準受眾、精準需求的?

我們可以透過2019年時,Retool在各大平臺上的宣傳,與現在做對比。

圖源網路

上圖是2019年7月,Retool在lapa。ninja上推廣產品時的介紹。值得一提的是,lapa是一個幫助設計師找到設計靈感、學習和提高設計技能的網站。設計師群體和Retool現在主打、聚焦的開發者群體不太重合。

圖源Retool官網

上圖是2022年10月,開啟Retool官網後現在的介紹。

具體對比這兩張圖裡Retool對自己的定位,可以發現這些細節:

2019年7月,主標題是Retool幫助建立APP,2022年,主標題是幫助建立內部應用,

更加聚焦“內部”

2019年7月,Retool還在主打快速,比如4分鐘搭建一個系統,但在2022年是,並不提時間。原因是,對於做內部開發的程式設計師來說,4分鐘開發出來並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好用的基礎上比原來節省時間。

2019年7月,介紹文字是:“定製化的的內部工具,由相似的模組構成。Retool把這些相似的模組給你,這樣你能更快地搭建應用。”現在則是

細化了開發者的痛點

:雜亂的UI元件庫、設計資料資源、找出互動邏輯。

Retool在2019年的價格表

Retool在2022年的價格

再來對比2019年和2022年的價格極其包含的服務,首先能夠看出,即使定價沒有區別,但從“plus”到“team”,從“pro”到“business”,Retool放棄了toC的用語,逐漸變得更加傾向於toB的客群。

以免費版本為例,2022年更聚焦開發web端應用,不僅如此,2019年時,Retool以“blocks”統稱所有模組,2022年,Retool將元件和操作細化。

總結而言,透過這些細節上的進化,Retool成為完美貼合後端開發者、內部系統開發場景的低程式碼開發工具。

現在

,Retool產品已經成為瑞幸之於打工族白領、Outer之於戶外愛好者的存在——以更新的方式,服務一個特定群體

:Retool平臺核心是圍繞 90個可以組合在一起的“元件”構建的,軟體開發人員和工程師可以從中獲取一些基本的構建塊,如表格、圖表和資料通道;同時,它還提供了能夠用於驗證、訪問的其他工具,以驗證一切是否正常工作;開發人員可以連線任何資料庫或API——任何帶有 REST 或 GraphQL API 的東西,以及 PostgreSQL、MongoDB 和其他資料儲存,以完成軟體的其餘部分的編寫。

今年8月,Retool推出Retool Mobile,即能夠構建移動端系統的平臺。其背景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內部軟體會在多個環境下使用,而不僅僅是坐在辦公室使用電腦,因此內部系統的搭建也需要推出移動版本。而使用Retool Mobile,開發者可以直接構建移動端系統,並且不需要任何移動體驗即可成功部署到iOS和Android。

顯然,這又是一個只為這一小撮使用者的剛性需求而推出的解決方案。

自2017年以來,超過50萬個應用程式在Retool平臺上被構建,共計數十億個查詢產生,2022年Retool預計收入為七千到八千萬美元。

這些數字足以說明Retool在開發者群體中的風靡。

能夠切合特定使用者特定需求的產品,自然會獲得增長,更會獲得崇尚PLG模式的矽谷的喜歡。

02 切痛點:拖拉拽+少量程式碼,搭建內部程式

正如上文所言,低程式碼方式提升開發效率,並不是一個新鮮賽道。低程式碼究竟能發揮什麼價值,在行業裡依舊能引發不斷地討論。甚至不少從業者認為,“低程式碼”一詞已被濫用。

海外,低程式碼的發展早於國內,對於低程式碼技術能夠落地的場景也已經有了更多探索。Pietro Invernizzi 給出了他收集到的市面上常見的低程式碼平臺列表,將常用的低程式碼工具分為了 12 類,涉及網頁開發、應用開發、自動化流程、表格工具4等。

(本文所討論的,就是開發賽道的低程式碼,Retool在第4類,Internal Tools &Internal App Buliders)

