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一間房幾個價?消費者對預訂平臺的解釋為何不買賬

北京日報客戶端 | 實習記者 高源

近日,有網友在使用某平臺預定酒店時發現,在日期、房型相同的情況下,三臺手機竟顯示出了三種價格,最高價和最低價相差476元。面對質疑,平臺否認存在大資料殺熟,表示價格差異系會員等級不同所致。

平臺雖然及時迴應,但一紙宣告顯然很難打消網友疑慮。近年來,網際網路消費殺熟問題頻現,明明是同樣的商品,熟客看到的價格往往比新客貴出許多,甚至在一些平臺,使用不同品牌的手機充值會員都存在明顯差價。對此,監管部門也始終在行動。比如,早在2019年,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就曾點名一些網路平臺,彼時它們將價格差異歸因為拉新活動。如今,情況雷同,但理由變成了會員等級差異。究竟是否真的如此,尚不得而知,但顯然,在累累前科之下,這樣的說辭難以真正服眾。

網路不是法外之地。惟有管住大資料殺熟的手,讓交易迴歸公平,才能重拾消費者對平臺的信任。在這方面,我國《個人資訊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都對殺熟行為做出了相關規定。去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四部門聯合釋出的《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演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同樣明確,不得根據消費者的偏好、交易習慣等特徵,利用演算法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施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等違法行為。總的來說,我們不缺法律法規,但現實生活中,消費者往往面臨取證難、認定難的維權困境,再加上藏在演算法背後的殺熟行為具有一定隱蔽性,即便有人主動維權,平臺也大可將其解釋為千人千面的定價策略。這些困境究竟如何破解,考驗相關部門的治理智慧。

殺熟欺生獲利一時,但長遠看還是昏招。大資料的玩法是網際網路平臺的基礎,也反映著企業的價值觀,決定了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和地位。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做生意無非“誠信”二字,平臺與其在事後費盡心思做輿論公關,把鍋甩給花哨的營銷策略,倒不如下足功夫提升使用者消費體驗,靠實力贏取消費者的信任。

網際網路平臺發展至此,躺著賺錢的時代早已過去。對於任何平臺企業而言,尊重使用者、守住底線,讓消費者的每一筆錢都花得放心,才能把買賣做得長遠。