低程式碼(low-code)和無程式碼(no-code)都是提前配置好程式碼,方便使用者透過少量或者不用程式碼的方式,配置好應用。但二者不完全相等,使用哪個技術手段,要看應用場景和想達成的目的。

例如以 Airtable 和飛書多維表格這類以表格為主體,可以用來存放、統計、分析資料的平臺,基本屬於零程式碼。而 Bubble、Retool 等應用開發工具,則需要具備基本的程式設計思維和程式碼開發能力。

在這一前提下,如果低程式碼/無程式碼形式和場景錯配,不僅無法提升開發效率,甚至會帶來更多效率問題。某從業者曾這樣評價他所在公司的無程式碼網頁搭建工具:“我們想要用無程式碼技術,以拖拉拽的形式幫助沒有任何程式設計能力的人從0開始搭建頁面,但是矛盾就是,這群人既然沒有程式設計能力,就自然沒有搭建資料庫的能力,而從0開始搭建頁面,就必須要有資料庫。這個就是我們產品和人群的錯配。”

所以,Retool的成功基礎是,其技術和其場景是相輔相成的。

根本上來說,Retool要解決的點很明確,是在網際網路時代,無數且持續快速增長的軟體公司都會面臨的問題——

不得不搭建的內部應用程式,數量大、耗時長、重複性高、成就感差。

拆解來看,

內部應用搭建的痛點,由來已久。

內部程式,往往不是公司的核心功能,但是缺不可避免不可忽視。David及其團隊認為,內部應用程式佔全球所有應用程式的 50% 以上,且往往會有定製化的需求。這些內部程式也都不在公司的核心規劃裡,僅僅是作為支援、輔助型功能存在。

不僅如此,在Retool出現前,搭建一個內部系統並不是容易事。根據Retool在全球2200名開發者的調研報告,平均而言,受訪者將 33% 的時間用於構建內部工具。並且,公司規模越大,其對於內部工具的使用就約頻繁、給到內部開發的壓力也就更大。

國內對標Retool的低程式碼開發工具ILLA告訴36氪,搭建內部工具/系統本身,並不能吸引開發者。開發人員都希望能參加主營業務,比如,在位元組做抖音、今日頭條、飛書的開發,在百度做搜尋或者無人駕駛,而並非在抖音搭建,只在雙十一這一天才有的、只給兩個運營人員用的、用完就廢掉的、但是開發卻要幾個工程師幾天的時間的,內部發紅包頁面。

David Hsu曾在2018年在Hacker News(Y Combinator旗下的一個新聞提交社群)上也表達過類似觀點:“最被低估的成本是維護工具,開發人員通常對構建新東西感到興奮。”David Hsu 還提到了內部工具的另一個痛點:“真正的痛苦是當幾個月內沒有人使用過工具但現在需要它時,原始開發人員已經轉移到其他專案,因此沒有人可以更新或修復它。”

對於擁有大量內部工具的公司來說,費用也是大問題。根據 Retool 的粗略計算,對於一家擁有 1,000 多名員工的公司,維護內部應用程式的成本每年可能超過 820 萬美元。這是因為超過一半的公司至少有一名全職員工緻力於構建和維護內部工具,Retool 資料顯示——而且開發人員的薪水很高。

總之,Retool想要讓開發人員的精力放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這恰好貼合了全球后端開發者的“夢想”。

所以,內部開發的痛點,就決定了Retool的產品方向:

提升效率,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配置好一些模版,透過模版和拖拉拽的方式是最能節省實際使用者效率的。

涉及到的人就是已經具備程式碼開發能力的程式設計師。他們具備程式碼開發能力,Retool初衷又是提升開發效率而非幹掉開發,所以低程式碼會比無程式碼更適合。

既然是給開發團隊或者有開發能力的個人或者創業公司,那麼這群人一般都是已有資料庫,那麼Retool需要提供的是更好地接入資料庫的服務,而非再讓開發者在Retool上重新建立一個數據庫。

如果搭建的都是內部工具,而內部工具往往都是服務於該公司的主產品,因此需要便捷連線其他系統和平臺,Retool於是提供了快速、簡單的API接入方式。

使用者是內部人員,因此展示層只需體現邏輯,無需體現設計要素。

跟據場景、人群的痛點,選擇技術,打磨產品,這讓Retool的Product和Market精準貼合。

換個角度思考,Retool之所以能夠找到自己的PMF,是因為僅僅把“低程式碼”當成實現目的的工具,而非被“低程式碼”的概念困住,拿著錘子找釘子。

03 獨特的融資策略:主動降低融資金額

儘管Retool的估值已經頂到了32億美元,但在創始人David Hsu看來,“但較低的估值和較低的稀釋率對員工來說要好得多。”

David發現,一旦企業估值達到 50 億或 100 億美元,之後加入科技企業的員工所能獲得的財務收益將遠低於之前的老員工。為了保障員工利益,David 決定每 6 到 9 個月進行一輪小規模、漸進式融資。這樣一來,一位工程師在行使股票期權時往往能多拿 100 萬美元,而公司高管則有望多拿到上千萬美元。

他坦言:“在跟求職者交流時,很多人都害怕公司已經估值過高,錯過了最佳價值上升期。我們有責任讓公司團隊用付出換取更好的回報,這也讓 Retool 吸引到了很多優秀人才。”

Retool的確也因此吸引到了更多人才。比如Snir Kodesh在2021年4月加入Retool,擔任開發負責人一職;Leading Content Ivana Ivanovic於2021年8月加入。Snir Kodesh甚至在2021年12月的推文中明確表示:“現在就是加入團隊的最佳時機。”

而之所以選擇這樣的融資策略,還要從Retool創始人上一次創業開始講起。

2016年,還在牛津讀書的David Hsu和朋友做了個App——Cashew。Cashew能讓牛津大學生互相轉賬,也能在校內的一些消費場所做支付工具。

在開發過程中,為了讓產品體驗更好,David Hsu團隊就搭建了許多內部工具,例如檢測欺詐、KYC和AML合規的工具等。從開發過程來說,這些工具雖然本質上有相似之處,例如都由一系列的表格、按鈕、下拉選單等元件構成,但還是每次要重新開發,極為麻煩和耗精力。

Retool的雛形想法——把不同構件排列組合,透過一鍵拖拽式建立工具——由此產生。

David Hsu或許沒料到,Retool的落地比想象要快。雖然Cashew在牛津爆火,頂峰時期,10個學生裡有6個在使用。但到底是第一次創業,儘管躊躇滿志,團隊難以抵擋燒錢帶來的壓力。

在現金流只能再支援70天時,David Hsu計劃轉型。

David Hsu團隊4人,將開發出Retool的第一個demo產品在Y Combinator路演日展示,從而順利拿到150萬美金的測試訂單,以及來自Y Combinator和多為個人投資者的100多萬美元種子輪融資。

之後,Retool在2020年初獲得2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在2020年10月獲得由紅杉投資的5000萬美元B輪融資,此時,Retool的估值已經接近10億美金,成為準獨角獸。

在B輪時,Retool就已經服務了Amazon, Mercedes, Phillips, Progressive等大型企業。但 Retool創始團隊並沒有被來自資本的關注衝昏頭腦,David Hsu堅持:“大多數人認為更高的估值、鉅額的融資才是好的。但較低的估值和較低的稀釋率對員工來說要好得多。”

Retool的融資方式在全球來看,都是新穎、奇特的。David Hsu除了大學時期的金融創業,並無華麗的創業背景,那他是怎麼想到這一融資策略的?

David的融資策略,或許背後有高人指點——比如Retool的個人投資人們。

也是在2021年12月,David Hsu轉向了他最早的個人投資者——Color Genomics聯合創始人Elad Gil、Stripe聯合創始人John和Patrick Collison以及前GitHub執行長Nat Friedman——與紅杉和成長型基金一起構成了2000萬美元的小型C系列。這一輪融資後,Retool的估值僅為18。5億美元,不包括新資本,是之前的兩倍。

細細分析這些個人投資者的背景——Color Genomics是一家基因檢測公司,目前估值15億美元;GitHub是開源託管平臺,今年被微軟以75億美元收購,擁有全球最火的開源社群;Stripe提供網上支付解決方案,目前估值950億美元。

在加上最早的Y Combinator和紅杉成長基金,不難看出,Retool的策略或許與這些“大佬”的群策群力有著密切關係。

到今年8月剛公佈的 4500萬美元C2輪融資時,估值已經頂到了32億美元。又將近上一輪的兩倍。而這輪資方中,又出現了幾位老股東的身影——紅杉資本、John and Patrick Collison、Nat Friedman、Elad Gil等。

Retool 定期進行像 C 系列這樣的小輪融資,預計在目前 6% 的基礎上再放棄 3% 的稀釋,就能達到 50 億美元的估值。這與其他公司在同一階段時相比,是非常有利的:雲資料公司Snowflake在估值達到 36 億美元時放棄了 60% 的股權稀釋;根據招股書,Twilio在 IPO 時稀釋了37%,Slack則是稀釋了36%。

也是因此,海外有媒體認為,因為Retool獨特的融資路徑,如今Retool在一級市場的地位很難直接用估值、融資數額等評估。

Retool的融資策略,或許在不少已被資本“綁架”的創業公司眼裡,值得學習。但是究竟能否成功複製到其他公司呢?歸根結底,還是要看產品本身,是否創造市場和資本都認可的價值。

04全球開發效率提升:出現分叉

正因為Retool的產品給全球開發者都創造了價值,所以全球範圍內都颳起了提升開發效率的風潮。

用Retool CEO兼聯合創始人David Hsu 的話來說,Retool提供了“一種構建軟體的新方法”:“我們的核心論點是,過去 20 或 30 年軟體的構建方式沒有改變。Retool 背後的想法是,也許可以有一種更快的方法來構建軟體。”Retool使構建和維護自定義軟體變得更加容易,兩週的典型開發可以縮短到一天。

真正提升生產效率,甚至有可能在未來改變開發者工作方式,是Retool所代表的未來。

也是因此

,全球範圍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追隨者。

之所以用追隨者,而不是複製者,是因為在Retool所在的低程式碼開發賽道,

目前也分化出了兩條路徑——開源和閉源。

幾位國內創業者告訴36氪,開發者人群會喜歡開源產品。截至2021年,在 GitHub(全球最大開源社群)上的全球開發者使用者共有 7300 萬+,足以看出開發者對於開源的熱愛。

喜歡是主觀因素。客觀來看,Retool這類內部程式搭建平臺,既然涉及到需要接入不同的企業系統,開源的方式的確會更便捷。

Retool是閉源的平臺,也就是說,目前尚未跟Retool合作的系統/軟體,開發者是無法在Retool上進行接下來的操作的。

而開源路徑的探索,以來自印度的Appsimth為首。AppSmith從 2019 年創立,到現在已經發行了 1。x 版本,處於正式發行狀態,目前已經成為GitHub 上最火的低程式碼開發平臺(18k+ star)。其開源模式,可以方便更多企業不設限地進行接入,並且免費。

2022年8月,Appsmith完成4100萬美元融資。融資額度和Retool相差不多,但是並沒有公佈其估值。不公佈的原因,有可能是估值並不高。

估值不高的原因有幾個:

開源版本的商業化,相比Retool差距較大,因此在估值方面會收到一定影響。

Appsmith的產品架構與Retool差距很大,使用體驗不好。

卡拉雲創始人蔣川曾在知乎寫道,如果細讀 Appsmith 的程式碼的話,有個小問題是程式碼本身較為混亂。其程式碼用的仍然是 React 16。8 之前的 class 寫法,因此無法與更新的 react hook 相容,這就為繼續開發和貢獻程式碼創造了不小的麻煩。同時 Appsmith 的全域性狀態管理用的是 Redux Saga,這個狀態管理庫較為小眾和複雜,也為 Appsmith 的發展代來了一些侷限。

幾位中國創業者告訴36氪,Appsimth頁面有點醜,不如Retool時髦。

Appsmith頁面

Retool頁面

(Appsmith操作頁面與Retool操作頁面對比)

國內一位無程式碼開發從業者告訴36氪,開源閉源優劣從開源出現開始就一直有,在他看來,如果產品是面向開發者群體,開源可能會更加有優勢一些。因為開發者都更加喜歡開源,他們對開源的產品也會更有信心。

開源模式更貼合開發人群,更符合“提高開發效率”的宗旨,得到了更多開發者的認可。

因此,更多創業公司在copy Appsmith的模式,

比如2022年1月,完成15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的Tooljet,和2022年8月,完成3700萬美元A輪融資的Superblocks,以及2022年9月30日,獲得3200萬美元融資的Airplane。

ToolJet是一個開源的低程式碼框架,用於構建自定義的內部工具。他們在GitHub倉庫的第一次提交是在2021年4月1日,並於2021年6月7日公開了該倉庫,並在Hacker News(值得一提的是,最早Retool也是在Hacker News首次進行釋出的)上釋出了它。釋出後8小時內,ToolJet就得到超過1000顆星,這說明該產品與社群較為契合。在Hacker News釋出後的2周內,ToolJet團隊已經籌集了155萬美元的資金。

另一位徒孫,Superblocks於 2021 年成立,也是一款搭建內部應用的低程式碼平臺,提供完全託管的服務和帶有開源、自託管包的混合模型。

(甚至Superblocks就在Retool下買了自己的詞條,宣傳語直接是:“Retool太貴?”)

Airplan同樣成立於2021年,是一個美國內部工具開發平臺,致力於為工程師提供身份驗證、許可權、稽核日誌記錄、審批流、通知、UI 元件等簡單的運營流程,以便開發人員可以專注於重要的業務。

這股風也吹到了中國。在國內,出現了諸如ILLA(艾拉雲科)、碼匠、卡拉雲、行雲等公司。

36氪製圖

其中,ILLA明確開源; ILLA和碼匠分別成立於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目前二者都處於剛上線的狀態;行雲在做Appsmith的國內代理,原本是一站式雲原生開發平臺產品及解決方案提供商,今年開始轉型做低程式碼開發工具。

但是,在中國做低程式碼開發,是個好生意嗎?

目前看起來沒沒有確定的答案。

現階段國內對於開發工具的接受程度較低

,這背後有幾個原因。

首先,開發團隊對於效率提升,是薛定諤的需求。因為中國的企服採購,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而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如果想要使用工具提升效率,意味著他想做更多的業務,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具體的使用者並沒有因為使用工具而更輕鬆,反而會面臨更大的工作量。

其次,具體到Retool這類開發工具來說,國內的很多系統並不標準,這會給接入帶來很大難度。比如,Retool最初想要在快手推行的時候,發現很難和快手的內部賬號體系打通,而無法打通的原因是國內的賬號協議很亂,如果要接入,需要一個工程師一到兩週的時間。

最後,Retool也好,Appsmith也好,歸根結底都是PLG和CLG的模式,而在中國,該模式是否真的奏效,目前尚未有定論。

因此,ILLA和碼匠都曾向表示,不排除未來全球化的可能性。

不過,中國也好,美國也好,可以明確的是——低程式碼是未來開發的演進方式。

其實程式碼的演進,本身就是程式碼越來越少的過程。最早機器語言01,到彙編,再從彙編再到C再到C+再到Java再到Python,越來越簡單。

所以未來趨勢就是,開發者在底層寫一部分程式碼,前端直接拖拉搭建。

所以,Retool及其全球追隨者,不僅代表著低程式碼技術進入新階段,找到了更適合的場景;更可以代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也進入了新階段。

參考文章:

https://rockset。com/blog/build-internal-apps-in-minutes-retool-rockset-customer-360/

https://www。forbes。com/sites/alexkonrad/2021/12/22/retool-unicorn-funding-round-follows-risky-employee-first-approach/?sh=2230f5394f49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10-20/retool-nears-1-billion-valuation-with-funding-from-sequoia#xj4y7vzkg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17725966

https://softwareengineeringdaily。com/2020/11/13/retool-with-david-hsu/

https://www。cnblogs。com/pengjiali/p/1626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